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吴氏网 >> 文章资讯 >> 各地专栏 >> 大悟吴氏 >> 正文
红色记忆:新县箭厂河乡郑家边革命史暨英烈人物综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0/2         ★★★

红色记忆:新县箭厂河乡郑家边革命史暨英烈人物综述

吴春平   吴隆繁

    编引-----在鄂豫边区的新县(原属湖北省黄安县辖),有一个全是吴姓的村落(始迁祖万七公后裔)——郑家边村()。这里堪称人杰地灵,红色历史底蕴特别浓厚之地。境内有“三堂红学”旧址,吴先筹烈士纪念碑,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周邻有吴氏宗祠(列宁小学)及“吴焕先故居、“红田革命烈士纪念地”。现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箭厂河乡郑家边具有典型的光荣革命历史,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爆发过农民运动和农民自卫队驰援黄麻起义,协同建立了境内“四角曹门”第一个党小组,组建了鄂豫边第一支农民武装,是黄麻起义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队伍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重要根据地。从而,这里也真正成为鄂豫边区革命组织的重要发源地。1947年,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等众多革命将领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同时为革命涌现和牺牲了一百多位英烈,走出了以吴焕先、吴先筹、吴行忠、吴昆、开国上校吴立准等为代表的早期红军将领。


“三堂红学旧址和吴氏宗祠(列宁小学)


一、郑家边历史沿革

郑家边,明朝中期原为郑姓和张姓居住地;明末清初由吴姓迁住,清朝中期始于兴盛,当时有二十多户,约一百多人口。到民国时期发展有一百多户,约五百多人口。后自然形成旧湾、大湾之分,箭厂河乡街及周边的上店、张畈吴姓也源于此,距今已近四百年的历史,全属始迁祖吴万七之孙荣二”支系后裔

清朝末期,郑家边出过八品修职郎吴责钱;光()、黄()、麻()一带闻名遐迩的老中医吴行余(人称余老爷)、扶贫济困的绅士;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涌现了吴焕先、吴先绪、吴先筹、吴行忠、吴先炎、吴立准等鄂豫边革命的先行者和大批红军将士及革命英烈。以郑家边“三堂红学”为起源而创建的鄂豫边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为建立鄂豫皖根据地和壮大红军队伍作出了突出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二、早期革命人物

1、吴焕先1907----1935),1907年旧历622日,吴焕先出生在箭厂河乡四角曹门的一富硕家庭,7岁入私塾,913岁时,一直在郑家边学屋岗上学。1923年考入湖北省麻城中等蚕业学校,通过《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快,他就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走进“工人运动研究所”,回乡后他穿草鞋、着长衫,烧契约,走乡串户,号召农民兄弟组织起来,打帝国、翻地主、反军阀、求新生。他编写的“国耻歌”、“穷人歌”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1926年春,吴焕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指派回家创办农民协会,从第一个发展到49个,会员3400余人,成立农运武装,开展破礼教和“武装借粮”,攻打“缉私盐卡”的斗争,彻底点燃了鄂豫皖边的革命圣火。1927年底,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配合正在全国开展的大规模农民爆动,吴焕先等革命领导人迅速组织策划,实施了“黄麻起义”,这是鄂豫皖边区农民运动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最早体现。黄安县城失守后,当地革命处于暂时低潮,此时的吴焕先担任区委书记,负责恢复和开辟老区工作,他领导了仅有百余人的红军部队开展了有理有节的游击战争,为后来柴山堡根据地的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准备了条件;随着新集(今新县县城)的攻克,迎来了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鄂豫皖省委的成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活动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吴焕先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其间的“肃反”中,吴焕先无私无畏,实事求是,保护了不少同志。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撤后,吴焕先留任游击司令,并主持重建了红25军,先后任军长、政治委员,在内扰外犯,物资极端匮乏之下,他领导了红军进行了2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旗不倒。193411月,根据中央指示,吴焕先毅然决定率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冲破敌人20余万人的围追堵截,长征入陕南,适时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了红军部队;在得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后,吴焕先率红军猛进甘肃,迎接党中央。1935821日,在泾川县四坡村渡河时,遭敌突袭,吴焕先亲率阻击,渡战中不幸牺牲,时年28岁。

青年时代的吴焕先积极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为鄂豫皖边的革命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返回武汉,利用汉中学校作为阵地,宣讲马列主义,此时的吴焕先正在麻城蚕学学校读书,一开始,他就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极大的热忱,他阅读了大量的《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刻、全面的领悟,他找到了救苦救难的好办法。1926年暑假,在他的直接参与下,这种革命思想在家乡箭厂河的宣传就更具体、更深刻、更广泛,他编写的《国耻歌》、《穷人歌》,唱出了多少年来聚压在人们心头的怨恨,点燃了人们心中革命激情,“打倒地主,分了田地,不交租息,谁种归谁”,这些革命道理的宣传,使农民能自觉的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向旧世界宣战。这为后来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农民武装斗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血雨腥风中,吴焕先勇于串联革命,成立了鄂豫皖边第一个党组织,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奠定了组织基础。在那个黑暗残酷的年代里,吴焕先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总是谈天、访友、串亲走户,向进步知识青年和农民朋友宣讲革命道理,启示人们创建新生活的办法。团结了毛国兴、詹以贤、吴先筹等一批有志青年,在曹门附近黄泥榜一棵大松树下,悄展党旗,立下誓言:“彻底革命,死不叛党”,鄂豫皖边的第一个党小组就此成立,这火把迅速燃遍了大别山的千村万寨,建立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武装,很快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高潮。由吴焕先树立的这面红旗从来就没有倒下,相信很远的将来更不会……

