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吴氏网 >> 文章资讯 >> 吴氏人物 >> 历史人物 >> 正文
吴女芬芳
作者:吴桂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3/12         ★★★

吴 女 芬 芳

                                                       



作者:吴桂英

前言:

    生命有源头,姓氏有渊源,华夏五千年,故国几万里,姓氏是血脉的传承,是希望的繁衍,更是祖籍的根源。人有姓氏,血脉不会紊乱,宗亲才能凝聚。姓氏,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一个人知道自己姓氏的起始来源,知道它的历史与延展,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祖先的尊重,知道生命从何处来,生命就有了根基,就有了崇高的意义,就有了奋斗的信念。

 

(一)吴氏起源

 

当代百家姓中,按人口计算,吴姓排名第10位,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4个起源。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吴王太伯(又称泰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第四个起源,出自姚姓。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魏晋至隋唐的700多年里,吴姓得到巨大发展。宋朝时,全国吴姓有约170万人,是当时的第八大姓。元明时期,吴姓人开始移民东南亚。菲律宾的吴姓华人,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广东、台湾的吴姓人。2015年,吴姓在朝鲜位于前20大姓之列。吴姓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全球吴姓总人口在7000多万左右。

 

 

(二)吴氏开氏始祖:吴王太伯(又称泰伯)

 

距今3200多年前的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当时的周部落首领周太王古公亶父,在陕西岐山定居,他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周文王姬昌。周太王看出姬昌有帝王之相,但按照传统,只能将王位传给泰伯,昌绝对没有登上王位的可能。长子泰伯看在眼里,不但没有心生嫉恨之意,反而和二弟仲雍商量让出王位,于是二人就借为父王采药治病的名义离开了周部落。周太王逝世后,季历和儿子姬昌多次找到泰伯和仲雍,希望他们重新回部落继承王位,但兄弟二人为躲避季历父子,从陕西出发,相传由凤凰带路一路南下,来到一片荆蛮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无锡梅村镇。自此,泰伯和仲雍定居下来,开拓江南,建立勾吴国。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因三让天下美名传扬数千载,被孔子尊为"至德"。直到现在,后人都在争议泰伯到底是三让周部落的王位,还是三让两家天下,既让了周部落,又让了勾吴国,但无论哪三让,他的精神品质都流芳千古,受世代敬仰。吴氏宗族的三大堂号"至德堂""三让堂""延陵堂",前两大堂号就是为了纪念始祖泰伯。

著名教育家张其昀先生曾说过:"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这里的东南文化,也称江南文化,也称吴文化。泰伯仲雍两兄弟就是吴文化的缔造者。吴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姓氏命名的文化也只有吴文化独一份。3200多年的世代传承中,吴文化堪称吴氏族人最珍贵和引以为豪的传家宝。每年410号,吴文化节,全世界吴氏宗亲都会来到无锡,如今国内外吴氏宗亲后裔大约500万人,遍布五大洲30多个国家。辉煌灿烂的吴文化,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研究吴文化,弘扬吴文化,传承吴文化,更是吴氏后人的职责与使命。

 

(三)吴女芬芳

 

 

女人是上苍赐予人间的尤物,是世间的精灵,她们或国色天香,明眸皓齿;或香肌玉肤,清艳脱俗;或仪态万方,风姿绰约。女子的美,是世间无可比拟的景致,那水做的女儿,引来多少文人骚客赞美的篇章。作家冰心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女人,就会少了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自古女性是美的化身,也是温柔的代名词,她集坚强、美丽、智慧、大爱于一身,女性的阴柔之美与男性的阳刚之美互相映照,她们如鲜花点缀着吴姓历史的驿路,每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朵,她们用柔软的身心释放出一缕缕特殊的芬芳,使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柔洁之美。中国5000年灿烂文化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创造,而不仅仅只属于男人。今天,让我们揭开历史漫卷的珠帘,去一一阅读在中国历史风云里那些可歌可泣的吴姓女子,以及她们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谱写的绚丽篇章,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巾帼英雄的世界,去品读她们的情感与人生,去解析她们的爱恨与情愁。

 

吴女芬芳之一  :吴国太

 

吴国太,为孙坚的次妻,系孙坚之正妻武烈皇后的亲妹妹,孙朗、孙仁(孙尚香)的母亲。吴国太年轻时候貌美如花,与姐姐武烈皇后风华绝代,二人形貌出众,如若并蒂之莲,出水芙蓉,面容娇美,肌若凝脂,气若幽兰,她们花颜一般的年华倾倒众人。她与姐姐共侍孙坚,两姐妹性格娴雅温和,情感融洽自然,多年来待孙权等兄妹如同己出,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姨娘。吴太夫人去世后,孙权遵奉母亲遗命,奉养吴国太如同亲生母亲,将其细致奉养,善待如亲,使得吴国太母仪天下,安然静心,颐养天年。

 

赤壁之战后,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周瑜设下美人计,欲以吴国太女儿孙尚香为诱饵将刘备骗至东吴禽住,乘机监禁刘备以此威逼要挟其交换荆州。谁知刘备对此早有准备,他到达东吴后借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将与孙尚香结亲一事沸沸扬扬传遍全城,闹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吴国太得知后勃然大怒,前去和孙权理论,后来却在甘露寺相亲时,被刘备的弘毅宽厚感动,从而认可了刘备的德才兼备,终将孙刘婚事极力促成,使得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吴女芬芳之二 :宋高宗皇后吴氏

 

如果说古代最危险最高级的职业是皇帝,那么最危险最惶恐的职业就是皇后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皇帝为了捍卫自己的至高地位,时刻警惕别人篡夺自己的皇位,因而需要万分警觉,时刻保持提防之心,心性脾气也是极不稳定的。皇帝的性情有时候也决定着皇后的幸福与否。而皇后不仅需要芳华绝代,有沉鱼落雁之美,更要母仪天下,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皇后不仅要面临全天下女人的时刻竞争,还要面对一个变心比变脸还快的丈夫。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长时间在位的皇帝很多,长时间在位的皇后却很少,皇帝的情感善变,多情四处播撒,被皇帝宠幸的女子更是数不胜数,后宫佳丽三千人,谁不希望被皇帝恩宠,所以勾心度角之事时有发生。所以能够和皇帝牵手终老,行至金婚的皇后就更少,少到了只有一个,她就是赫赫有名的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

 

吴氏出生于1114年,宋王朝的不幸却间接造就了她本人的幸运。1128年,吴氏有幸被挑中进了皇宫,内心怀着少女的羞涩和内心的忐忑,她不知道自己以后面对的荣华富贵,是不是也包含着她憧憬的一份美好和幸福。当时的南宋朝廷所处的环境动荡不安,外有金国强兵压境的压力,内有兵痞、刁民时不时地捣乱,值此内忧外患之际,重情重义,温柔忠贞的吴氏为了保护丈夫,她将婀娜多姿的女儿之身收起,身披铠甲铁盔,腰挎宝刀,整天跟随赵构身边充当保镖,守护着自己辛劳的爱人。而赵构那个时候最缺的就是安全感和女子给予的万般恩爱与柔情,而这些,吴氏都做到了,对于能给自己安全感和柔情似水抚慰的吴氏,赵构深受感动,并且将这一切都记在了心里,他非常感谢这个贤惠真性的女子在人生的特殊时期给自己精神上的支撑,心灵上的安慰。皇帝赵构一直对自己的结发妻子邢秉懿念念不忘,中宫(皇后)为邢秉懿虚位16年之久,足见这个男人的钟情与痴情。

