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吴氏网 >> 文章资讯 >> 各地专栏 >> 大悟吴氏 >> 正文
家 乡 的 传 说
作者:吴基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4/13         ★★★

家 乡 的 传 说

吴基烈

我的家乡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同兴村大吴家湾,有吴姓一百多户居民,共五百多人(不含在外工作居住人员)。另外,还有四户万姓和两户金姓人家。几十年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里有山、有水,地貌神奇,风景秀丽,田园沃土,境内的“武郑”高速和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还有神话般的故事。


一、据族谱记载,元末明初时期,这一带的居民大都是从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北乡(人们传说中所称的筷子巷)迁徙来的,而传说我们这里的原居民大部分迁移到了四川境内。明末年间,朝庭政治腐败,官腐专权,加之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因此,民众纷纷起来抗争,当时的陕西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和张献忠就是其中的代表。

父亲(吴苏民,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前与我们讲了这么个故事,传说张献忠是个魔王转世,因朝庭腐败,他就大开杀戮,杀得路不拾金。当年,他率兵来到一个新地域,见一些树上堆着稻草时,就命令官兵停止前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湖北境内人们习惯在树枝上堆稻草,感到已入湖北地界,而张献忠的老师是湖北人,他是本着古训知师如父这个道理,没在这里大开杀戒,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以至后来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二、大吴家湾前东南边的不远处,自北向南有一连五个山包,就像五条鲇鱼。中间山腰连绵起伏,山脚下是一条河流沿着山脚向南流去,河的东北方是一大片田园,并有吴氏祠堂(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期)。而在这片田园上下撒落着十八个土包,人们习惯称为十八个“螺蛳”,传说中人们把它说成是:“五条鲇鱼来上水,十八螺蛳塞满滩”。在这里,河流、鲇鱼、螺蛳三足鼎立,呈现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岁月流逝,五条鲇鱼(山包)尚存,而十八个“螺蛳”(土包)所存无几,仅有李氏畈湾东南面有个叫螺蛳榨的土包子还残存,可见先人在此“螺蛳”(土包)旁修建榨坊的良苦用心。现在,螺蛳榨就成了人们传说中的口头语,并成为老一辈人心灵深处难忘的记忆!

三、大吴家湾东北方向有一座山峰,因山顶一侧长着一对貌似羊角的石头而得名,故人们称之为羊角山。山脊上奇岩怪石,千姿百态,有的像衣箱,有的像洗脸盘,还有仙人洞、仙人床、仙人桌、仙人轿、石狮、石龟,人称:“八宝仙山”。 尤其是狮子头张着半边大口,它因不知什么时候残害了生灵,被天上雷公将其下巴炸掉了,留下现有的印迹。

羊角山周围山坡上原有古木异草,四时景变,松树、柏树高耸入云,浓荫蔽天。其山的西北边半山腰的一处平地,原有一座羊角寺庙,该寺庙是一长方形结构的四合院,中间天井一侧是一口深不见底的水井。传说当年一次天空陡起乌云,雷电交加,倾盆大雨,突然间井水大量溢出,并在井水中出现一个像双角牛头的怪物,几位庙内的和尚都吓得目瞪口呆,其中一位和尚意识到事态严重,他马上到不远处的农夫家打死一条黑狗,将其丢入井内,很快那怪物就沉入井底,溢出的井水也随之消退。此时,和尚们马上将一大块磬石把该井封盖,自那以后,再也没发生类似事件。


羊角寺庙当年也曾有过一段人们求神拜佛、香客日涌如潮的鼎盛时期。人们认为,大吴家之所以人杰地灵,是因以“仙居顶”为靠山和沾了羊角寺的“灵气”而得福。

据族祖吴保光先生在公元1943年吴氏第八届族谱中文载:“大吴家湾曹门大院不远的羊角寺庙,原为吴氏家庙。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被僧人侵占近200年,至民国30年又被月清、崇正等和尚所卖。该寺庙前后共三重,吴氏族人买回整修后,前、中两重为吴氏五世祖钰公祠宇,后重左立文昌帝神像、右立观世音神像供奉,香火四季不断”。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破四旧”运动中,钰公祠宇又被拆毁。由此,羊角寺庙现仅剩遗址。有诗为证:

昔日庙堂菩萨灵,善男信女信仰真;

虔诚叩首炷心香,求佛护佑众乡邻。

如今神像都无存,焚香秉烛不见庙;

和尚不知何处去,唯见杂草一人高。

四、羊角山南边有两条支脉,东西两边的山岗上分别有石床各一半,东边山坡上的半边石床宽两米多,长约三米有余,四周高约一尺,床面很平展,大约可睡六人,人们习惯称它为“仙人床”。相传有个典故,故事要追溯到原羊角寺看庙的一名和尚叫吉善,他在天庭上是一名校尉,叫浩瀚,由于和一位仙女有染被贬下到凡间,而那位仙女是王母娘娘身边侍从,名叫灵芝,浩瀚被惩罚到凡间当了和尚,灵芝则被惩罚喝下忘情水后,继续留在天庭打埽卫生,就这样,他们从此天地之隔。而灵芝在天庭,时而感到寂寞和辛苦,非常厌倦。后来,当她又一次看到人间的善男信女们自由恋爱的热闹景观,不由得又萌发思凡念想。于是,她瞒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偷偷来到人间,与吉善(浩瀚)和尚仍然耦断丝连,并在石床上偷情做爱。由此,两人再度受到玉帝的惩罚,并将灵芝被打入天牢,石床也被炸成两半,另一半炸飞到对面的西山坡上。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灵芝仙女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两人睡过的石床,就称此石床为“仙人床”。