吴焕先参与策划,实施的黄麻起义,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为鄂豫皖边革命培育了骨干,指明了方向。一九二七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农民爆动和继在全国各地暴发,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壮大。郑位三、吴焕先、曹学楷与当时革命领导人适时策划,组织实施了“黄麻起义”,起义的农民部队手持自制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高呼“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一举攻下黄安县城(今红安县),起义中涌现出了大批的坚实的革命者,部队也得到了锻炼。

柴山堡革命根据地成立以后,吴焕先任土地委员会主席,组织编写了《土地政纲实施细则》,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至鼎盛时期,奠定了物质基础。19295月,根据鄂东北特委制定的《临时土地政纲》,吴焕先在箭厂河一带搞试点,并总结编写成了《实施细则》,细则中明确雇农、贫农、中农、富农的界线,细化了土地的分配办法,实现了人人有田种,政府田和红军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大大调动了人们革命的积极性,人们踊跃参军参战,家家有红军,户户闹革命,这为后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到鼎盛时期奠定了物质基础。

红四方面军西进后,吴焕先重建了红25军,广泛开展游击战,有力的侧应了中央苏区和红四方面军的转移。1932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使根据地失去军事依托,敌人抢占苏区腹地,残害人民。作为留任鄂东北的游击队总司令的吴焕先设有袖手旁观,他及时向省委建议,重建红25军,迅速整编一留守的各股红军部队,恢复统一的军事指导权,11月红25军的檀树岗成立,司令部设在箭厂河方湾的闵氏宗祠,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明确了斗争策略。“保障秋收和秋耕,扩大红25军,恢复苏区,夺回中心城”,红二十五军有效的打击了敌人,保卫了苏区,悍卫了红色政权。

吴焕先在历史危难时刻,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令,及时率领红25军长征,为中央红军顺利入陕铺平了道路。1934年,国民军大军压进鄂豫边,中央因势而动,急令红25军长征,吴焕先积极响应,于11月在罗山何家冲誓师北上抗日;长征途中,吴焕先率领红25军奇兵巧战,消灭了国军的有生力量,举创了长征路上的鄂豫陕根据地,扩大的红军部,就在鄂豫陕根据地火热之时,吴焕先得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消息,他毅然决定跳出苏区北上迎接。在甘陕边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他制定并执行了良好的民族政策,发动少数民族参加革命,为中央红军入陕铺平了道路。

吴焕先同志戎马一生,为党和革命事业浴血奋战,功勋卓著。他将全部的精力和年轻生命都献给了党和革命事业,他的精神已凝集成红二十五军的军魂,从而融入中华民族之精神。




左图为吴焕先故居             右图为曹门农民协会旧址


2、吴先筹;1907.121930.6),湖北黄安县紫云区郑家边人,(今属新县箭厂河)。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建立农民武装的活动。同年冬,和吴焕先等在黄安箭厂河一带利用红枪会组织群众革命武装,是鄂豫边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7月,任红1131师三大队党代表,率部转战鄂豫边地区。后作战负伤住院治疗。19306月于黄安檀树岗牺牲。

1926年外部反动势力和地方民团,长期欺压百姓,大肆捕杀革命进步人士,妄图破坏刚刚建立的革命组织。吴焕先、吴先筹召集党小组成员,决定必须成立自己的武装。他们积极策划,首先有吴先筹、吴先绪利用郑家边原有的“红学会”秘密改造成中共党的“红学会”。为了更安全的发展红学组织,又在郑家边吴立准家秘密地成立了“防务委员会”,主要由吴焕先和郑家边吴先筹、吴先绪、吴立准、吴立启、吴行忠、吴行兰、吴维广、吴维贤组成。后来“红学会”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强。仅郑家边就有三十多人。接着又发展了詹湾“红学会”。在此基础上,农民自卫军也宣告成立,便成为“鄂豫边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如果说四角曹门是吴焕先鄂豫边区革命斗争的策源地,那么郑家边同是吴焕先、吴先筹革命历史的发源地!