 

因吴氏通情达理,心胸豁达,并不喜欢吃醋,她温婉贤惠,处处以宽容善良之心相待他人,对韦太后这个婆婆更是恭敬亲和,孝顺有加,亲自伺候其起居,恪尽一个儿媳的孝道,成为后宫佳丽的贤德典范。因此深深打动了韦太后,于是韦太后极力说服儿子赵构,赵构谨遵母命,于1143年正式册立吴氏为皇后,从此吴氏与自己深爱的男人更加恩爱幸福,两人相扶相携,从黑发到白发,走完了59年,跨越了一个金婚的长度,真的是羡煞众人(结婚五十周年称之为金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皇室婚姻史上的一个奇迹。1197年,在寡居10年之后,吴氏病死,去另一个世界陪伴她的赵构,终年83岁,谥号“宪圣慈烈皇后”,葬永思陵。婚姻是一种无形的博弈,是一场特别的赌注,一个好女人嫁对了好男人,她的一生将是一种最安稳的幸福。

 

 

吴女芬芳之三:庄穆夫人吴氏

 

庄穆夫人吴氏,是吴越王钱镠的爱妻,钱镠是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生于晚唐,是杭州临安人,早年间以贩卖私盐为生。唐朝灭亡后,钱镠被后梁太祖朱温册封为吴越国王。钱镠是一位非常明智的君主,他一生妻妾成群,其中最受他宠爱的,莫过于发妻吴氏。吴夫人是杭州安国县(即临安)人氏,生于官宦之家,是出了名的贤淑之女。由于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加之相貌绝美、知书识礼,聪慧过人,所以吴氏很早便成为高门子弟竞相追逐的对象。钱镠在微贱之时,娶吴氏为发妻,所以格外珍惜这段婚姻,他两人情投意合,一直融洽愉悦。吴氏过门后,跟丈夫异常的恩爱,婚后共诞育13个儿子,真可谓超级“多产”,英雄母亲。吴氏孝敬公婆、教子有方,是个为人所称道的贤妻良母。钱镠生性严厉,动辄为一些小事便大动肝火,此时吴氏便会对他温言劝慰,如此好的女人真是人间至珍至宝,由此她让钱镠既爱且敬。钱镠后来又陆续娶了很多妾室,吴氏将她们视作姐妹,对于非亲生孩子,她也是视若己出,体现出难得的高风亮节。吴氏在夫君心底地位极高,无人取代,被钱镠偏爱一生。

 

吴夫人虽然久居宫里,享尽荣华富贵,却是个重乡情,念亲恩,念故里的女子,每年寒食节期间,有必归临安探亲的习惯,并且常常会小住一段时间才归来。吴越王甚为思念爱妻,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一年春天夫人回归故里,久久未归,眼看春色已深,陌上花已绽放吐蕊,吴越王独自赏花却忽然有一份深深的孤独感,再美的花没有至爱的人陪同欣赏,那花色也瞬间黯然了几分。于是吴越王提笔写信给夫人说:“陌上花开,可缓归。”意思是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夫人可以慢慢归来了吗?并将此信命邮差快马加鞭送至临安夫人身旁。七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吴夫人看到书信后,心中既感动又甜蜜,于是马上收拾行装返回杭州。此事迅速传播开去,一时成为佳话。有人在赞叹感动的同时,将它编成歌曲传唱。

 

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文学巨匠层出不穷,在这个奔涌的历史长河里,曾涌现过大量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情诗或情书,其中,吴越国王钱镠写给爱妻吴氏的七字情书,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它删繁就简,只留7字,却字字千金,扣人心弦,过目难忘,表现了一个丈夫对妻子深沉内敛的爱意。

 

吴氏在与丈夫相敬如宾,卿卿我我,恩爱痴情相守数十年,最终于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十一月薨逝,终年62岁。因为她去世后的谥号为“庄穆”,所以世间称呼她为“庄穆夫人”。在世间孤独度过13年之后,钱镠也去世,临终前他下令一定要跟吴夫人合葬,于是两个有情人生时同寝,死后同穴,两个人厮守一生,仿佛仍旧没有爱够,仍期盼着来生一弯勾月悬挂的雕栏前,出现那个至爱熟悉的身影……

 

虽然一段历史已经遥远,但是那缠绵缱绻的爱情诗句却流传千古,一直被后人传颂沿用,那经典的语句穿越历史的云烟,依旧散发出温和悦目的光芒,读之令人心头柔软,并被一缕诗意的温情静静萦系。陌上花开,可缓归,美人归来君盼兮,妾多情来,君深意,一路芳菲香满衣……

 

吴女芬芳之四:吴绛仙

 

吴绛仙,隋炀帝的妃子,被封为崆峒夫人。吴绛仙与隋炀帝相识实属偶然。隋炀帝喜欢微服私访,一日到了汴梁登凤轲游玩,踩着一个殿脚女的肩,发觉其柔丽可爱,炀帝不禁为之心动,得知该女子叫吴绛仙,她孤傲不群,不与一般宫女为伍,炀帝大为宠爱,对她一见钟情,深深迷恋上了她的柔韧和丽质,凝视许久,竟久未移步。吴绛仙不仅天生丽质,顾盼生情,而且还很会打扮。她善于画长眉,看得炀帝馋诞欲滴,不能自禁。炀帝一心想要独享吴绛仙,想封她为婕妤,在后宫侍役。谁知吴绛仙已经下嫁为玉工万群,隋炀帝哪里肯准,于是把她提到龙舟执首楫,封为“崆峒夫人”。

 

吴绛仙心灵手巧,擅长把眉毛画成长蛾状,后宫佳丽争先恐后地效仿画长蛾眉。结果,一时眉黛吃紧,吴绛仙善用螺黛,因而特为供应,得赐不绝。每次登舟观赏,吴绛仙站在台上,炀帝倚着蔽日茧,看着吴绛仙目不转睛。炀帝过完目瘾以后,对内谒者说:“古人说秀色可餐,像吴绛仙这样的,真的可以充饥!

