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吴立准,1903年出生,1926年加入农民协会和“三堂红学”组织。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经吴焕先、吴先筹介绍入党。在鄂豫皖长期的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他艰难、漫长的斑斑足迹,磨炼出百折不绕的英雄气概。
在鄂豫皖各个游击战区进行了七年多的游击斗争,为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27年,“黄麻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鄂豫边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游击战争的支撑来不断地发展壮大。在那种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中,吴立准真正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就像吴焕先曾经在悲壮的诗句中写的那样;“深山密林是我房,河滩石板是我床,尽管敌人逞凶狂,坚持斗争不投降”。
1928年春,吴立准随部队转到木兰山不久,又转战到天台山一带打游击。6月,受鄂东军委派,吴先筹、吴立准率小部回到箭厂河地区,相继镇压了一些恶霸,重新发展多个组织,继续进行秘密的游击斗争。
1929年至1931年,经游击队积极的发动组织,大批人员被编入到红军行列。为了配合红军部队的各项工作,鄂东道委将赤卫军、乡苏维埃、乡支部改变加强成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便衣队”,而便衣队的任务更加繁重。当时紫云区有九个乡,箭厂河有四个乡,四支便衣队,其中以吴立准为一队队长,主要以羚羊山、曾岗、南北杨冲、二洼、王边楼子洼为一片。四支便衣队主要是清剿地方反动武装,保护地方群众和红军家属,为红军部队提供情报和生活保障。他们昼夜伏动,忽明忽暗,绕南进北,声东击西,机智巧妙的战术,使地方反动民团和“剿共义勇队”企图推行的保甲制度和复辟梦彻底被粉碎。
游击队员门虽然战斗在当地,但多半是命悬一线。1930年国民党勾结地方反动民团,时常搜剿我游击队武装。为不暴露目标,时常呆在山洞里,有时两天吃不上一顿饭,有时敌人烧山甚至在河沟里投毒,遇上季节还能靠野菜野果充饥。有时百姓偷偷送一些粮食他们节省着管几天。
1932年10月,国民党以十五个师两个旅的兵力,组织地方反动民团,对鄂豫皖苏区进行清剿,并提出“血洗七里坪,血洗紫云区的口号,”继续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百姓。许多家庭都是家破人亡,甚至成了无人区,使根据地不断缩小。这一年,吴立准家同样遭到了劫难,他第一个女儿被敌人抓去后当场摔死,妻子付氏被敌人抓去卖到光山县,后来历经磨难逃回来又被敌人抓去杀害。
1932年冬,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撤退西征,根据地不断缩小。吴立准被抽调到鄂豫皖省委会任事务科长,后随省委书记沈泽民由湖北转到长冲。1933年,沈泽民不幸在卡房逝世。吴立准又被转到鄂东北黄安三区,先后任游击队队长、区委书记。
1933年,光山县反动民团头目易本应,携带2000多名团丁南下新县,窜犯箭河地区。使本已重受创伤的根据地雪上加霜。他们勾结地方民团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并准备长期驻扎在鄂豫边区一带,大量兴修碉堡,仅郑家边周围就有四座。他们实行“移民并村”,“搞五户联保政策”,妄图镇压共产党和消灭红军游击队组织。这时游击队工作只能进入更加隐蔽状态。
1934年初,道北苏维埃机关也只能以游击方式在箭河北边马岗和黑石寨山洞办公。当时黄安县委方岳明,道苏主席和詹以锦都住在山洞里。为了更安全的保守好党组织和红军的秘密,吴立准、毛耀华、等游击队主要成员象独行侠一样,分别起有接头暗号名字,(如,魔王、聋子、烟人、结巴),总是千方百计的亲自为苏维埃机关筹粮送情报,与郑位山、戴季英和红军队伍取得联系。另外,游击队积极组织幸存的红军家属和妇女投入到革命的队伍,有的进入到红军部队工厂、医院,如;夏子忠、张国秀、王焕荣、王少清、王子东、王醒清、罗从官、闵汉清、詹以清、阮竹清、吴继春等,有的协同丈夫从事游击工作,如张宗杏、郑春兰、张姐等。
