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吴氏网 >> 文章资讯 >> 支系源流 >> 寻根问祖 >> 寻根信息 >> 正文
吴氏庆余堂重庆云阳支系认祖归宗记
作者:吴德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7/13         ★★★

      

 

      20166月的一天,手机一阵铃响,显示打来的一个陌生的重庆号码,我迟疑地接了电话,对方是一个女性的声音,说他们是吴氏宗族的人,有上辈人传下来的“祖宗作兆 秉德树方 继述绵祚”的辈字表。我一惊,兴奋之际,急忙回复,这正是吴氏庆余堂的辈字表呀!

     2013年开春,我接受了庆余堂壬辰版的编撰工作,曾在一个名为“吴氏宗族网”的网站上发了一则寻宗消息,把庆余堂的整个辈字表刊在其上,还留了联系电话,但从走访到散谱,没有找到一个支系或一方同族同宗的信息。

     记得壬辰续谱时,发现上两届宗谱有从湖北迁出他地的记载,如陕西旬阳,安康等地,我同合林曾按谱索“骥”,跋山涉水到处寻找,终因年代淹远,或谱牒遗失,或祖墓不存,虽然见到众多吴姓人家,都不能确认他们的宗派,现在居然有辈字如此吻合的宗亲找上门来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对方电话里一声长叹:“我们找得好苦呀!”

    欣喜之余,我们很快建立了QQ通讯,我整理了庆余堂史志的简要资料电子版给发过去,之后的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那位给我打电话的是一个名吴方菊的宗亲,女性,想不到桌面IT技术如此娴熟,很快由QQ而微信,而微信群,一下子三个方字辈的方溟、方连和众多的后辈等都在群里了,他们激动非凡,我也兴奋不已,整天读信息发信息应接不暇。

没过几天,三位宗亲分别发来了云阳地区龙洞、云安、普安、故陵、羊市等五个支系的“兆-----继”五六代不等的世系名单,让我分别从老谱中查找,向上溯源。第一个被认定的是“吴兆鼎”,因为吴兆鼎的前三辈在甲申版的庆余堂宗谱中有“迁四川云阳”的记载,但有两个支系,因后人不记得“祖”或“作”字辈的人名,仍在考证之中。

20161114日,云阳方面工作进展迅速,很快发来了他们五个家族的人丁信息,经过吴氏庆余堂宗谱的查找,确认了两个家族的接续,另外几个家族,因为他们没有记住“兆”字辈的祖宗,无法向更上一辈溯源,所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兆字辈以下的由云阳方面接续,只要按人丁精确统计,困难不大。但虽说都在云阳地区,而山隔水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方可胜任。为此我于1120日向他们发出了“八条建议”,主要议题就是要成立一个联络小组,以便开展工作。此后云阳方面有吴方溟、吴方连、吴方菊召集族人在云阳举行了第一次联席会议,同时发来纪要和合影照片。吴氏庆余堂云阳宗亲的归宗活动进入了一个关键的阶段。

 

 

2017326日,以吴方溟为首的云阳一行4人抵达新洲,他们是方溟、方连、方政、方菊。他们犹如一群浪迹天涯的游子,突然回到家乡,见到久别的家人,顿时热泪盈眶,一下子跪拜在祠堂列袓列宗的牌位前。这几天,在会长吴合林和吴方旗的陪同下,拜谒了庆余堂吴氏宗祠,参观了祖籍所在地现仓埠街五云村吴家榨,查阅了吴氏庆余堂甲申版、己巳版及残缺的丙申、己未版宗谱等一系列的活动。

几天来,云阳宗亲对庆余堂吴氏宗祠的建设成就和吴氏宗谱老谱的保存及新谱的续修工作,倍感欣慰并大加赞赏,他们感到特别的荣耀。

 

                           

 

根据老谱提供的信息和吴氏庆余堂宗谱己未版以降,云阳宗亲谱牒断续的状态,我们初步判断云阳宗亲从湖北迁居四川的时间大约在清末民初,即1863年(清同治)到1896年(清光绪)之间,推认迁居的祖辈应是“祖”字辈到“作”三四代人之间。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推测,还没有任何根据。

只是根据历史记载,从元末明初始,至明末清初一直到康熙年间,四川地区战争频仍,特别是明末崇祯年间张献忠在四川的暴政,滥杀无辜,川渝一带人口几尽,土地一片荒芜。康熙十六年,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历史上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湖广填四川”。也有学者认为是张献忠为了扩充队伍,从湖广强征民众入川。这个过程,大约从嘉庆初年开始,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到清道光年间才渐渐平息。

当然,作为姓氏文化研究,查阅政府部门有关资料,云阳宗亲何时入川还是能搞清楚的,可惜,谈何容易,民间哪有如此这般的能力。

 

 

201769日我和吴氏庆余堂新洲吴合林、黄州吴方泉、鄂州吴树奇、吴方荣、吴继祥一行6人,携带吴氏庆余堂壬辰版全套宗谱,抵达万州,开始了云阳地区的寻宗访亲活动。

 

                              