 

一日,有人向隋炀帝进献合欢水果,隋炀帝命人驰骑行宫,赐赏吴绛仙。吴绛仙展开一看,合欢果经过长途跋涉,形状已经解散。此情此景吴绛仙诗自心起,附上红笺小简,赋诗一首献给隋炀帝:“驿骑传只果,君王宠念深。宁知辞帝里,无复合欢心。”炀帝见字深情款款地说:“绛仙不仅容貌长得漂亮,而且才华过人,人美诗还写得如此好,真是难得的才女,不比左贵嫔差呀!”,从此隋炀帝更加对吴绛仙刮目相看,心中暗赏。后来因为隋炀帝把宝物耀光绫独赏赐吴绛仙,被宠妃萧氏记恨,吴绛仙此后再也没有机会侍奉隋炀帝了。

 

后来隋炀帝被叛军处死之后,吴绛仙等后妃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霸占。吴绛仙独自在岁月中煎熬成殇,她不忘旧情,对隋炀帝忠心耿耿,念念不忘。隋炀帝的身影日日在吴绛仙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想起两人昔日恩爱的点点滴滴,无数伤怀油然而生。人生最凄凉、最孤单处,就是那个痴爱之人已经阴阳两隔,生者对逝者却依旧情深似海,难舍难离。

 

一日萧皇后命后宫嫔妃陪伴宇文化及,吴绛仙自带了美酒,说是要献给宇文化及。其实那美酒是一杯毒酒,吴绛仙想借此酒毒死宇文化及,为隋炀帝报仇雪恨。谁知在她敬酒的时候不小心手抖露出破绽,被一旁的萧太后一眼看破端倪,于是在宇文化及举杯刚要喝的时候,萧皇后急忙用胳膊碰了他一下,用眼神示意宇文化及此酒有蹊跷。吴绛仙一看事情败露,气愤至极的她指着萧皇后破口大骂:“你这妇人,没心没肺,丧尽天良,你的丈夫儿和子都被面前这个人杀死了,你不但不铭记这血海深仇,还陪着他饮酒作乐,同床共枕。你不杀他也就算了,我帮夫君报仇你也要戳穿,你真的是无耻之极啊!将来死后,你有何面目面对陛下?”说罢吴绛仙欲举起毒酒自尽,了此残生,谁知宇文化及不肯善罢甘休,命令手下轮番折磨吴绛仙冰清玉洁的柔弱身躯,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蹂躏,让吴绛仙受尽凌辱,含恨离世。

 

吴绛仙真是个敢恨敢爱的女子,她为爱殉情的勇气和决心无人能及。可怜那忠贞烈女吴绛仙,受尽屈辱,被折磨至死,去了那遥远的世界去追随她的爱人隋炀帝。倘若隋炀帝在天有灵,定会感激涕零,能有如此重情重义的好女子为她付出生命而在所不惜,他定能够含笑天国了吧。

 

 

吴女芬芳之五:清代诗人吴荔娘

 

 

明清时期,莆田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在清代的创作中,男性创作的主导位置已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新兴的女性作家更是不断地如同雨后春笋般势不可挡,她们在文坛展露新秀,竞吐芳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清代莆田神童女诗人吴荔娘的诗词,在当时女性诗词中如同一股清流沁润人们的心田。

 

吴荔娘(1787-1802)字绛卿,莆田仙游人,清代著名女诗人。她自幼敏锐聪慧,温婉似水,气质沉静,乖巧听话,才情过人,并有洁癖。她天资聪颖,自幼学习非常勤奋刻苦,记忆力也超强,四五岁的时候就能背诵不少唐诗宋词。八九岁的时候就会作五言七言诗,是被公认的神童女诗人。虽然她诗心纯洁,却可惜红颜薄命, 人生只活到16岁便已止步,真是令人扼腕惋惜。

 

伫立在吴荔娘清新如许,秀色葳蕤的诗句里,那份纯净的诗意,如同被露水洗涤过的花苞,悠悠淡淡的清香令人神往。吴荔娘的多首诗被收入《随园诗话》中,其中《春日偶城》诗曰:“曈胧晓日映窗疏,荏苒韶光一枕余。深巷卖花新雨后,沿门插柳嫩寒初。莺儿有语迁乔木,燕子多情觅旧庐。那用踏青郊外去,芊芊草色满阶除。”透过这些透着春意的鲜嫩的句子,足见一个孩子的心灵对春天捕捉得多么细致入微。即使春天没有到来,在她的诗句里,春天的味道早已经遥遥可嗅,轻触可及。当时曾经与袁枚、蒋士铨齐名的赵翼称吴荔娘的诗“韶秀绝伦”。吴荔娘的《咏牡丹》诗句:“国色日来描不得,世人空自费胭脂。”吴荔娘的《园居》诗句:“逸志属烟霞,园林岁月赊。临风时放鹤,欲雨早扶花。瓮酿黄精酒,炉烹紫笋茶。地偏饶逸兴,那问室如蜗。”佳句虽是偶得,却都非常绝妙。

 

当时有一位吴兴女子名叫严静,年龄仅9岁,却善画墨竹,书法也较好。吴荔娘欣赏之余欣然为之题诗:“绣阁遥邻墨妙亭,开帘煤麝动芳馨。睛窗书破洪儿纸,谁识金銮未十龄。”“琅玕袅袅影纵横,千尺寒梢一笔成。我看丹青先比较,此君风韵却输卿。”“赋茗才华总角年,挥毫风致自翩翩。他时理棹茗溪上,好结香闺翰墨缘。”吴荔娘只有十四岁,严静只有九岁。《题吴兴女士严静甫墨竹》这首诗,吴荔娘以欣赏之心赞美严静的美画与才华,大赞严静的墨韵风骨更胜于大自然的竹意,诗画浑然一体,映照出两个早慧女孩的冰雪之心,是二人艺术之灵气的完美结合。

 

吴荔娘的诗句虽然来自少女之手,却运笔不凡,韵味绝不亚于成年人的作品。她对生活充满热爱,描写刻画均有深度,笔锋沉稳干练,味道别韵,其诗均清新可诵,被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袁枚称之为:“晚唐佳句”!小小年纪获此褒奖,实属难得。

 

吴女芬芳之六:吴芝瑛

 

吴芝瑛(18671933),字紫英,号万柳夫人,出身安徽桐城名门望族。其父吴康之,号鞠隐,曾任职山东郓城、信阳县知县。其伯父为清末桐城派古文学家吴汝纶。吴芝瑛19岁远嫁给无锡的廉泉,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廉泉,字惠卿,号南湖,江苏无锡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曾任户部主事、户部郎中等。

 

吴芝瑛是清末民初,集“诗、书、文”于一身的桐城才女,不仅才华名噪一时,还是一位敢于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正义女子。她一生不断仗义行侠,也是早期妇女运动的伟大先驱之一,以慈善爱国著称于中外女子之间。她邂逅杭州孝女赵麟,为她的孝道所感,出资为她的先人修缮墓地,并为她募得二千金。吴芝瑛认为国家贫弱困顿,是因为人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她捐银助学,在家乡创办了小学,用父亲的字为学校命名为鞠隐。

 

吴芝瑛自幼博览群书,雅擅书法,在书法上自幼深受其父熏陶,加之自身勤奋,故临池功夫很深,精研历代名家字帖,曾遍习唐宋元明碑帖,于帖学书法颇有心得。慈禧太后闻其书名,特招之入宫,与绣工沈寿一同受赏。吴芝瑛的“瘦金体”,书法既有自己的性格面貌,又保存了浓郁的唐人特色,用笔潇洒飘逸,中宫收紧,笔画舒展,一派盛唐气象,与宋徽宗所创“瘦金体”宋代帝王书体,同途而异路。

 