身为便衣队长和区委书记的吴立准,虽然没读什么书,但记忆力超强,过目不忘。办事一向严谨、勇敢、机智,凭着他多年的游击经验,他说服了一些地方保长,找准时机,多次打入易本应碉堡匪部,劝其匪兵不要为所欲为,欺压百姓。驻扎在王边一个排的匪部后来执意要投靠吴立准。也从他们口中获得易本应所部的很多情报。一次吴立准得知驻扎在杨畈的碉堡匪兵无恶不作,还驻扎有一个中队。吴立准向红军独立团张波汇报了情况。10月的一个深夜,张波率红二十五军独立团从麻城桐冲出发来到箭厂河,四时许,吴立准带上便衣队十多人‘迅速赶往杨畈,天还未亮将易易本应所部团团包围,熟睡中的匪兵门口还架着一挺机枪,吴立准灵机轻轻摸到门口,首先将机枪手击毙,独立团迅速攻入敌堡和院内,将一个民团,一个中队一百多人全部歼灭,并用绳子捆了七、八个带到麻城部队驻地审问,得知易本应还有一个排在白鸭山设卡,专门控制箭厂河与麻城的要道,以隔离红军游击队与麻城的联系。张波说;“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干掉他们”。于是,一天晚上独立团出动一个营的兵力加上吴立准便衣队,将这股敌人全歼。有的在仓惶逃跑中掉进悬崖摔死。
1935年春夏之交,得知国民党运粮车队要经过光麻公路,吴立准、毛耀华等率四支便衣队翻越太平寨,提前埋伏在路西的密林中,响午,一支长长的队伍推着独轮车过来了,当敌人进入我埋伏圈时,站在山高处的哨兵一声枪响,四支便衣队一拥而上,先缴获了敌人的枪支,接着把粮食往山上搬,一名国民党队长趋于顽抗,并打伤了毛耀华,被吴立准当场处决。敌人摸不准实情,又不敢追赶。这次共缴获3000多斤大米和十几条枪支。
1935年秋,组织上考虑吴立准在当地工作时间长,游击战经验丰富,调他到罗(罗山) 、陂(黄陂) 、孝(孝感)九路游击师任队长,此间,他又带领游击队多次取得了战斗胜利。1936年,中共鄂东北道委印发的捷报《我英勇的红九路游击师半月内的胜利》上报道反映了吴立准的战绩,现珍藏在鄂豫皖首府博物馆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国共合作已成大势,留守在大别山一带的红二十五军、二十八军在七里坪被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吴立准随郑位三、高敬亭在新四军四支队留任军需处工作,先后任军需处科长、处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期间,吴立准才觉得有短暂喘息机会,并与他多年并肩战斗的郑春兰结婚。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叫“书安”,而妻子因产后发高烧,又无条件医治,在艰苦斗争环境的情况下,妻子选择跳河降温身亡。而儿子跟着父亲因为生活条件恶劣,三岁时却夭折。
吴立准因为长期经历了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又加上承受家庭多次灾难,身体欠佳。1938至1945年,一直在新四军军部从事后勤工作。
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对鄂豫皖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大批工农红军在中原突围中牺牲,从此拉开了国共全面内战的序幕。吴立准随部由华中转到山东,任华东军区供给处任处长、后勤部副处长。1951年住院休养,但一直在南京带病从事后勤工作。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红星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八一勋章、解放勋章。
吴立准在抗日战争期间同革命伴侣李先英结婚;李先英1915年出生在四川,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因多次受伤,朱德总司令曾用自己马驮着她行军,1936年,到达陕北后,进入定边党校学习,并由周绍田、康克清介绍入党。1937年,在延安从事妇女多项工作。先后在陕甘宁边区任多职。1938年6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9月被分配到安徽、江苏、江北一带从事抗日活动和后勤保障工作。1955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享受正师级待遇。