自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成立后,农民运动如虎添翼,在鄂豫边区迅速发展成了3000多人的武装组织。1927年上旬,捣毁了官办的“辑私盐卡”,活捉了李傻子、董贵生,并以处决,缴获枪支十条。在木城寨与光山县红枪会激战七昼夜,打退了反动陈日辉红枪会的疯狂进攻。七月,参加了北界河伏击战,活捉了民团团总王庭芝,消灭了反动民团红枪会三千多人。8月参加了平定麻城县东岳庙叛乱,随吴先筹同去的吴行忠勇猛无比,一脚将叛乱头目余佩芳踢翻在地,将其活捉。此期间,吴先筹先后任农民自卫军大队长和紫云区防务委员会总指挥。他运筹帷幄,又成立了以吴立准、吴维德、吴维和、来承信为队长的四支便衣队,派吴行忠前往麻城一带开展工作。极大的巩固了根据地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192711月,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中共鄂东特委决定发动“黄麻起义”,吴焕先、吴先筹率77名紫云区农民自为军,按照鄂东特委的部署,首先攻破黄安县北城门,吴立行高举义勇队大旗,奋勇当先,第一个攀梯而上,刚刚踏上城墙,却壮烈牺牲。成为黄麻起义牺牲的第一位烈士。18日,黄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吴先筹当选为政府委员,并担任守城大队长。不久,又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麻起义”在鄂豫皖地区向国民党反对统治打响了第一枪,触动了蒋介石的敏感神经,28日,国民党第三十军独立旅趁鄂东军主力出城之机,向黄安城反扑。身为守城队长的吴先筹,面对几十倍于我方的敌军,镇定自若,率领60名留守战士用不到20条枪与敌人周旋,多次打退敌人的强攻,坚持到援军的到来。125日,国民党军任应歧部一个师,连同国民党军独立旅残部,再度攻进黄安城,因敌众我寡,黄安失守,而在此次战斗中,仅我郑家边村就牺牲了五位战士。黄安城失守后,吴先筹率自卫军随鄂东军主力转移到黄陂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斗争。

1928年春,受鄂东军委派,吴先筹、吴立准率部回箭厂河地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回到箭厂河后,见到被敌人血洗后的村庄惨不忍睹。程儒香、程怀天等大批的革命党人遭到惨无人道的杀害,还有大批的革命者的家属和无辜的少年儿童300多人被捆绑到一块稻田,将其都活活杀死,鲜血流遍在这片稻田的土地上,后来人们称这里为“红田。由此,吴先筹等革命者满腔愤恨!虽大革命遭到严重挫败,但他们没有被万恶的敌人的血腥镇压所吓倒,更加激发了革命的斗志!也使斗争经验愈加丰富。死难烈士的鲜血绝不能白流。如是,他们召集了一些幸存者包括妇女等有生力量,先后镇压了一批土豪恶霸,继续进行艰难的游击斗争。

19284月,由鄂东军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返回鄂豫边区开辟了柴山堡革命根据地。为巩固扩大根据地,加强党对地方政权和军队的领导,第七军在柴山堡尹家咀召开会议,依照党中央指示,决定改编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下辖4个大队,吴先筹任第三大队党代表。

吴先筹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即使结婚这样的大事,他在家也只是住了一天,他对母亲和妻子说;“干革命就是要舍小家为大家”他向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爱憎分明,热情厚道,在红军部队和人民中的威信都很高。他常说:“工作一定要依靠群众,平时吃农民一升粮食就要为农民做一件好事,战时吃人民一碗饭就要多消灭一个敌人”。部队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的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工作做到实处。

19294月,蒋桂军阀混战,桂系被逐出武汉。而鄂豫皖边区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直逼武汉,蒋介石视为心腹大患。626日,令罗霖、李克帮部“会剿”我根据地,鄂东特委集中红军两个大队,粉碎了“罗李会剿”。8月,蒋介石又令其嫡系部队第一师师长刘峙加其组织鄂豫边区反动红枪会,配合夏斗寅第十三师,对鄂豫边区实行第二次“会剿”。吴先筹率领第三大队配合其他部队参加反“会剿”,8月下旬,吴先筹所在部队与敌人遭遇。在突围中,他身上多处负伤,脚踝骨被打碎,但他仍忍住剧痛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地形,集中火力,撕开敌人的包围圈,使部队安全转移。

这次反“会剿”胜利后,吴先筹因伤被送进红军医院,由于需要手术,麻醉药特别奇缺,吴先筹只好坚强地忍痛进行手术,加上条件简陋又没有足够的药品医治,伤势不断恶化。1930年6月,年仅23岁的红军青年将领,优秀的共产党员,终因伤病恶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吴先筹作为鄂豫边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首创者之一,其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的光辉业绩今天仍在激励着大别山千千万万的儿女。解放后,为缅怀先烈,吴先筹被确认为革命烈士,其英勇事迹被制成图片,陈列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烈士陵园,供人们瞻仰。

3吴行忠,190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少时总是主动帮多病体弱的父母干农活,并成为种田的能手。他聪明好学,看到那些富家子弟背着书包上学,非常羡慕,多次躲在学屋岗墙根下聚精会神地偷听先生‘之乎者也’的念书,用耳朵多少也学了一点东西。他忠厚善良,1920年闹春荒,看到村南头的刘大妈一家老小长期靠吃野菜度日,他便把自家所剩下不多的米送给一些给刘大妈,并对她说;“你把这点米煮点粥孩子吃吧,千万别饿坏孩子”。村里人见他能干又厚道,几次给他说媳妇,但他考虑到自家穷,怕拖累人家,都被婉言谢绝了。    

1922年夏,江淮地区连降暴雨,眼看一年庄稼会没收成了,看着父亲叹气不停地抽着旱烟,知道父亲又是为交粮租犯愁,他便去安慰道;“父亲别太操心,管他什么地租,总不能把人饿死,这世道总有变的日子”。于是,他在郑家边就组织了几个伙伴,建立了“抗租会”,力争地主减租。所以为郑家边的贫苦农民争取了一席安身只地。

