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吴氏网 >> 文章资讯 >> 吴氏文史 >> 文史整理 >> 正文
良材系第十一代朱熹高第弟子吴必大
作者:吴开佺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2/14         ★★★

良材系第十一代朱熹高第子吴必大

吴开佺 整理

宋兴国人,字伯丰。早年师事、吕祖谦,后又从朱熹学。以父任为吉水丞,会禁理学,遂乞致仕。有《师诲集》(已佚)。

朱子门人吴必大和朱子语录集《师诲》

 

《兴国州志名贤》据元人赵复的《朱门弟子五十三人列传》,记有兴国军吴必大曾长期参与宋时的理学讲学及研读、著述活动。理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义理为宗旨的学说,也即义理之学。理学又是北宋时期形成的哲学思想,又称道学。理学通过促进儒、道、佛三家的深入互汇,完成了儒学的复兴,还被归纳为新儒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完备,影响至深、至巨的理论体系。在宋代,如按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为二程(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在兴国,这两大学派都有影响。

    吴必大tài,“太”少一点避宋太祖讳,生卒1146年-1197年),谱名吴尧泰(良材系至德堂谱有载),字伯丰,号存斋(良材系直笔堂和三让堂谱有载),以父(彦夔)荫出为江西饶州(今上饶)司户、吉水(今吉安)县丞;曾为上属谏指朱子“伪学”,辞官归里。吴必大“早事张、吕祖谦,晚事朱子,其造诣亚于黄干、李燔,与陈淳相伯仲”(《兴国州志》),其“深究理学,议论操守,为儒林所重”([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吕祖谦、朱熹都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并称东南三贤“一代学者宗师”([宋]陈亮语)。

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四川人,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张师从胡宏,学有专长,自成湖湘一派。“南轩弟子,多留心经济(经世致用)之学”([清]全祖望语),谨守张学统,学风上以“躬行实践”、哲学上以“知行互发”、教育上以“学贵力行”著称。张于乾道元年(1165年)开始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数千。吴必大师从张,大约就在此时。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字伯恭,江浙婺州(今金华)人,出身东莱吕氏,吕夷简的六世孙,隆兴元年(1163年)连中博学宏词科和进士。吕祖谦以荫补入官,登科后调南外宗学教授,升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累至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乾道二年(1166年)和八年(1172年),曾因母、父“丁忧”两次告归,以教授学子为业。吴必大受学于吕祖谦,当在此间。吕祖谦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创了颇具影响的浙东婺学。“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义)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全祖望语)。吕祖谦注重读史。后来,朱熹曾问及伯恭的讲学,吴必大照实说了“吕丈劝令看史”,朱颇不以为然,说是“抬得司马迁不知大小,恰比孔子相似”。凭一己之见,朱既不劝读史,也不劝看经,连《论语》《孟子》也不随便叫看,只令看《大学》一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三明),南宋闽学派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著名教育家。朱熹是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进士,虽为官力主“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却为反对老佛、反对和议、反对宠佞,一生仕途不顺。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升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进讲《大学》,包括格物(推究事物之理)、致知(达到认识真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劝匡君德来限制君权滥用,结果龙颜不悦,在朝廷只呆了46日。两年后(1196),奸佞们便策动了“庆元党禁”,朱熹落了个“伪学魁首”罪名并遭落职罢祠(吴必大受次牵连,1197年去世),未久不白离世,朱子门人也广受流放、坐牢株连。直到学禁解除,朱熹方才得到诏谥“文”号、追赠太师、封徽国公的政治待遇,恢复名誉,所以后世有“朱文公”之尊。

宋代理学,继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者,数朱熹学术造诣最深、思想影响最大;而且,朱熹又是继二程弟子杨时、罗从彦、李侗,得程颐真传,最终成就程朱理学的人。比较而言,朱熹创立的考亭学派“(思想内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清]江藩语)。朱熹自绍兴十年(1140年)随父寓居建州(今福建建瓯),父亲亡故后,又于绍兴十四年侍奉母亲移居崇安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东南),一住四五十年,而且大半生的讲学、著述活动也都集中于此。五夫尚存的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居所类古迹,至今不少。一块题为“鸢飞鱼跃”匾额,见证了绍兴二十八年的朱熹在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有碍国家中兴”之后,决心外出寻访高师、寻求真谛的历史瞬间。正是这次延平(今福建南平)李侗师门的重返,使他得以承继二程“洛学”正统,为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启求索之路,也开启授业之门。为便于聚众讲学,广收门徒,潜心学问,著书立说,朱熹前后三建书院:乾道六年(1170年)为母守孝时在建阳崇泰里(今莒口)建寒泉精舍,淳熙十年(1183年)在九曲溪大隐屏峰脚下建武夷精舍,绍熙二年(1191年)迁回建阳、秉父夙愿再建的竹林精舍(后名“沧洲精舍”,再奉诏改“考亭书院”)。此间,每次出职履任,都极为关注地方学校。其中,淳熙六年出知南康军时,重建了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并为之遍搜江西诸郡书籍以充实藏书,购置田产以供给办学之常需,还亲自主持、经常参与讲学;绍熙五年出知潭州、任荆湖南路安抚时,改建扩建了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并在湖南各地延聘教师,广招生徒,就学者曾达千人规模,自己也抽空去讲课。也正是以这些书院为主,朱熹身边一生聚集门生数百,完成各类著述25种600余卷,2000万字,最终奠定朱子理学的思想格局。