吴立准和李先英在抗战期间结婚后,有六位子女。革命的家庭培育了优秀的后代。他(她)们有的幼时也经历过炮火纷飞年代的洗礼和锻炼,同时一直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深知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后来分别在军工科技界及航天计算机系统获得了高级工程师等荣誉称号,有的在军区医学界、大学校园、政府部门各自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他(她)们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以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严于律己,以谦虚低调、善良正直、热情坦率的人格魅力宽以待人,以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奉献社会。即使相继已步入晚年,依然关心着家乡的人民和各项事业建设。他(她)们的家庭和革命情怀就是一部难得的史书,堪为后人永远学习的典范。
5、吴昆(又名吴先炎),1913年出生,1929年参加赤卫队,1930年参加红25军31师攻打白沙关战斗。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红军在商南长竹园休整改编,身高体壮的吴昆所在赤卫队被编入红四军11师32团,任32团一营二连连长。参加了著名的苏家埠战役,战后被提升为营长。1932年,吴昆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并率部第一批先前到达金沙江畔与红一军主力胜利会师。
1934年,吴昆率部先后两度爬雪山、过草地,在艰苦的征途中,常鼓励战士要看到希望,并把自己的马让给伤员和战士们骑。
1935年至1937年在途经川、陕、甘、宁期间,从翻越大巴山,下北川,渡汉水,强渡嘉陵江,穿越河西走廊到西部的戈壁滩,一路经历了几百次的生死决战。
1938年,吴昆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初抗大毕业后,受党组织委派,奉命返回鄂豫皖根据地,担任新四军第五师抗日挺进纵队,任第九团团长。1939年3月,他率部到圻春彭思桥地区建立抗日统一根据地。但该地区驻扎有汉奸武装和国民党沈光武部队。为了争取沈部,吴昆与团政治部主任张文生一起作沈光武之子沈训谟的工作。让他们认清形势,共同抗日,接着铲除了汉奸武装。彭思桥胜利,是吴昆自抗大学习回部队后运用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第一次成功范例。同时受到师部通报表扬。
1941年秋,吴昆回乡探亲,听说黄安县麻城保安一旅经常在新四军驻地制造血案,并杀害了中共安麻县委书记田东及工作人员。吴昆辞别新婚不久的妻子,立即返回部队,集中兵力向黄安县麻城边区保安一旅发起进攻。亲自率团担任主攻,将敌人分割包围,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重创保安一旅,浮敌营长等千余人,缴获步枪900多支,轻重机枪十余挺。
1942年,吴昆任淮南抗日游击指挥部指挥长。
1943年,任特别团团长,罗(山)礼(山)应(山)指挥部支队长。
1944年,日寇发动河南战役,新四军第五师遵照中共中央战略指示精神,决定抽调部分兵力与处在前线的淮南游击队组成淮南抗日游击兵团。黄林为兵团指挥长,又以吴昆先期的淮南游击队加独立团三个连组成先遣队,由吴昆指挥,先遣队绕到淮南北岸,对敌人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来到北岸后,他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袭击了淮河东面的正阳、梅黄等地。吸引了伪军对其左翼的注意,然后突然北渡,拐到汝南、确山,一举击溃了伪十四纵队阮勋部。又在大堂地区击溃土匪百余人,解救被绑架的群众20余人。8月初,河南伪军李品仙令信阳、光山、潢川的五十军阻止淮南支队北上。李品仙勾结日寇,奸淫抢劫,无恶不作,民愤极大,游击队兵团决定将其灭之。可此敌军有五个中队约600多人,离东西日伪军驻点约十五公里。吴昆向兵团首长建议,采用奔袭战术,速战速决。兵团首长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于29日通过几十里急行军,向敌军李品仙部队发起攻击。在我地下党配合下,打开寨门,经一个多小时激战,将该敌全部消灭。此战后的9月,部队集结在杨店休整改编,信(阳) 应(山)独立二十五团改称挺进第二团,淮南支队改编为挺进三团,吴昆任团长。10月中旬,吴昆率部在沙河店至驻马店公路上,伏击日军运输部队,缴获药品五万多件。10月下旬,吴昆率部在郭仙冲短暂的休整期间,了解到伪军残部张明太纠集500多匪兵,盘踞在竹沟爬头寨一带,勾结日伪,也是“确山竹沟惨案”祸首之一,血债累累。兵团决定将其灭之。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迅速攻下外围碉堡,集中火力猛攻爬头寨,吴昆身背大刀,亲率敢死队攀登山寨,经一昼夜激战,除匪首张明太带少数匪徒逃窜外,其主力全部被歼,并解救掳上山的妇女数十人。战斗胜利后,群众欢呼,慰劳战士,并提出要见一见带头攻寨,为民除害的“白虎团长”吴昆。