吴芝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是个有血有肉,情感丰满,爱憎分明的女子,她带着时代印迹的传奇经历和有识之士的特殊身份,她虽生于清末,思想却从维新进而倾向革命。说起吴芝瑛,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她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

 

吴芝瑛与秋瑾的缘分,似乎冥冥之中就被上天安排好了。她们成就好友,是性格志向相投相近,是时代风云的召唤,也是特定的社会环境使然。她们受相同抱负的爱国之心驱使,彼此互相欣赏,扶持。她们可歌可泣的一生,值得人们赞颂和怀念,欣赏和崇敬。她们虽是弱女子,却胜过七尺男儿。从某一个方面来说,吴芝瑛对秋瑾有过重要帮助和影响,也是深受秋瑾影响之人。吴芝瑛成就了后来的秋瑾,亦或者说,在秋瑾女士的革命生涯里,吴芝瑛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辅助促进作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廉泉就职户部郎中,吴芝瑛随夫移居北京。居京期间,性格豪放爽直的吴芝瑛广泛结交旧京名流俊杰,思想逐渐倾向维新,曾发起组织“妇女谈话会”,倡导慈善爱国,怀有一颗无比热忱的拳拳爱国之心。因廉泉与同部任职的王子芳比邻而居,王子芳妻子秋瑾女士,性格豪爽慷慨,两个优秀的女子共同怀有爱国的抱负和伟大的理想,情趣相投,交往甚密,并结拜为盟姊妹。秋瑾正是在邻居吴芝瑛家才有机会看到一些进步书刊,得以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和局势。因王子芳比秋瑾小四岁,又是典型的纨绔子弟。两人从志趣不投到夫妻反目,不幸的婚姻使秋瑾倍感孤独心伤。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秋瑾的思想渐趋开放求新,为寻求救国之路,她意欲弃家留学日本。吴芝瑛不仅给于秋瑾许多精神上的安慰,更给了她许多切实的帮助。秋瑾想到日本留学,却受到经济拮据的困扰和阻隔,她在吴芝瑛的慷慨资助下才得以如愿成行。临行之时,吴芝瑛赠言给秋瑾“驹隙光阴,聚无一载;风流云散,天各一方”,以此可见吴芝瑛对秋瑾妹妹的情深义重。

 

1900年庚子之变后,以赔款为国之累,她倡议女子进行“国民捐”,一时之间天下趋从,募集的捐款很多。她在旧京寓所门口将家中破箱子叠成桌子,用碎瓦为砚,以示山河破碎,挑起“国破家亡,随缘乐助”的条幅,在街头挥毫义卖对联,还自印《小万柳堂帖》出售,将所得尽数捐出以充赔款。吴芝瑛的重义轻利和深情也是有名的,她济危扶困,资助了许多进步人士和正义事业,芳誉远播。吴芝瑛曾经毅然献出自己珍贵的首饰用以资助秋瑾办《中国女报》,进一步表明了她的勇毅,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切实有力的支持。

 

秋瑾于19077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在轩亭口不幸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2岁。秋瑾悲壮殉国,吴芝瑛闻讯,悲愤欲绝,因秋瑾生前有“埋骨西泠”的愿望,经再三辗转,吴芝瑛在丈夫廉泉的帮助下,与徐自华一起将秋瑾的遗体安葬在西泠桥畔。吴芝瑛当时重病缠身,却在义妹秋瑾遇害后,置生死于度外、与另一义妹徐淑华共同义葬秋瑾,做出救秋、祭秋、葬秋等一系列舍生忘死的壮举,其胆魄超于常人,她义薄云天的巾帼本色,以及吴、秋、徐姐妹之间的生死情意真是苍天可鉴。

 

芝瑛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不惧黑暗势力的威吓,勇敢地亲题墓碑,并先后撰悼念烈士诗十六首,有力地表现出她同情革命,见义勇为的精神。其诗作情真词切,悲壮遒劲。之后吴芝瑛还写出了《秋女士传》、《记秋女士遗事》等文章,介绍秋瑾事迹。吴芝瑛的义举触怒了清廷,故欲严惩之。而吴芝瑛慷慨凛然,坦然面对,不弯不折,后在中外舆论的双重压力下,清廷未敢贸然加害吴芝瑛,故此事才作罢。

 

吴芝瑛见清廷日渐腐败,力劝廉泉辞官,隐居于上海曹家渡“小万柳堂”。辛亥革命期间,夫妇两人慷慨资助起义军。1915年,袁世凯称帝,吴芝瑛不顾廉、袁两家的婚约(吴芝瑛小女砚华曾许配袁世凯之子袁克俊),毅然遗书责之,其中有“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之壮语,从中足见吴芝瑛之大义凛然。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吴芝瑛仍恪守约定,将小女嫁予袁世凯之子,表现出其公私分明的襟度。

 

吴芝瑛一生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她与革命志士秋瑾的情谊,其次为她的书法。她为秋瑾所书《鉴湖女侠秋君墓表》成为其书法中最知名的一件。民国时期宝文书局曾刊行《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是她的代表之作。此卷书法从《灵飞经》入手,堪称用笔精到,一丝不苟,正如学者庄严所评:“书法秀丽,若不食人间烟火。”

 

“剧怜革命成功日,立马吴山少一人。”吴芝瑛常以唱和、悄吟的方式怀念秋瑾,守护秋瑾,直到终老。1934年,吴芝瑛病逝于无锡故居。举殡期间,无锡各界人士市民无不伫立道旁默哀,吴氏灵柩之上覆盖国旗,与其夫廉泉衣冠合葬(廉泉墓在北京潭柘寺)。斯人已去,芳魂可敬,她那同似秋瑾的赤热的爱祖国、爱民族、爱同胞的革命情怀将永存天地间。

 

吴芝瑛一生无论对国对友,均忠心耿耿,赤胆忠心,虽是柔软女子,却刚直不阿,一身正气,纵使世间男子,几人能及其气概与高度?吴芝瑛是秋瑾的知音,是与秋瑾感情最深挚的密友。鉴湖女侠秋瑾得此挚友,亦是上天恩赐的良缘,在优质人品和精神追求的高度,她们是世间难觅的知音。吴芝瑛多次在病重期间,不忘秋瑾建墓之事,把秋瑾的安葬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去做,耗费无数精力心血和薪资,依然义无反顾,真是一个敢爱敢恨,心底无私之人。人生得此知己,足矣,夫复何幸?夫复何求?