1926年吴行忠看到吴焕先、吴先筹、吴先绪在曹门建立的党组织和农协会声势浩大,便找到吴换先,把自己的“抗租会”加入到农协会,并于次年1月经吴焕先介绍入党。

19277月,鄂豫边区极其动荡不安,军阀王晓山部散兵串入到泗店地区烧杀抢掠,搅得人心慌慌,为此,吴行忠好几个夜晚没睡好觉,得知王晓山部下有好几十条枪,于是他准备汇报给吴焕先商量对策。刚走到徐畈村时,见河对岸人声沸腾,锣鼓喧天,一群人抬着一顶大花轿,看来是大户人家娶媳妇。吴行忠灵机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知道王晓山十分好色,正好利用美人计诱王上钩。他便折身回家,吩咐几个农协会员提前到泗店造声势,谎称余河一家娶箭厂河一漂亮闺女,并事先安排余河一户人家打扫卫生,贴上对联喜字,然后安排一批会员抬着一顶大轿乘势进入余河。入夜,吴行忠知道王晓山一定会前来骚扰“这家新娘”,便藏在东箱房。三更时,王晓山果然翻墙进来了,偷偷往“新房”而来,吴行忠见势猛然掀开被子,握着提前准备的杀猪刀,厉声喝道:“不许动,再动老子砍了你”。与此同时提前安排在王晓山庭院外四周的其他农协会员一齐涌进王家,没一会功夫将其屋内的匪兵制服。天亮以后,吴行忠在余河召开了公审大会,将王晓山就地处决。附近群众拍手称快。

9月的一天傍晚,一农协会员报告,说中共麻城县委来人,请求支援平定东岳庙叛乱。吴行忠立即组织郑家边二十多位农协会员,协同吴先筹带领的其他会员共计100多人冒雨赶到东岳庙。他们与乘马农协会余席珍商量好对策后,吴行忠顺着墙外一颗大树往上爬,纵身一跳,轻巧地趴在寨墙上,他见吴先筹已打开寨门,吴行忠便跳下寨城墙,直奔余佩芳内屋门。余佩芳正躺在太师椅上抽大烟,听到外面有响声,便提着手枪出来看究竟,刚一出门,被吴行忠一脚踢了个仰面朝天,他顺势骑在余佩芳身上,死死的摁住余佩芳不放。这时,余佩芳的勤务兵跑过来,朝吴行忠背后开了一枪,吴行忠受伤昏了过去,这时已冲进寨内的大部农协会员迅速活捉了叛乱头目余佩芳,将其残部解决收复。随后,吴行忠被送往麻城宋埠医疗。

192711月,“黄麻起义”开始时,正在医院治疗的吴行忠,不顾医生的劝阻,向党组织请求出院归队,经反复请示,组织上只准许他‘从事日常工作,不准参加战斗’。

“黄麻起义”失败后,1928年,由于吴行忠各方面工作很优秀,受吴先筹的指派,组织派遣他到麻城北部继续发展,组织开展武装斗争。这时的麻城,多个革命组织受到反动势力的严重破坏。斗争形势也非常复杂严峻。同时,吴行忠还被一些地方反动势力出一千块大洋通缉悬赏捉拿。但吴行忠是位乐观开朗,勇敢无畏的革命者而出名。他在麻城工作时,时常戴着破草帽,白天一边帮助百姓干农活,一边了解当地敌情,秘密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

192911月,吴行忠调任麻城县委委员,次年春又兼任麻城独立团政治委员。协助时任县委书记杨业广和王树声、邱江甫工作。在此期间,他率独立团先后荣立四次战功,受到中共鄂豫皖特委的嘉奖。

19317月,国民党发动对鄂豫皖根据地第三次“围剿”由于张国焘顽固的执行王明错误路线,冒险行动,使反“围剿”处于被动局面。

1218日中午时分,在麻城县中馆驿,吴行忠率独立团与十倍于我的敌人誓死相拼。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吴行忠请示暂时撤退,以保存实力,但得到的答复是‘人在阵地在。’吴行忠在短暂的休息中望了望战场和阵地上的死伤战友,内心非常矛盾和痛苦!但作为红军指战员,服从命令是天职,但保护战友又责无旁贷,在这种焦灼的煎熬中,他度过了短暂而又漫长的两个小时。

即刻,敌人新的一轮进攻开始了,吴行忠望着山下的敌人蚂蚁似的往上爬,他吩咐战士们尽量节约弹药,等敌人靠近再打。当敌人快踏近战壕时,吴行忠一声令下,打得敌人又往下退,吴行忠抡起大刀带头猛追,他连砍几个敌人后,正想弯腰拾起地下的冲锋枪,一颗子弹从他的左胸穿过,他捂住胸口又向前冲了几步,却倒在一颗小松树旁,鲜血染红了土地,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0岁。他的英雄事迹在麻城广为流传。解放后已安葬在麻城市烈士陵园,供世人瞻仰。


4、吴立准1903年出生,1926年加入农民协会和“三堂红学”组织。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经吴焕先、吴先筹介绍入党。在鄂豫皖长期的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他艰难、漫长的斑斑足迹,磨炼出百折不绕的英雄气概。

