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吴氏网 >> 文章资讯 >> 吴氏文史 >> 文史研究 >> 正文
圌山之谜与“宜侯夨簋”——方言的奥秘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3/7         ★★★
      圌山的“圌”字,方言念“qú”,也有人读“xí”。声母“q”在上古音近似“z”,考虑地域的音韵变化,可以说圌山的“圌”在西周时期念“zu”。
     “宜侯夨簋”的铭文中,被释为“宜”字的“ □”,本是“宜”与“俎”的初文。也就是说“宜”与“俎”是由“□”字分化而来。
铭文的“□”字到底是释“宜”还是“俎”呢?释为“宜”字,与当地的地名毫无联系,因而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宜”是在陕西境内,也有专家说这个“宜”是宜阳。陈邦福认为“□”应该释为“俎”,是洛邑附近的地方。谭戒甫则认为“俎”在彭城东北淮夷西北一带。岑仲勉释为“胙”,说是指周公旦后裔的胙国。这些观点认为“宜侯夨簋”是从别的地方盗取后遗失在烟墩山的。上世纪80年代大港相继发掘了吴国贵族的土墩墓,才肯定了这一带是吴王的陵区,肯定了“宜侯夨簋”是吴国文物。但是,直到现在并没有解决“□”字的地名问题。
       郭沫若、唐兰认为“宜”就在丹徒附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他们把“□”释为“宜”则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天大失误。而造成这样失误的原因却在于《康熙字典》的主编张玉书身上。《康熙字典》将圌山的“圌”字读音改为“chuí”,这种读音的圌山当然与“□”毫无关系。郭沫若、唐兰这些超级的大师做梦也没有想到:圌山的方言名称有一种是念“qú”。而念“qú”的山名(圌)在西周时期的读音正与“俎”相同,
“□”字原本指圌山。
      “宜侯夨簋”铭文中“□”字地名真真实实地存在着,还真真实实地活在当地的方言之中,这就是我们的圌山。
需要说明的是:对吴文化的研究,因为涉及到问题过于久远,文化本身是复杂综合性的精神产物,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因而,吴文化的研究仅用逻辑理性与实验实证的科学方法是无能为力的。科学的方法即便论证了某种可能性,也是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这里我们要应用新玄学的方法即:模糊性的、整体综合性的方法结合科学的逻辑实证进行研究。新玄学的方法是说,每一方面的参证只是说明这方面的可能性,而整体的多方面的参证都指向同一时,这种论证才能成立。
      下篇我们将说明圌山地区的地名演变与“俎”字的内在关系。

注:符号“□”代替的铭文:     
2010-7-6 06:34
文章录入:吴超群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内容评论标签修改:

    剩余字数:2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宗亲登录 | 宗亲注册 | 邮件投稿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 

     

    湖北吴氏网版权所有©2014-2022   网站顾问:吴志刚  站长:吴荣祥 副站长:吴福军 吴良恕  责任编辑:吴新国 吴小艾 吴铭 吴文华

    湖北吴氏QQ群:湖北吴氏文化研究群:165422137 湖北吴氏联谊群:127166428 湖北吴氏宗谱编委会群:29822624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告知,本站会24小时内删除!

    粤ICP备19139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