吴合林会长和吴方溟宗亲组织了云阳地区吴氏庆余堂云阳支系组织机构的确认和宣布大会。此后分别在故陵、龙洞、羊市等地的吴氏宗亲集会上通报了支系的活动情况。

云阳一带宗亲,“德”字辈的现在仅存屈指可数的几位80以上的老者,他们对前四代以上的事情基本没有什么记忆了,再加上云阳地区因三峡大坝截流,云阳整个城向上游迁移了接近50来里,云阳是一座新城;故陵整个城向山上搬迁了500多米,新建了一座新故陵镇。故陵镇的红瓦屋、水瀼口茶元沟是“湖广填川”第一落脚地;羊市,地属奉节县管辖,与云阳县一条小河沟为界,这里山清水秀,聚居了一大群吴氏宗亲。

三峡移民政府釆用多种方式,有的异地安置,如湖北荆州,广东等地;有就地安置(移民新建城镇),有投亲靠友等。沧海桑田,祖辈的坟茔很难保存,时、地考究都缺乏资料。

特别值得一叙的是,在查找拜谒吴兆鼎墓时,我们沿着云阳长江龙洞段陡峭山坡上攀援而上,库区退水后的淤泥,山石的羊肠小路特别湿滑,寸步难行,几乎是手脚并用地攀爬。我们在离长江江面竖直距离100多米陡峭的山峰下,找到了保存完好的吴氏“兆” 字辈祖先“吴兆鼎”的坟茔,坟茔的墓碑上的碑文清晰可鉴,名列了从“兆”字辈到“秉”字辈以及后辈人的世系人名,为我们吴氏庆余堂云阳支系纳入吴氏庆余堂大家族的归宗提供了历史铁证。

龙洞是“湖广填川”的移民的落脚地,现因三峡工程居民迁出,庆余堂民国三十三年甲申版谱记载的许多祖宗墓也被淹没,仅存吴兆鼎的墓。

在拜谒吴兆鼎墓后,又驱车10多公里山区公路拜谒了坐落在云阳龙洞乡云奉村的另一座秉字辈祖墓,墓碑上清晰的刻记着8位德字辈、4位树字的孝名,这为云阳支系的宗亲定祖定宗提供了又一铁证。

龙洞一支的第17世祖名为“吴校祖”,其子(18世)三:吴宗荣、吴宗华、吴宗耀。

云安一支的第17世祖为兄弟三人:“吴恻祖、吴忭祖、吴懽祖”,其长子吴恻祖有子三:“吴宗勋、吴宗雅、吴宗颂”;次子吴忭祖有子三:“吴宗启、吴宗连、吴宗海”;惟吴懽祖无后,并且这个吴懽祖在己巳版以后的宗谱中无名,究竟是什么原因,一是录谱人疏忽,认为无后擅断?二是“懽”是“欢”的异体字,难检,忽略?当然这也是分析,无凭据,也是续谱考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上龙洞一支在《吴氏庆余堂宗谱(壬辰)》0186页,云安一支在84页均有记载。

                                   

                                左图 吴兆鼎墓碑           右图   云奉村墓碑

 

还有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根据碑文反推吴氏庆余堂宗谱老谱中个别记载的错讹,如将“吴秉桂”刊成“吴秉贵”等。

在离开云阳的头一天,我们一行来到行程的最后一站普安,普安又名马鞍山,受到吴德云宗亲夫妇的盛情接待,76岁的他谈吐洪亮,记忆清晰,身体健朗。但目前这支人尚未查出“宗”、“作”、“兆”字辈祖宗名讳、一时无法定宗定祖,我们正在努力考究之中。

此次云阳寻宗访亲活动的憾事是没能到达三峡工程淹没的云安镇。云安镇是有三千多年制盐工业历史的古镇,吴秉桂的后代居住地,现因三峡工程淹没,居民早已搬迁。吴氏庆余堂甲申版老谱中记录着云安的许多老祖宗埋葬在那里。云安那里有宗亲吴方源健在,现年79岁。

 

                    

在离开云阳的头一天,我们又一次见到了家在云阳县城的吴德云女儿吴树碧一家人,他们一家三代人热情款待了我们一行。头两天我们还在普安的其父母亲家中做客。吴德云的女儿吴树碧热情爽朗,对云阳吴氏支系即将要展开的续谱工作极为关注,非常热情,吴方溟当即建议让吴树碧加入云阳支系联络小组,担任支系续谱的联络工作,真是天作之合!

 

                               

                                      与普安吴德云夫妇合影

 

                             

                                   与奉节羊市宗亲合影

 

现在,摆在吴氏庆余堂云阳支系宗亲面前的续谱工作正在组织和筹划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云阳支系的宗谱将会突破重重困难,隆重付梓!

这将是吴氏庆余堂寻宗归宗活动历史上闪光的一页!

此志。

 

          吴德余201779日  汉口

 

文章录入:吴小艾    责任编辑:吴小艾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内容评论标签修改:

    剩余字数:2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宗亲登录 | 宗亲注册 | 邮件投稿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 

     

    湖北吴氏网版权所有©2014-2022   网站顾问:吴志刚  站长:吴荣祥 副站长:吴福军 吴良恕  责任编辑:吴新国 吴小艾 吴铭 吴文华

    湖北吴氏QQ群:湖北吴氏文化研究群:165422137 湖北吴氏联谊群:127166428 湖北吴氏宗谱编委会群:29822624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告知,本站会24小时内删除!

    粤ICP备19139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