在鄂豫皖各个游击战区进行了七年多的游击斗争,为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27年,“黄麻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鄂豫边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游击战争的支撑来不断地发展壮大。在那种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中,吴立准真正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就像吴焕先曾经在悲壮的诗句中写的那样;“深山密林是我房,河滩石板是我床,尽管敌人逞凶狂,坚持斗争不投降”。

1928年春,吴立准随部队转到木兰山不久,又转战到天台山一带打游击。6月,受鄂东军委派,吴先筹、吴立准率小部回到箭厂河地区,相继镇压了一些恶霸,重新发展多个组织,继续进行秘密的游击斗争。

1929年至1931年,经游击队积极的发动组织,大批人员被编入到红军行列。为了配合红军部队的各项工作,鄂东道委将赤卫军、乡苏维埃、乡支部改变加强成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便衣队”,而便衣队的任务更加繁重。当时紫云区有九个乡,箭厂河有四个乡,四支便衣队,其中以吴立准为一队队长,主要以羚羊山、曾岗、南北杨冲、二洼、王边楼子洼为一片。四支便衣队主要是清剿地方反动武装,保护地方群众和红军家属,为红军部队提供情报和生活保障。他们昼夜伏动,忽明忽暗,绕南进北,声东击西,机智巧妙的战术,使地方反动民团和“剿共义勇队”企图推行的保甲制度和复辟梦彻底被粉碎。

游击队员门虽然战斗在当地,但多半是命悬一线。1930年国民党勾结地方反动民团,时常搜剿我游击队武装。为不暴露目标,时常呆在山洞里,有时两天吃不上一顿饭,有时敌人烧山甚至在河沟里投毒,遇上季节还能靠野菜野果充饥。有时百姓偷偷送一些粮食他们节省着管几天。

193210月,国民党以十五个师两个旅的兵力,组织地方反动民团,对鄂豫皖苏区进行清剿,并提出“血洗七里坪,血洗紫云区的口号,”继续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百姓。许多家庭都是家破人亡,甚至成了无人区,使根据地不断缩小。这一年,吴立准家同样遭到了劫难,他第一个女儿被敌人抓去后当场摔死,妻子付氏被敌人抓去卖到光山县,后来历经磨难逃回来又被敌人抓去杀害。

1932年冬,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撤退西征,根据地不断缩小。吴立准被抽调到鄂豫皖省委会任事务科长,后随省委书记沈泽民由湖北转到长冲。1933年,沈泽民不幸在卡房逝世。吴立准又被转到鄂东北黄安三区,先后任游击队队长、区委书记。

1933年,光山县反动民团头目易本应,携带2000多名团丁南下新县,窜犯箭河地区。使本已重受创伤的根据地雪上加霜。他们勾结地方民团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并准备长期驻扎在鄂豫边区一带,大量兴修碉堡,仅郑家边周围就有四座。他们实行“移民并村”,“搞五户联保政策”,妄图镇压共产党和消灭红军游击队组织。这时游击队工作只能进入更加隐蔽状态。

1934年初,道北苏维埃机关也只能以游击方式在箭河北边马岗和黑石寨山洞办公。当时黄安县委方岳明,道苏主席和詹以锦都住在山洞里。为了更安全的保守好党组织和红军的秘密,吴立准、毛耀华、等游击队主要成员象独行侠一样,分别起有接头暗号名字,(如,魔王、聋子、烟人、结巴),总是千方百计的亲自为苏维埃机关筹粮送情报,与郑位山、戴季英和红军队伍取得联系。另外,游击队积极组织幸存的红军家属和妇女投入到革命的队伍,有的进入到红军部队工厂、医院,如;夏子忠、张国秀、王焕荣、王少清、王子东、王醒清、罗从官、闵汉清、詹以清、阮竹清、吴继春等,有的协同丈夫从事游击工作,如张宗杏、郑春兰、张姐等。

身为便衣队长和区委书记的吴立准,虽然没读什么书,但记忆力超强,过目不忘。办事一向严谨、勇敢、机智,凭着他多年的游击经验,他说服了一些地方保长,找准时机,多次打入易本应碉堡匪部,劝其匪兵不要为所欲为,欺压百姓。驻扎在王边一个排的匪部后来执意要投靠吴立准。也从他们口中获得易本应所部的很多情报。一次吴立准得知驻扎在杨畈的碉堡匪兵无恶不作,还驻扎有一个中队。吴立准向红军独立团张波汇报了情况。10月的一个深夜,张波率红二十五军独立团从麻城桐冲出发来到箭厂河,四时许,吴立准带上便衣队十多人‘迅速赶往杨畈,天还未亮将易易本应所部团团包围,熟睡中的匪兵门口还架着一挺机枪,吴立准灵机轻轻摸到门口,首先将机枪手击毙,独立团迅速攻入敌堡和院内,将一个民团,一个中队一百多人全部歼灭,并用绳子捆了七、八个带到麻城部队驻地审问,得知易本应还有一个排在白鸭山设卡,专门控制箭厂河与麻城的要道,以隔离红军游击队与麻城的联系。张波说;“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干掉他们”。于是,一天晚上独立团出动一个营的兵力加上吴立准便衣队,将这股敌人全歼。有的在仓惶逃跑中掉进悬崖摔死。