20世纪60年代末,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同兴村也分配来了10几位男女“知青”,他们都吃住在大队茶场(“仙人床”旁边的晏家冲)。在那个特殊年代,乡村条件极差,没有手机、也没电视,青年人一听说哪儿有电影就相互转达,不管三、五里路都连续每场重复的看。在没有电影时,白天忙农活,旁晚就三五成群到离茶场不远处的“仙人床”上去乘凉、聊天、眺望夜空,当看到星光中的牛郎织女时,心中难免总是有些失落感。因此,想家的时候,“仙人床”这里也就成了“知青们”必不可少的精神寄托之一。至今,上至80岁老翁,下到30多岁的后生,基本都熟知以上几个地域名称和传统故事,相信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五、我的家乡更是一块红色土地,有4位四姑籍的共和国将

军吴林焕、周明国、姚运良、吴永光;同兴村大吴家的杨松(吴绍镒),他是中共优秀的马列宁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革命家;大吴家对面一山之隔的吕王镇境内有刘华清上将的家乡,那里有他的故居和陵园;西边不远的新城镇境内修建有徐海东大将纪念馆和家族烈士陵园;东北方不远的黄站镇境内是年轻红军将领熊厚发、陈海松两位著名烈士的老家,有现存的故居;还有宣化店著名的“中原突围纪念馆”等红色景点。这些将领和英烈他们,以及红色景点都是家乡人们学习的榜样和骄傲。

我在这里生活了近八十年,现已是耄耋老翁。由此,没有理由不爱这方热土。人生有限,当生命走到尽头时,我将在这一片土地上以安放棺柩为床,以黄土为被,用双手紧抱着黄土,将它贴近胸怀,直到永远,如还有来世,我还愿意降生在这方土地上.....








八旬老翁吴基烈诗文选

()

赞石骨冲水库

羊角山、寨顶城(1),两山间横一坝埂;

水库容水万千方,可灌良田百万倾。

当年响应党号召,男女老少齐上阵;

没有机械用肩挑,敢叫大坝终筑成。

昔日刘、雷(2)今何在,一片汪洋不见影;

两道长渠盘山转,自流灌溉不用人。

不怕天公不作美,农民仍获好收成;

 修渠建道当时苦,百年之际甜后人!               

                   作于公元1963

注:1.寨顶城是清朝年间当地居民为防备长毛(土匪)入侵,而在山顶修筑的城垛,至今残垣破壁犹存;

2,刘姓、雷姓是当年两个姓氏形成的原始自然村落,1959年石骨冲水库修建时迁移到周边村庄居住;  

()

  

清晨岀门口,雾气迷宇宙;耳闻人语声,不知几里路。

刹间日东岀,白云涌山头;絨草铺银珠,日照光悠悠。

吾爱我山丘,终身无外游;务农为根本,辛劳到白头。

()

天际苍苍野茫茫,风吻草木渐清凉,

云彩淡淡禾悠悠,秋雨如丝散忧愁,

霜露晨光花叶黄,相思绵绵刻心上,

待到来年甘雨至,春满河山万物芳!

转眼又是初秋至,时光匆匆不复返。

季节轮回谁能挡,善待自已且珍重,

青春年华虽已逝,山河依旧景不同。

人生莫道桑榆晚,夕阳欢歌乐从容!

   戊戌年(2018)立秋日有感

()

人逢盛世晚晖美,夕阳耄耋不为奇;

山水风光永相伴,安享岁月乐无虑。

忆当年趣事

1962年,中秋月,吾离武汉、卷裹回鄂北。

广大农村,真火热,改良田、兴水利、挖荒山、修公路,骄阳红似火,大地烫似铁,“南征北战”无闲时,人们昼夜鏖战不能歇,抓政治、树标兵,理论思想尤在先。

大会小会多,一呼百应,集体事多人也多。各就其位,各尽所能,有说有笑,一气呵成。

回想当年情景,一晃五十余年,忆当年在武汉工作、返乡后务农之感想。      

吴基烈简介


吴基烈,名泰来,1941年冬月24日生于武汉,大悟县四姑镇大吴家人。早年在武昌楚才小学读书,后回乡就读四姑墩高小,河口初中毕业。1958年至1962年先后在武昌付家坡机械厂、青山水泥厂工作。1962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都撤离回国。因工厂减员,只好顺势而为,回乡劳动。先后任水稻技术员、会计、队长20多年,工作始终忠于职守,朴实本分,与世无争。现耳聪目明,身骨硬朗,乐观生活安度晚年。


:作者吴基烈撰于公元1963年春至2018年深秋;

平凡整理




文章录入:吴德全    责任编辑:吴德全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内容评论标签修改:

    剩余字数:2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宗亲登录 | 宗亲注册 | 邮件投稿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 

     

    湖北吴氏网版权所有©2014-2022   网站顾问:吴志刚  站长:吴荣祥 副站长:吴福军 吴良恕  责任编辑:吴新国 吴小艾 吴铭 吴文华

    湖北吴氏QQ群:湖北吴氏文化研究群:165422137 湖北吴氏联谊群:127166428 湖北吴氏宗谱编委会群:29822624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告知,本站会24小时内删除!

    粤ICP备19139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