吴必大追随朱熹,大约始自乾道淳熙间的星子县的白鹿书院或五夫里的兴贤书院。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答吴伯丰》中一些文字可以想见: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张去世时,朱熹曾希望吴必大能去潭州代为处理事务,说明吴已辞张随朱;绍熙二年(1191年)五月,朱熹迁居建阳后,曾写信告诉吴必大,说他打算“就此谋卜居,已买得(别)人旧屋”,不复“归五夫”,说明吴已不在朱熹身边了(说明与朱熹有九年在一起

    吴必大是朱熹最为倚重的弟子,是学术活动最为得心应手的助手搭档和研究方面最为志同道合的文友之一。“朱熹在外为官讲学期间刻书很多……如其裔孙朱鉴就在端平乙未(1235年)将其集注《楚辞集注》16卷刊刻……还在兴国刻吴必大记录整理朱熹的讲学笔记、门人对话,(书名)为《师诲》,是朱子语录中的重要一种”(天一书局《明清时期徽州府刻书业》)。《朱子全书》(共27册)所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的三十九至六十四卷皆为《书知旧门人问答》,其中第五十二卷中有《答吴伯丰》24篇,朱吴间的学术探讨,由此可见一斑。资料显示,张、朱熹间的学术交往,大都是以吴必大为传递渠道的。由朱文公文集《答黄直卿》中“礼书想已有次第,吴伯丰已寄得《祭礼》来”等记述,可知吴必大参与过朱子全书中《仪礼经传通解》祭礼部分的编订,而该书是一部有数十位学者参纂、长达三十七卷(后又续二十九卷)的鸿篇巨制;完成该书,是朱熹学术生涯中一项殷切的期待,乃至一生最大抱负之一。

吴必大是朱熹期许至高、瞩望至深的弟子。朱曾称赞,某一生与人说话多矣。会看文字,晓解明快者,却是吴伯丰……伯丰有才气,为学精苦,守官治事皆有方法”([宋]黎靖德《朱子语类·训门人五》);“(近来学人中)唯江西吴必大……相从累年,明敏过人,尽能思索……(且)自守劲正,不为时势所屈,甚不易得”;“见其思索通晓,气象开阔,朋友中少能及之”;“伯丰讲论,剖析贯通,非诸人所及,心固期以远到”;“今承来谕(编著事),又得其守之坚,此尤不易”(朱文公文集《答林德久》《答黄直卿》《答刘季章》)。吴必大的盛年(51岁)猝逝,曾经令朱熹倍感伤痛、惋惜:“近年朋友,读书讲学如此君者,绝不易得”,“若稍假之年,其进未可量”,“方望此人有所成就,忽去年报其死,可惜可惜”,“(伯丰)不幸蚤(早)死,亦是吾道之衰,念之未尝不惨然也”,“吾道不幸,遽失(急失)此人”(《训门人五》《答黄直卿》《答刘季章》)。根据朱子《答黄直卿》中“得江西书,吴伯丰果以去冬得疾不起”,《答刘季章》中“岁前得益公书,报吴伯丰病疮(受伤有病)甚危,适得子约书,乃闻其讣,深为伤痛”等句,可以推定吴必大于庆元三年冬死于疮毒一类急病,后事由刘季章(名黼)、曾无疑(名三)两位吉州友人帮助料理(吴必大长子克己登淳佑四年(1244)进士第授迪功郎,蕲春(湖北蕲春)县主簿,辟差柳州洛荣县令,迁从仕郎,次子正己,奉表恩泽,授文林郎,德兴县知县,迁朝奉郎湖北等路转运判)。已辞官在家的观文殿大学士周必大写于“庆元三年十二月七日”的《祭吉水吴伯丰县丞文》,“孝其母而养不终,友于弟而舍其恭,种学续文志未充……天乎奈何噫伯丰”(载《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也是一片叹惜!这些史料还说明,吴必大似卒于任上(以上参阅石立善《朱子门人丛考》)。后来,吴必大也入祀了兴国乡贤祠。