 

吴女芬芳之七: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号冬生,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著名女教育家,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 1928年受聘于母校金陵女子大学,先后主校23年。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1893126日,湖北武昌候补知县吴守训的二女儿出生了。寒冬时节,腊梅芬芳,吴守训触景生情,为女儿起名为“贻芳”,别号“冬生”。11岁的吴贻芳和姐姐一起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学习,后在姨父陈叔通支持下入读上海启明女子学校,又转至苏州景海女子学堂。圣洁的学堂仿佛为这位天真的少女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让她能时时在新世界里探头而出,领略新的风景,呼吸新的空气。如果一直沿着这个轨迹行走下去,也许吴贻芳将是另一种命运。但是人生有时候却在一个人的顺境里突然有意无意地添加一笔或几笔不幸,成就了她另一种人生的过程与结局。吴贻芳16岁的时候突然遭遇人生重大的家庭变故,她的父亲因为被上司诬陷,随后跳江自杀,随后哥哥、母亲、姐姐先后去世,一月之中连续失去四位亲人,如此巨大的打击蛰痛着吴贻芳尚未成年的少女心扉。巨大的悲痛让吴贻芳神思恍惚,天天以泪洗面。直至后来,吴贻芳回忆往事时依然痛彻心扉:"人生的不幸几乎全集中到我身上,我真是哀不欲生,也不禁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年仅十六的吴贻芳,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亲人也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原因。丧失亲人的巨大打击让这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在命运最残酷坎坷的历练中,她含泪勇毅坚强地面对生活和人生。她的姨父非常怜惜这个顷刻间成为孤儿的女孩,于是将吴贻芳接到自己家中。

 

1914年吴贻芳随姨父迁居北京,在姨父的推荐下,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该校的附属小学担任英文教员。1916年吴贻芳被美籍教师诺玛丽推荐,作为特别插班生在金陵女子大学学习。金女大四年,吴贻芳学习勤奋,却神情抑郁,不苟言笑,几乎不与人交流。吴贻芳一路坚强,一路优秀,由于她学习非常刻苦执着,学业突出,组织才能尽显,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吴贻芳组织同学打着校旗,手持十字架,参与学生游行。金陵女大一时间在学生运动的浪潮中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轰动了南京学界。

 

吴贻芳1919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师。1921年冬天,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到北京女高师讲演,由吴贻芳任翻译,其一口流利的英文给这位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经这位校长推荐,吴贻芳去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深造。1926年澳大利亚总理应邀来美演讲,演讲中这个总理傲慢肆意地声称:“中国,不仅经济落后,而且人民无知,政府无能,盗匪遍野……中国不能算一个独立的近代国家。”吴贻芳气愤地说:“这是对中国人的严重诬蔑!”吴贻芳在国外积极维护国家尊严,当夜便赶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密执安日报》上,文章严词驳斥,态度鲜明,不卑不亢地维护着中国的尊严,激起在美华人学生的爱国热情。

 

1928年,吴贻芳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哲学双博士学位。回国后任金陵女大第一任校长,时年35岁。吴贻芳尽管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但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具体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先后主校23年,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金女大办学的主要宗旨目标是培养基督徒,服务于中国的基督教。这一办学方向显然不符合中国当时根本的社会需求,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由于金女大资金完全依靠国外的教会支持,如果完全不考虑教会的立场,金女大的运转将停止。吴贻芳用“厚生”作为校训,立意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她看重基督教所传达的积极的人格价值——基督以献身自我服务众生的精神,她的校训既尊重了教会的意志,也不和中国当时的救国氛围相冲突。吴贻芳依照这种理解,成功地调整了金女大的办学宗旨:即淡化宗教目的,与非教会大学一样,注重学问与道德,养成服务社会的本领。

 

1937年,因日军侵华,吴贻芳将金女大师生西迁汉口,后再迁往成都,并决定将金女大学生全部集中于成都办学。193876日,国民政府在汉口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吴贻芳与中共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一道,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31日,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大会在重庆开幕,会议选出蒋介石、吴贻芳等 5人组成主席团。此后,吴贻芳连续当选为第三届和第四届国民参政会5人主席团的成员。19433月,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团”率赴美宣传抗日战争,争取美国朝野支持,总统罗斯福盛赞她为“智慧女神”。19454月,吴贻芳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与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吴贻芳并不贪恋政治光环的诱惑,她曾两次拒绝国民政府邀请她当教育部长的请求。19462月,吴贻芳经过重庆时,宋美龄女士建议她出任教育部长,但被她拒绝了。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张治中推荐吴贻芳做教育部长,她还是谢绝了。对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以及官场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腐败行径,吴贻芳已然产生了十分的厌恶。

 

1949422日,国民党政府作鸟兽散去,吴贻芳联合各界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维持南京社会秩序,并致电毛泽东,欢迎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稷”。19499月,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1年金女大和金大合并,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担任江苏省教育厅长。1954年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被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1981年,以88岁高龄再度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吴贻芳认为人格教育对培养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能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人必先具备健全的人格,而要做到这点必须从小事注意做起。她提出“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人生有良好的发展。”而“要使学生能够人格完全与否,全在教职员方面平时所与以耳濡目染的模范之良否。”即教师以身作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来说是第一重要的。吴贻芳的人格教育特别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她要求大家要有使命感,当国家民族需要之时,要有“我在这里,来差遣我”的态度。吴贻芳这样理解人格教育,并把它实践到金女大的教育实践中,也直接促成了中国女子角色在传统中国的解放。

 

金陵大学与金女大同为美国基督教会创立的教会大学,办学宗旨相近。金陵大学规模较大,而且男女生合招,因此一直有合并金女大的意向。抗战胜利后,教育部也有意促成两校的合并。但是吴贻芳本人倾向于不合并,她认为,男女合校固然可以给予女子教育以机会,提供相应的师资训练和适合女子入读的课程,但独立的女校具备综合学校没有的优势:一是师生关系。女校的教师和学生能有更亲近的关系,能直接培养女生的实践能力;二是男女地位问题。由于当时的社会氛围,一旦女校并入男性为主的学校,无论是女教师还是女学生一定会处于从属地位,不利于女性教师,也不利于女生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吴贻芳主张一方面基础知识要扎实,另一方面又要扩展知识面;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金陵女大实行主辅修制度,做到文理相通。文科先要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这就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就业的种种限制。凡金陵女大毕业的学生,很快便适应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

 

吴贻芳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深知教师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水平不提高,教育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她形象地将师范教育比喻为教育的“工作母机”。师范教育必须努力办好,向各级各类教育提供力量雄厚的师资,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呼吁全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吴贻芳认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她说,教师的提高主要在于学习,离开这个是没有别的道路的。能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则“三年有成”,如果一曝十寒,不肯下苦功夫,则“七载无效”。

 

吴贻芳根据她几十年的从教经验,总结并提出两种主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和快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仅让学生学懂,还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改变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两者之间脱节和分离的状况。第二种教学方法既符合普遍性的学习规律,又能适应少数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吴贻芳对学生的管理虽然严格,但同时也充满了关怀之情。当时,学校有些学生和金陵大学的学生谈恋爱常常晚归。有一天,吴贻芳散步时发现窗下有把椅子,原来是一个晚归的学生被关在外面,只得爬窗户进宿舍。吴贻芳担心学生安全,便将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一部分隔成许多半封闭的小间,开设“恋人专室”,里面设桌椅供恋人聊天。晚上九点前,女同学可以带男朋友在里面交谈,只要求他们把糖纸瓜壳临走时带走。这样一位充满温情和体贴的好校长,真的是学生心中的最敬仰和最至爱啊!