1935年春夏之交,得知国民党运粮车队要经过光麻公路,吴立准、毛耀华等率四支便衣队翻越太平寨,提前埋伏在路西的密林中,响午,一支长长的队伍推着独轮车过来了,当敌人进入我埋伏圈时,站在山高处的哨兵一声枪响,四支便衣队一拥而上,先缴获了敌人的枪支,接着把粮食往山上搬,一名国民党队长趋于顽抗,并打伤了毛耀华,被吴立准当场处决。敌人摸不准实情,又不敢追赶。这次共缴获3000多斤大米和十几条枪支。

1935年秋,组织上考虑吴立准在当地工作时间长,游击战经验丰富,调他到罗(罗山) 、陂(黄陂) 、孝(孝感)九路游击师任队长,此间,他又带领游击队多次取得了战斗胜利。1936年,中共鄂东北道委印发的捷报《我英勇的红九路游击师半月内的胜利》上报道反映了吴立准的战绩,现珍藏在鄂豫皖首府博物馆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国共合作已成大势,留守在大别山一带的红二十五军、二十八军在七里坪被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吴立准随郑位三、高敬亭在新四军四支队留任军需处工作,先后任军需处科长、处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期间,吴立准才觉得有短暂喘息机会,并与他多年并肩战斗的郑春兰结婚。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叫“书安”,而妻子因产后发高烧,又无条件医治,在艰苦斗争环境的情况下,妻子选择跳河降温身亡。而儿子跟着父亲因为生活条件恶劣,三岁时却夭折。

吴立准因为长期经历了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又加上承受家庭多次灾难,身体欠佳。19381945年,一直在新四军军部从事后勤工作。

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对鄂豫皖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大批工农红军在中原突围中牺牲,从此拉开了国共全面内战的序幕。吴立准随部由华中转到山东,任华东军区供给处任处长、后勤部副处长。1951年住院休养,但一直在南京带病从事后勤工作。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红星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八一勋章、解放勋章。

吴立准在抗日战争期间同革命伴侣李先英结婚;李先英1915年出生在四川,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因多次受伤,朱德总司令曾用自己马驮着她行军,1936年,到达陕北后,进入定边党校学习,并由周绍田、康克清介绍入党。1937年,在延安从事妇女多项工作。先后在陕甘宁边区任多职。19386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9月被分配到安徽、江苏、江北一带从事抗日活动和后勤保障工作。1955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享受正师级待遇。

吴立准和李先英在抗战期间结婚后,有六位子女。革命的家庭培育了优秀的后代。他(她)们有的幼时也经历过炮火纷飞年代的洗礼和锻炼,同时一直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深知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后来分别在军工科技界及航天计算机系统获得了高级工程师等荣誉称号,有的在军区医学界、大学校园、政府部门各自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他(她)们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以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严于律己,以谦虚低调、善良正直、热情坦率的人格魅力宽以待人,以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奉献社会。即使相继已步入晚年,依然关心着家乡的人民和各项事业建设。他(她)们的家庭和革命情怀就是一部难得的史书,堪为后人永远学习的典范。

 

5、吴昆(又名吴先炎),1913年出生,1929年参加赤卫队,1930年参加红2531师攻打白沙关战斗。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红军在商南长竹园休整改编,身高体壮的吴昆所在赤卫队被编入红四军1132团,任32团一营二连连长。参加了著名的苏家埠战役,战后被提升为营长。1932年,吴昆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并率部第一批先前到达金沙江畔与红一军主力胜利会师。

1934年,吴昆率部先后两度爬雪山、过草地,在艰苦的征途中,常鼓励战士要看到希望,并把自己的马让给伤员和战士们骑。

1935年至1937年在途经川、陕、甘、宁期间,从翻越大巴山,下北川,渡汉水,强渡嘉陵江,穿越河西走廊到西部的戈壁滩,一路经历了几百次的生死决战。

1938年,吴昆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初抗大毕业后,受党组织委派,奉命返回鄂豫皖根据地,担任新四军第五师抗日挺进纵队,任第九团团长。19393月,他率部到圻春彭思桥地区建立抗日统一根据地。但该地区驻扎有汉奸武装和国民党沈光武部队。为了争取沈部,吴昆与团政治部主任张文生一起作沈光武之子沈训谟的工作。让他们认清形势,共同抗日,接着铲除了汉奸武装。彭思桥胜利,是吴昆自抗大学习回部队后运用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第一次成功范例。同时受到师部通报表扬。

1941年秋,吴昆回乡探亲,听说黄安县麻城保安一旅经常在新四军驻地制造血案,并杀害了中共安麻县委书记田东及工作人员。吴昆辞别新婚不久的妻子,立即返回部队,集中兵力向黄安县麻城边区保安一旅发起进攻。亲自率团担任主攻,将敌人分割包围,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重创保安一旅,浮敌营长等千余人,缴获步枪900多支,轻重机枪十余挺。