1945年4月,遵照中共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吴昆率三团随豫南兵团一起,向豫西南挺进,先后夺取沁阳、小林店、草店、四望山等地,与大悟山为犄角,遥相呼应。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调集20多个师的兵力向我中原军区大举进攻。这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起点,从此也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吴昆率部随三五九旅一起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与封锁,越过京汉线,跨向陕甘宁,将部队胜利带到延安。
1947年春,吴昆再次离开延安,返回大别山与李先念新五师取得联系后,继续坚持大别山对敌斗争。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吴昆调到刘邓第15旅105团任团长。
1948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主力奉命向淮海地区集结,吴昆团作为后卫掩护野战军辎重转移,驻潢川、光山的国民党军整编师向新县扑来。吴昆奉命率团在浒湾四面山进行阻击。战斗进行后,全部美式装备的敌人疯狂地向105团阵地发起冲击,吴昆和战士门顽强地抗击到第二天中午,四面山硝烟弥漫,吴昆一面指挥战斗一面加固抢修工事。敌人又一轮强攻过来,吴昆端起一把冲锋枪朝敌人扫去。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吴昆倒下了,闻讯赶来的团政委戴克明把他抱在怀里,吴昆只说一句话:“阻住敌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年仅34岁。团长牺牲的噩耗使全团的官兵们都哭了,边喊:“为团长报仇!”!战士们对敌拼命抗击,越战越勇。一直战斗到天黑。终于完成了掩护后方辎重转移的任务。战后,战士们背着团长的尸体,安葬在山下一处翠柏林中!
三、红色革命摇篮
箭厂河地区是革命者的红色摇篮,郑家边是英雄的郑家边,是光荣的郑家边。土地革命前期,郑家边约70多户人家,400多人口,由于反动派残酷的镇压,几经惨无人道的屠杀,大部分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房屋除原“红学堂”遗存外,百姓住房全部被烧毁。到抗战前期只剩下了一百多人,但都是无家可归,只好过着逃亡的生活才得以幸存。为革命涌现出六十多位红军英烈。正可谓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英烈。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换来了当今这片光荣而又安宁的红色热土。
四、郑家边村(湾)著名的老红军和革命烈士
吴先筹;(1907.12—1930.6),鄂豫边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主要创始人之一,1930年在黄安檀树岗牺牲。
吴行忠:(1903—1931),生前历任麻城县委委员,独立团政治委员,在麻城牺牲。
吴先绪:(1908—1930),鄂豫边第一支党小组成员,在新县牺牲。
吴立准:(1903—1970),长期在鄂豫皖游击战争的重要领导人,离休后在红安病逝。
吴昆(又名吴先炎,1913—1948),三次进延安,人称“白虎团长”,为掩护大军南下,率部在新县浒湾阻击战中牺牲。
吴立启:(1901—1930),黄麻起义后继续留守黄安工作,后被国民党被捕杀害。
吴立宏:(1898—1928),早期参加农民赤卫队,后在箭河被地方反动民团杀害。
吴立梓:(1904—1933),参加红军独立团,在麻城牺牲。
吴行兰:(1900—1933),长征途中任红四方面军连长,在四川与敌作战中牺牲。
吴行盛:(1904—1944),箭河中心片区游击队队长,在箭厂河牺牲。
吴行井:(1906—1931,红四方面军十一师营长,在湖北孝感牺牲)
吴行梓:(1907—1984),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延安抗大学习,历任连长、营长、返乡老红军。
吴行豹:(1897—1927),早期参加赤卫队,农协会“抗租会”会员,在潢川牺牲。
吴金行:(1912—1934),中共紫云区一乡区委委员,在箭厂河牺牲。