 

吴贻芳曾定下严格校规不收已婚学生,在校生结婚就得自动离校,却也破格录取过学生。一次学校的一名女生和一名爱国军人偷偷结婚,被学校知道后,吴贻芳带着她最喜爱的一枚胸针到学生家,一方面向他们表示新婚的祝贺,一方面委婉地告诉她不要到学校来了。后来这名女学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了,她向吴校长表达了重回金陵女大的愿望,吴贻芳接受了她的请求,破例让她继续学习,她的子女也由学校共同抚养。还有一次是1925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的妹妹曾季肃写信给吴校长,希望来金陵女大学习。当时曾季肃已35岁,育有两个孩子,为摆脱封建婚姻束缚她才有此想法。吴贻芳被她的执著感动了,也破例录取了她。吴贻芳的内心充满了严格又温慈的光芒,它常常带给人由衷的温暖,让人钦敬又感动。

 

吴贻芳在金陵女大做了23年的校长,以浓情、心血和担当造就了金陵女子大学的辉煌,她把女性生命中最绚烂的时光献给了女大。吴贻芳之所以能成为当世敬仰、后世缅怀的教育家,因为她使一批批女校学生拥有了真正的生命,她最成功的作品是培养出“999朵玫瑰”(女性毕业生)。经过她培养的女学生们,个个端庄,整洁,自信,举止优雅,心态淡定。即使后来,她们之中的一些人在“文革”中被折磨近十年,依然铮铮傲骨,从容不迫。

 

吴贻芳一生朴实低调,谦逊温和,她多年保持朴素的风貌,生活上从不奢靡,而是过着一份极简的生活,她的生活无异于常人,思想的光芒却照亮着他人,这就是她一生最可贵之处,最令人铭记的德馨。老校友梅若兰曾在《怀念吴贻芳》的文章中写到:吴校长几十年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平日粗茶淡饭,从不讲究吃喝。除出于礼仪需要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外,一般总是布衣布衫,缝缝补补,还舍不得扔掉。她不要小轿车,只肯买一辆黄包车,每月工资大部分都接济亲友,外出演讲得到的酬金和礼物,也一一转赠师生,并不让受赠者知道。

 

吴贻芳本人娴静淑雅的不凡风度,总给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金女大严格的体态风度训练的典范。曾有学生回忆:“她的风度非常好,走路笔挺,那么的年轻、文雅。她就像一个标杆,我们都不由得模仿。”这样的风度,是表里如一才的素养才能催化出的一种透彻之美,这种美是身心灵完美的修炼与融合,是生活的苦难洗礼出的一种安然与淡定。

 

    19851110日,才貌双全的吴贻芳逝世,时年92岁,至此人生的帷幕缓缓闭合,故事至此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金陵女子大学原址(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已经改建为“贻芳园”。“贻芳园”内立有吴贻芳铜像,还建有“吴贻芳纪念馆”。“吴贻芳纪念馆”陈列、展出吴贻芳先生的生平业绩,分成逆境中成长的女性,伟大的女教育家,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和风范长存四个部分,通过100多件遗物和不同时期的图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吴贻芳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积极参与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尚风范。文艺界根据吴贻芳的事迹创作了电影《吴贻芳》和电视连续剧《吴贻芳》,在吴颐芳逝世10周年时,出版了《吴贻芳纪念集》。

 

吴贻芳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她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董必武先生曾经真挚地称赞她:“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当时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盛赞: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作家冰心先生也由衷地赞美吴贻芳:我没有当过吴贻芳先生的学生,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金陵女大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女士与吴贻芳多年合作愉快,她曾深有感触地说:“同吴博士一道工作,使我真正认识到,她的确是当代中国的女界领袖、人中英才。她才智超群,为人坦诚,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江苏省委这样评价吴贻芳女士:这几十年的奋斗中,你以卓越的社会活动才能和在教育事业上的建树,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您这样一位为人民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老同志,我们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人生各有各的辉煌,亦各有各的不幸。遭受过伤害的心灵,会生出更多的慈悲与柔软,去爱这个世界。吴贻芳少年时候遭受到如此惨烈的人生打击,差点也走上绝路。她不断用学习修复心灵的创伤,收拾好心情重新面对生活,此后她几乎一生都没有露出过开怀的笑容。吴贻芳的一生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她历经幼年的坎坷、晚清社会的跌宕、北洋时期的混战割据、民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初创勃发。她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一生“嫁”给了金陵女大,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为此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她本人就像一朵铿锵玫瑰,在人生的风雨洗礼中傲然绽放,如一剪寒梅怒放着心灵的芬芳。

 

一代崇高女性,教育女神吴贻芳,中国首位女性大学校长,她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中国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的事业上,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她虽然终生未恋未婚,没有留下自己的孩子,但所有的学生都是她至亲的孩子,她爱的高度与纯度早已超越了世俗的一切。她的生命里虽然没有婚姻,却活出了别样的意义和精彩,重新定义了生而为女人的价值所在。她独居一生,在孤独中丰富,在丰富中深刻,留下了金陵女大,用满腔热血写下了中国女性的伟大传奇。金陵佳人吴贻芳,高举教育旗帜的伟大学者,和平与智慧的女神。于逆境中成长的她一路歌咏,一路芳华,把一腔真爱转换成一种博大之爱。相信时间只会湮灭那些宇宙间肤浅庸俗的物质,而那朵惊艳的智慧之花,灵魂悦动的芳馨,将会永贻芳香,布满世间……

 

吴女芬芳之八:吴桂贤

 

吴桂贤,1938年出生,河南巩县(今巩义市)河洛镇胡坡人,西北大学毕业,政治家,外交家,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19751月至19779月间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是中国首位女性副总理,也是中国当选时最年轻的副总理。

 

吴桂贤的一生,充满着太多的不幸与幸运。有些人生的境况无法预料,但个性倔强的她却一直在与命运做着勇敢的抗衡,争取着一种最艰苦岁月里的优秀成长。她的人生履历就像一本曲折的书,当你翻开第一页读她的时候,就会被她的故事深深吸引,让你一读再读,一度被她的执着与努力感动。

 

1938年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吴桂贤出生在河南巩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一个崭新的生命呱呱落地,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一刻短暂的欢乐,之后更多的是抚养的艰辛。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兄弟姐妹八九人解决温饱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那种饥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困不堪,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和感知的。1951年,年仅13岁的吴桂贤因生活所迫,随家人逃荒到陕西咸阳,只为谋求一份填饱肚子的营生。

 

13岁的吴桂贤,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孩,身体因为长期的饥饿和营养不良并没有完全长开,身体消瘦的她撑不起肥大而又破旧的衣服,她看起来那么的朴实,又那么的纯真。因为她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几乎没有地方愿意接收这个童工,所以最初她只能在蔡家坡远房姨妈家打杂,后来又给姨妈的侄子带孩子,当时不谙世事的她也只能做这些。但是不安现状,不甘命运的吴桂贤更向往美好的生活与工作,她希望自己有更好的明天与未来,不想庸庸碌碌地活着。恰好当时陕西西北国棉一厂——这个在古城咸阳兴建的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纺织厂开始对外招工,年仅13岁的吴桂贤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心怀忐忑地站在应招的人群里,她瘦小的身材是多么的不起眼啊,她为了能够显得自己更高挑一点,于是悄悄踮起脚尖,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她多么希望自己被选上,当上一名光荣的纺织工人。