1942年,吴昆任淮南抗日游击指挥部指挥长。

1943年,任特别团团长,罗()()()指挥部支队长。

1944年,日寇发动河南战役,新四军第五师遵照中共中央战略指示精神,决定抽调部分兵力与处在前线的淮南游击队组成淮南抗日游击兵团。黄林为兵团指挥长,又以吴昆先期的淮南游击队加独立团三个连组成先遣队,由吴昆指挥,先遣队绕到淮南北岸,对敌人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来到北岸后,他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袭击了淮河东面的正阳、梅黄等地。吸引了伪军对其左翼的注意,然后突然北渡,拐到汝南、确山,一举击溃了伪十四纵队阮勋部。又在大堂地区击溃土匪百余人,解救被绑架的群众20余人。8月初,河南伪军李品仙令信阳、光山、潢川的五十军阻止淮南支队北上。李品仙勾结日寇,奸淫抢劫,无恶不作,民愤极大,游击队兵团决定将其灭之。可此敌军有五个中队约600多人,离东西日伪军驻点约十五公里。吴昆向兵团首长建议,采用奔袭战术,速战速决。兵团首长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于29日通过几十里急行军,向敌军李品仙部队发起攻击。在我地下党配合下,打开寨门,经一个多小时激战,将该敌全部消灭。此战后的9月,部队集结在杨店休整改编,信() ()独立二十五团改称挺进第二团,淮南支队改编为挺进三团,吴昆任团长。10月中旬,吴昆率部在沙河店至驻马店公路上,伏击日军运输部队,缴获药品五万多件。10月下旬,吴昆率部在郭仙冲短暂的休整期间,了解到伪军残部张明太纠集500多匪兵,盘踞在竹沟爬头寨一带,勾结日伪,也是“确山竹沟惨案”祸首之一,血债累累。兵团决定将其灭之。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迅速攻下外围碉堡,集中火力猛攻爬头寨,吴昆身背大刀,亲率敢死队攀登山寨,经一昼夜激战,除匪首张明太带少数匪徒逃窜外,其主力全部被歼,并解救掳上山的妇女数十人。战斗胜利后,群众欢呼,慰劳战士,并提出要见一见带头攻寨,为民除害的“白虎团长”吴昆。

19454月,遵照中共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吴昆率三团随豫南兵团一起,向豫西南挺进,先后夺取沁阳、小林店、草店、四望山等地,与大悟山为犄角,遥相呼应。

19466月,国民党军队调集20多个师的兵力向我中原军区大举进攻。这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起点,从此也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吴昆率部随三五九旅一起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与封锁,越过京汉线,跨向陕甘宁,将部队胜利带到延安。

1947年春,吴昆再次离开延安,返回大别山与李先念新五师取得联系后,继续坚持大别山对敌斗争。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吴昆调到刘邓第15105团任团长。

1948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主力奉命向淮海地区集结,吴昆团作为后卫掩护野战军辎重转移,驻潢川、光山的国民党军整编师向新县扑来。吴昆奉命率团在浒湾四面山进行阻击。战斗进行后,全部美式装备的敌人疯狂地向105团阵地发起冲击,吴昆和战士门顽强地抗击到第二天中午,四面山硝烟弥漫,吴昆一面指挥战斗一面加固抢修工事。敌人又一轮强攻过来,吴昆端起一把冲锋枪朝敌人扫去。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吴昆倒下了,闻讯赶来的团政委戴克明把他抱在怀里,吴昆只说一句话:“阻住敌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年仅34岁。团长牺牲的噩耗使全团的官兵们都哭了,边喊:“为团长报仇!”!战士们对敌拼命抗击,越战越勇。一直战斗到天黑。终于完成了掩护后方辎重转移的任务。战后,战士们背着团长的尸体,安葬在山下一处翠柏林中!

 

三、红色革命摇篮

箭厂河地区是革命者的红色摇篮,郑家边是英雄的郑家边,是光荣的郑家边。土地革命前期,郑家边约70多户人家,400多人口,由于反动派残酷的镇压,几经惨无人道的屠杀,大部分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房屋除原“红学堂”遗存外,百姓住房全部被烧毁。到抗战前期只剩下了一百多人,但都是无家可归,只好过着逃亡的生活才得以幸存。为革命涌现出六十多位红军英烈。正可谓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英烈。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换来了当今这片光荣而又安宁的红色热土。

 

四、郑家边()名的老红军和革命烈士

吴先筹;1907.121930.6,鄂豫边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主要创始人之一,1930黄安檀树岗牺牲。

吴行忠:(19031931),生前历任麻城县委委员,独立团政治委员,在麻城牺牲。

吴先绪:(19081930),鄂豫边第一支党小组成员,在新县牺牲。

吴立准:(19031970),长期在鄂豫皖游击战争的重要领导人,离休后在红安病逝。

吴昆(又名吴先炎,19131948),三次进延安,人称“白虎团长”,为掩护大军南下,率部在新县浒湾阻击战中牺牲。

吴立启:(19011930),黄麻起义后继续留守黄安工作,后被国民党被捕杀害。

吴立宏:(18981928),早期参加农民赤卫队,后在箭河被地方反动民团杀害。

吴立梓:(19041933),参加红军独立团,在麻城牺牲。

吴行兰:(19001933),长征途中任红四方面军连长,在四川与敌作战中牺牲。

吴行盛:(19041944),箭河中心片区游击队队长,在箭厂河牺牲。

吴行井:(19061931,红四方面军十一师营长,在湖北孝感牺牲)

吴行梓:(19071984),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延安抗大学习,历任连长、营长、返乡老红军。