吴若行:(1907—1929),参加过黄麻起义,在黄安牺牲。
吴信行:(1908—1933),参加过黄麻起义,红二十五军特务营营长,在箭河遇害牺牲。
吴行根:(1904—1933),参加过黄麻起义,红四方面军独立营营长,在箭厂河牺牲。
吴登行,(1900—1930)参加弦东农民自卫军,在光山牺牲。
吴委行:(1910—1932),红四方面军战士,在箭厂河牺牲。
吴维福:(1898—1936)红二十五军医生,长征时在陕西牺牲。
吴维义:(1906—1931,红四军十师任班长,在安徽六安牺牲
吴维继:(1909—1929),参加了光山弦东区赤卫队,在新县牺牲。
吴维保:(1896—1927).参加了黄麻起义,后在黄陂木兰山游击战争中牺牲。
吴维德:(1898—1993),1926年入党,后以“吴泰昌”号铺长期从事中共地下党联络工作,因被暴露后,从事便衣队游击工作,留守家乡老红军。
吴维进:(1901—1933),随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四川与敌作战中牺牲。
吴维贤:(1908—1933),参加了黄麻起义,后随红四方面军长
征,时任班长、排长,在四川牺牲。
吴维顺:(1908—1933),红二十五军战士,在麻城牺牲。
吴维元:(1906—1930),参加过黄麻起义,在黄安县牺牲。
吴维珠:(1905—1933),参加过黄麻起义,曾任红四方面军
连长,长征途中在四川牺牲。
吴维广:(1891—1933),参加过黄麻起义,黄安县一乡苏维
埃政府主席,后随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在四川牺牲。
吴维仕:(1906—1934),红四方面军战士,在陕西牺牲。
吴维英,(1903—1932),参加过黄麻起义,任紫云区三乡苏
维埃主席,在箭厂河牺牲。
吴维善:(1905—1978),参加过红四方面军长征,后返乡老红军。
吴维粉:(1895—1932),参加过黄麻起义,红十一师战士,在光山牺牲。
吴维应:(1890—1932),参加过黄麻起义,鄂东北道委委员,在新县牺牲。
吴先其:(1905—1933),红二十五军医院任司务长,在湖北麻城牺牲。
吴先根:(1901—1932),参加过黄麻起义,后任苏维埃黄安
县县委委员,在黄安牺牲。
吴先炳:(1904—1933),曾任红二十五军司务长,在湖北黄安县牺牲。
吴先珍:(1904—1928),参加过黄麻起义,参加柴山堡战斗中牺牲。
吴先年:(1913—1933),曾任红二十五军班长,在箭厂河牺牲。
吴先清:(1913—1951),随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因病失散,后返回家中病逝 。
吴先聪:(1907—--)红四军十师团政委,在新县牺牲。
吴先华:(1909—1931),农协会员,在箭厂河牺牲。
吴先金:(1911—1937),红四军医院医生,在山西牺牲。
吴先觉:(1908—1934,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四川牺牲。
吴先宗:(1908—1931),在黄安县牺牲。
吴仲怡:(1910—1931),参加了赤卫军,在黄安县牺牲。
吴世金:(1913—1931),参加了赤卫军任班长,在黄安县牺牲。
吴世春:(1913—1935),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四川牺牲。
吴世品:(1915—1934),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在陕西牺牲。
吴世发:(1913—1935),紫云区三乡便衣队,在黄安县乘马岗牺牲。
吴世寿:(1900—1930),参加过黄麻起义,在箭厂河牺牲。
吴世昌:(1904—1931),红四军石印科科长,在新县牺牲。
郑春兰:(女,?—1938),长期参加秘密游击战争和红军被服厂及组织工作,后在新四军工作期间,因病逝世。
肖楚英:(女,?—1935),在红军被服厂搬迁转移中牺牲。
王焕荣:(1915—1981),曾在红军被服厂工作,石顺香任连长,王焕荣任连指导员。解放后留守家乡。
以上是根据新县烈士陵园《英名册》和《新县志》而摘录,又根据《谱书》核对。有的烈士在新县志登录时被遗漏,从麻城烈士陵园搜集而来。有的是根据亲身经历过的年长者讲述而记录,其内容具体、真实。但有的烈士家属因年高有病离世或外出无法核实,而又缺失文字记载,特别是一些无名烈士,所以仍然有部分英烈无法加以考证和登录。 但他(她)们为劳苦大众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将永远铭记史册,彪炳千秋!永远激励后人奋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