 

因为当时招工规定,年龄最小不得小于16岁,于是怀着强烈渴望的吴桂贤不敢说实话,她隐瞒了自己的实际年龄,谎报自己已经16岁。虽然招工负责人面带怀疑,但还是被这个真诚执着的小姑娘打动,于是破格招用了她。这是吴桂贤命运最重要的一次转折,这是少年的吴桂贤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她激动得眼含泪花,一种强烈的莫名的幸福感撞击着她少年的胸膛。此后吴桂贤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白围兜,戴上了白帽子,成了西北国棉一厂第一批正式工人,这是命运赐予她的第一份幸运,也是她人生出现的最重要的一次转机。

 

自从吴桂贤在国棉一厂工作后,她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她的干劲越来越足了,而且变得越来越自信,人的心情好了,容貌看上去也更加美丽了几分。吴桂贤是一个觉悟非常高的进步青年,饱满的劳动热情和炽热向上的政治热情,不断促使吴桂贤努力寻求更好的进步。她于1955年入团,1958年入党。入党转正的那天,领导亲自找她谈话,郑重其事地告诉她,鉴于她表现非凡,厂里决定把她调到赵梦桃小组去,担任赵梦桃所在小组的党小组长,赵梦桃任工会小组长。赵梦桃比吴桂贤年长三岁,这时的赵梦桃已经是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八大代表,明星耀眼,光华四射。吴桂贤与赵梦桃相处很好,就近请教纺织生产技术,切磋攻克纺织技术难关,那段火热铭心的日子,令吴桂贤至今念念不忘。

 

后来赵梦桃不幸因病去世,心情悲伤的吴桂贤刹那间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从此她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工作中她处处事事都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凡事都冲在最前面,不怕吃苦不怕累。这样一个好青年,大家都十分欣赏赞叹。她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团结全组姐妹来挑此重担。她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特别强,由于众姐妹们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小组年年出色完成生产任务,年年被评为先进标兵。以赵梦桃小组为代表的西北国棉一厂班组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一时传遍全国纺织系统,成为大家学习的典范和楷模。

 

20岁左右的吴桂贤正值青春美好的年华,她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不断拼搏奋斗的她自1958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厂级标兵,多次被评为三好学员、优秀学员。1964年、1966年连续两次被评选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65年吴桂贤以个人和赵梦桃小组代表的名义,出席西北公交战线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典型。吴桂贤吃苦耐劳,心地善良,人品朴实无华,待人热诚厚道,思想觉悟极高,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爱戴。不久之后,她众望所归被推选为西北国棉一厂副厂长,她从一个农村女孩,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完全凭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出这样的天地,这是上天对勤恳努力的她应该有的垂青与眷顾。1968年吴桂贤毕业于西北大学,当选为全国纺织系统的劳动模范,“文革”中被树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她到北京学习时,总是把毛主席、周总理的讲话认真记在笔记本上。回到单位后努力按照党中央的政策办事,制止“造反派”的一些过激行为。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告一段落,各地开始成立革命委员会。吴桂贤作为“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干部,被提拔到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又连续在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个时刻。一方面,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积极进行治理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四人帮”也在加紧纂党夺权,大搞“批林批孔批周公”。毛泽东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提出要从工农兵中选拔干部。当时,需要从工人中选拔一名副总理,而且要求是女性。

 

张春桥、王洪文等人提出上海的造反派头头王秀珍。周恩来觉得不行,这样势必增大“四人帮”的反动势力,就提出从西北的工人劳模中选拔一人,于是就提出了吴桂贤。周恩来连夜打电话给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瑞山,速调吴桂贤的档案到中央,经中央组织部审查后呈报毛泽东,毛泽东批示同意,这才火速电召吴桂贤进京受命。

 

吴桂贤到北京后,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要她干什么。周恩来找她谈话,她问总理:“让我来北京有什么任务?”周总理笑吟吟地说:“有大任务啊,让你当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大吃一惊:“不行,不行,我干不了!”周总理说:“许多事情并不是人一生下来就会干,我这个总理也是在干中学会的,况且还要经过全国人大的选举任命呢。”在四届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上,经选举后任命吴桂贤为国务院副总理。因为非常历史时期的需要,吴桂贤走上副总理岗位,那年她37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副总理,也是最年轻的副总理。

 

到了北京当副总理,吴桂贤仍然每月只拿西北国棉一厂76元的工资。无论是在政治局开会或在国务院开会,喝茶水要交2角钱的茶叶费。吴桂贤每次都只喝白开水,不喝茶水。服务员问她:“吴副总理,您为什么不喝茶?”她笑笑说:“我不爱喝茶,怕睡不着觉。”每次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她都要按规定交餐费。她分管纺织部、卫生部和工青妇工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吴桂贤与陈永贵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19759月,经毛主席批准,吴桂贤回到西北国棉一厂参加劳动。赵梦桃小组的姐妹们兴高采烈地说:“我们的吴大姐又回来了!你当了副总理还和咱工人一个样,这才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19779月,39岁的吴桂贤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申请辞去副总理职务,同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回到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工作。历经了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年近不惑的她思忖前后,早已心静如水。927日,她乘车返回咸阳。风尘仆仆的她回到家里一天也没休息,就赶着要上当晚的夜班。爱人叫她休息两天再说,她说什么也不肯,丢下行李,佩上白围腰,戴上工作帽,就到车间上班去了。她还和原来一样,挡四台车,一台不少,保质保量完成了当天任务。重新回到厂里,回到工人姐妹们身边,她心里有说不出的踏实,这是她生命永远的阵地,这里的每一台机器都留下她的指纹和辛勤的汗水,留着她熟悉的气息。她说:“我始终不会忘记,我是个纺织工人!”是啊,陕西咸阳,西北国棉一厂,这是她政治生命的起点,也是她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她生命的根早就驻扎在这里,在这片亲爱的土地上越扎越深,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西北国棉一厂,无论生命里失去什么,都不能舍下这里,它将与她的生命同在。她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在国棉一厂兢兢业业地工作,1978年任西北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19816月起任厂党委副书记、厂工会主席。

 

1988年,又是吴桂贤人生又一个重要转折点。时年50岁的吴桂贤原本想这样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工作下去,一直干到退休之后准备颐养天年,去过普通人过的生活。可是没有想到因为一个特别的契机,她举家搬迁,千里迢迢地赶赴深圳,迎着市场风云在深圳特区再度创业,开辟出她事业的新天地。

 