吴行豹:(18971927),早期参加赤卫队,农协会“抗租会”会员,在潢川牺牲。

吴金行:(19121934),中共紫云区一乡区委委员,在箭厂河牺牲。

吴若行:(19071929),参加过黄麻起义,在黄安牺牲。

吴信行:(19081933),参加过黄麻起义,红二十五军特务营营长,在箭河遇害牺牲。

吴行根:(19041933),参加过黄麻起义,红四方面军独立营营长,在箭厂河牺牲。

吴登行,(19001930)参加弦东农民自卫军,在光山牺牲。

吴委行:(19101932),红四方面军战士,在箭厂河牺牲。

吴维福:(18981936)红二十五军医生,长征时在陕西牺牲。

吴维义:(19061931,红四军十师任班长,在安徽六安牺牲

吴维继:(19091929),参加了光山弦东区赤卫队,在新县牺牲。

吴维保:(18961927.参加了黄麻起义,后在黄陂木兰山游击战争中牺牲。

吴维德:(18981993,1926年入党,后以“吴泰昌”号铺长期从事中共地下党联络工作,因被暴露后,从事便衣队游击工作,留守家乡老红军。

吴维进:(19011933),随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四川与敌作战中牺牲。

吴维贤:(19081933),参加了黄麻起义,后随红四方面军长

征,时任班长、排长,在四川牺牲。

吴维顺:(19081933),红二十五军战士,在麻城牺牲。

吴维元:(19061930),参加过黄麻起义,在黄安县牺牲。

吴维珠:(19051933),参加过黄麻起义,曾任红四方面军

连长,长征途中在四川牺牲。

吴维广:(18911933),参加过黄麻起义,黄安县一乡苏维

埃政府主席,后随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在四川牺牲。

吴维仕:(19061934),红四方面军战士,在陕西牺牲。

吴维英,(19031932),参加过黄麻起义,任紫云区三乡苏

维埃主席,在箭厂河牺牲。

吴维善:(19051978),参加过红四方面军长征,后返乡老红军。

吴维粉:(18951932),参加过黄麻起义,红十一师战士,在光山牺牲。

吴维应:(18901932),参加过黄麻起义,鄂东北道委委员,在新县牺牲。

吴先其:(19051933),红二十五军医院任司务长,在湖北麻城牺牲。

吴先根:(19011932),参加过黄麻起义,后任苏维埃黄安

县县委委员,在黄安牺牲。

吴先炳:(19041933),曾任红二十五军司务长,在湖北黄安县牺牲。

吴先珍:(19041928),参加过黄麻起义,参加柴山堡战斗中牺牲。

吴先年:(19131933),曾任红二十五军班长,在箭厂河牺牲。

吴先清:(19131951),随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因病失散,后返回家中病逝

吴先聪:(1907--)红四军十师团政委,在新县牺牲。

吴先华:(19091931),农协会员,在箭厂河牺牲。

吴先金:(19111937),红四军医院医生,在山西牺牲。

吴先觉:(19081934,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四川牺牲。

吴先宗:(19081931),在黄安县牺牲。

吴仲怡:(19101931),参加了赤卫军,在黄安县牺牲。

吴世金:(19131931),参加了赤卫军任班长,在黄安县牺牲。

吴世春:(19131935),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四川牺牲。

吴世品:(19151934),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在陕西牺牲。

吴世发:(19131935),紫云区三乡便衣队,在黄安县乘马岗牺牲。

吴世寿:(19001930),参加过黄麻起义,在箭厂河牺牲。

吴世昌:(19041931),红四军石印科科长,在新县牺牲。

郑春兰:(女,?—1938),长期参加秘密游击战争和红军被服厂及组织工作,后在新四军工作期间,因病逝世。

肖楚英:(女,?—1935),在红军被服厂搬迁转移中牺牲。

王焕荣:(19151981),曾在红军被服厂工作,石顺香任连长,王焕荣任连指导员。解放后留守家乡。

以上是根据新县烈士陵园《英名册》和《新县志》而摘录,又根据《谱书》核对。有的烈士在新县志登录时被遗漏,从麻城烈士陵园搜集而来。有的是根据亲身经历过的年长者讲述而记录,其内容具体、真实。但有的烈士家属因年高有病离世或外出无法核实,而又缺失文字记载,特别是一些无名烈士,所以仍然有部分英烈无法加以考证和登录。  但他()们为劳苦大众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将永远铭记史册,彪炳千秋!永远激励后人奋发前进!  


位于箭河乡街北头的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和红田革命烈士纪念碑

 

编辑: 吴春平   整理:吴隆繁


                                                 2021年8月


文章录入:吴德全    责任编辑:吴德全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内容评论标签修改:

    剩余字数:2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宗亲登录 | 宗亲注册 | 邮件投稿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 

     

    湖北吴氏网版权所有©2014-2022   网站顾问:吴志刚  站长:吴荣祥 副站长:吴福军 吴良恕  责任编辑:吴新国 吴小艾 吴铭 吴文华

    湖北吴氏QQ群:湖北吴氏文化研究群:165422137 湖北吴氏联谊群:127166428 湖北吴氏宗谱编委会群:29822624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告知,本站会24小时内删除!

    粤ICP备19139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