19884月,深圳考察团由副市长朱悦宁带队千里迢迢来到陕西咸阳考察,其间有深圳外贸集团的副总经理李瑞荣,老李所在的国企与港商合资建了一个三资企业——鸿华公司,他们要将鸿华公司办成纺织、印染和服装一条龙,在深圳崛起一个30万元的大企业。他们看重内地的人才技术,专门到西北国棉一厂拜见吴桂贤,诚挚邀请她调到深圳去工作,大家一起开创纺织事业,因为他们太需要像她这样富有经验的纺织行家了。吴桂贤开始并未答应,说可以推荐一些本专业的大学生给他们。其实吴桂贤是有顾虑的,自己已经步入老年,举家挪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她已经在山西生活几十年,这里的山山水水她深深热爱并依赖着,习惯着。她有着非常深厚的故土情结,并且对这里的人脉非常熟络,又怕到了新环境不能适应,新的工作不能胜任……但对方还是极力邀请她去,吴桂贤最终被客人的诚心所感动,也被卓识的有高瞻远瞩目光的丈夫说服。吴桂贤的丈夫是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技术干部,他虽然没有去过深圳,却到西欧考察过一个月,他认为西方的市场经济正在为我们借鉴,而深圳与沿海地区先走一步,必定发展比内地要快。

 

夫妻两人于198869日,应邀联袂前往深圳做进一步考察。他们当时不仅出席了深圳第一届荔枝节,还到了位于葵涌的鸿华纺织印染厂建设现场,眼前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车间正在封顶,海外运来的印染设备的集装箱还没拆开。夫妇俩亲临深圳考察,坚定了南下的决心与信心。终于在陕西省委主要领导以及一系列公文批复后,吴桂贤来深圳报到了。吴桂贤肩荷鸿华纺织印染公司副总经理的职衔,上任伊始的头等大事就是招兵买马,急性子办急事的她,第二天她又千里迢迢飞返西安,用10天的时间,从一印二印三印三个印染厂,共招了108人,这可比《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老中青搭配,从工人、技术员到总工程师各路能人都挑选齐了。创业之初的衣食住行,吴桂贤与大家一一克服,生活和工作再苦再累,有她作为大家的当家人和主心骨,大家心里甜滋滋的,感觉非常有奔头,鸿华印染厂顺利开工后生产效益一直不错。为解决工人进城户口指标问题,她多次到有关部门去游说,终于如愿获得更多指标,让民心稳定,促进了工厂的稳定发展。人员安定了,印染上了档次,出口合格率不断提高,坯布却又出现紧张,她又九次前往新疆等地购置坯布,真是呕心沥血,乐此不彼。

 

岁月不居,一晃吴桂贤已经在深圳工作生活了近20个年头了,这个飞速发展在时代前沿的特区城市,已经成为了她生命里的第三故乡。她深爱着这里,一如她的籍贯故土河南,一如她的第二故乡陕西,命运把她放在哪里,她这颗顽强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哪里适应并且生根发芽,绽放出美丽的风景令人刮目欣赏并深深被打动。

 

1998年,吴桂贤从企业退休,开始真正投入她和谐美满的家庭,安享她安乐幸福的晚年。吴桂贤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她的丈夫王振涛是位仪表堂堂的山东大汉,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任深圳赛格集团的总工程师。他们结婚四十多年,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他们的儿子和女儿都是深圳大学毕业,现在金融部门工作,并且孝敬父母,事业有成,一家人其乐融融。

 

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文件对她按正厅级待遇,陕西的“老乡”又推选她担任深圳振兴陕西促进会会长。她为深圳、陕西两地的企业牵线搭桥,做了大量工作。她曾为重修黄帝陵募捐了25万元,她回咸阳走访了5个县,看了17个企业,帮助那里搞合作开发项目。平时有陕西的乡亲来深圳办企业,搞书画展,她总是热情地前去剪彩祝贺。平时的救灾扶贫、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她总是从自己的生活的结余中捐款捐物。

 

吴桂贤的一生,正是新中国革命史、建设史最典型的写照。吴桂贤80岁的时候,还率领全国各地的吴氏宗亲约500人在深圳龙华光浩国际中心举办隆重的纪念毛主席活动。作为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会会长的吴桂贤,亲笔题字:永远跟着党走,世世代代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

 

吴桂贤是个苦难的孩子,生在苦难的年代,她的一生,经过个人的不懈努力,让一块被泥土埋没的璞玉重放光华,她不仅是赫赫有名的西北国棉一厂的纺织女工,还是中国最年轻的国务院副总理,也是当年纺织战线上的一面闪光的旗帜,更是那个年代中国的一颗“政治红星”。她又放弃了享受安逸的生活,为中国的特区去效力,将生命的热血无悔的挥洒。多少被她的精神与人品折服的朋友,鼎力支持她一份人生事业,每次吴桂贤记起这些,都会被感动的眼眶发红……特定的历史时代一度将她推到命运的波峰浪谷,她却放弃政治仕途,在平凡的生活中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如小草一样坚韧,不屈不挠地奋斗终生。她的人生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打拼出来的辉煌,她高尚的品格和谦逊的言行,永远配得上她所取得的任何荣誉,并无愧她身后的任何一个脚印。

 

站在时间的雕栏前,回眸中国历史上吴姓的杰出女名人真是数不胜数,每一个人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环境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她们以善美、睿智,聪慧,正能量的隐形手臂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车轮徐徐前行,如同滚滚长江澎湃洁白的浪花,承前启后,续写着生命的传奇。她们给我们留下无数辉煌和灿烂的遐想,无数铭刻心灵的美丽与感动,美德与标榜,启迪着众多吴氏后人再接再厉,奋勇前行。任何时候追溯起来,她们都值得我们敬仰,欣赏和膜拜。

 

世间若无女子,人间颜色皆如尘土矣。世界上如果没有女人,就不会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因为有了女人,这个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历史如镜,鉴德正己,吴氏家族历史上的杰出女性,亦柔亦刚,真正撑起了历史的半边天,身处新时代的吴氏红颜,必将以睿智和刚毅的品格超越自我,引领时代的前锋,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相信她们定会篇篇精彩,页页佳妙,不负祖先,不负人生,不负自己,将根握在地下,将花开在云间。

 

2019-3-8

 

后序:

 

天地本一吴,天下吴氏一家亲。伴随着吴氏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吴氏宗亲汇聚在了一起。大家共絮亲情,共温相同的血脉,传承先祖精神、让我们缅怀先祖伟业,弘扬发展吴氏文化,传播吴氏正能量,携手同行,经邦济世、共铸辉煌

 

作者:吴桂英,女,笔名瑾,江西人,现定居在佛山,一九七一年出生,自由职业者,非主流非流派非著名独立诗人。崇尚自由写作,秉持为民而鼓,喜欢写爱情诗。其诗作风格淡雅灵动,抒情感人,饱含着对爱情的真诚与至爱,主要作品有:《不小心记住你一生》、《爱是一首美好的诗》、《蓝色之恋》、《爱》、《等你》《芦花》等。

文章录入:吴小艾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内容评论标签修改:

    剩余字数:2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宗亲登录 | 宗亲注册 | 邮件投稿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 

     

    湖北吴氏网版权所有©2014-2022   网站顾问:吴志刚  站长:吴荣祥 副站长:吴福军 吴良恕  责任编辑:吴新国 吴小艾 吴铭 吴文华

    湖北吴氏QQ群:湖北吴氏文化研究群:165422137 湖北吴氏联谊群:127166428 湖北吴氏宗谱编委会群:29822624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告知,本站会24小时内删除!

    粤ICP备19139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