     吴必大遗著,现存《岁寒三友除授集》《无肠公子除授集》各一卷,《师诲》三卷、附录一卷已佚。宋人杨万里有为“永兴吴君”题撰的《存斋铭》(《诚斋集》),陈克斋有《寄题吴伯丰同荣堂》(陈文尉《陈克斋集》)。有一副传为宋人吴必大的对联,“月无贫富家家有,燕不炎凉岁岁来”( 作者借物寓意,暗示自家贫寒,而“月”、“燕”却不嫌弃,至于人怎样呢?故将潜台词隐去),作者身份失考。

吴必大卒年籍贯及著述

吴必大,字伯丰,兴国军人。吴必大乃深受朱子瞩望之弟子,不意盛年而卒。然其卒年历来不明,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推测吴必大卒于庆元三年末或四年初。

按:《周益国文忠公集》之《平园续稿》卷三十九载《祭吉水吴伯丰县丞文》云:

 惟君孝其母而养不终,友于弟而舍其恭,种学续文志未充,趋事赴功命弗通,胡然一疾陨厥躬,天乎奈何噫伯丰!

此文题下署曰“庆元三年十二月七日”,又朱子《答黄直卿(第二十九)》谓“得江西书,吴伯丰果以去冬得疾不起,见其思索通晓,气象开阔,朋友中少能及之。”可以确定吴必大卒于庆元三年丁巳(1197)十一月至十二月初之间。吴必大病危之际,周必大曾修书告知朱子,庆元四年(1198)初,朱子答刘季章信函中云:

 熹岁前得益公书,报吴伯丰病疮甚危,适得子约书,乃闻其讣,深为伤痛。近年朋友,读书讲学如此君者,不易得,此为可惜,不但交游之私情也。闻后事深荷老兄与无疑周全之,足见朋友之义。

由此可知吴必大乃患疮而亡,其后事则由两位友人吉州卢陵刘黼(字季章)与曾三异(字无疑)料理。又,杨万里曾为吴氏撰《存斋铭》,文始即云“永兴吴君”,可知其原籍为兴国军永兴县,斋名曰“存斋”。吴氏曾名其堂曰“同荣堂”,并著有《岁寒三友除授集》一卷(存)、《无肠公子除授集》一卷(存),辑有朱子语录集即《师晦》三卷附录一卷(佚)。

朱子门人丛考

吴必大卒年、籍贯及著述

  吴必大,字伯丰,兴国军人。吴必大乃深受朱子瞩望之弟子,不意盛年而卒。然其卒年历来不明,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推测吴必大卒于庆元三年末或四年初。三联书店,2007年9月,472页。

    按:《周益国文忠公集》《宋集珍本丛刊》所收影印清道光二十八年欧阳修刻本之《平园续稿》卷三十九载《祭吉水吴伯丰县丞文》云:

  惟君孝其母而养不终,友于弟而舍其恭,种学续文志未充,趋事赴功命弗通,胡然一疾陨厥躬,天乎奈何噫伯丰!

  此文题下署曰“庆元三年十二月七日”《宋集珍本丛刊》所收影印明祁氏澹生堂钞本误作“十月二十七日”。又朱子《答黄直卿(第二十九)》《四部丛刊》所收影印嘉靖刊《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一。谓“得江西书,吴伯丰果以去冬得疾不起,见其思索通晓,气象开阔,朋友中少能及之。”可以确定吴必大卒于庆元三年丁巳1197)十一月至十二月初之间。吴必大病危之际,周必大曾修书告知朱子,庆元四年(1198)初,朱子答刘季章信函中云《四部丛刊》所收影印嘉靖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答刘季章(十九)》。:

  熹岁前得益公书,报吴伯丰病疮甚危,适得子约书,乃闻其讣,深为伤痛。近年朋友,读书讲学如此君者,绝不易得,此为可惜,不但交游之私情也。闻后事深荷老兄与无疑周全之,足见朋友之义。

  由此可知吴必大乃患疮而亡,其后事则由两位友人吉州卢陵刘黼(字季章)曾三异(字无疑)料理。又,杨万里曾为吴氏撰《存斋铭》《四部丛刊》所收影印《诚斋集》卷九十七。文始即云永兴吴君”,可知其原籍为兴国军永兴县,斋名曰“存斋”。吴氏曾名其堂曰“同荣堂”《陈克斋先生集》卷十六《寄题吴伯丰同荣堂》。,并著有《岁寒三友除授集》一卷(存)、《无肠公子除授集》一卷(存),辑有朱子语录集即《师晦》三卷附录一卷(佚)《郡斋读书志》卷五下(《四部丛刊三编》所收影印宋刊本)。

《兴州志》记载的吴必大

   

     吴必大(1125-1197):字伯丰,以父荫为饶州司户,迁吉水县丞,属台谏指朱子为伪学,遂弃官归早事、吕徂谦,晚事朱子(朱熹),其造诣亚于黄干、李燔、陈淳相伯仲。朱子答林德久书云,有江西吴必大者,相从累年,明敏过人,从重州县随事有以及人而自守劲正,不为时势所屈,甚不易得其卒也。朱子答刘季章书云:伯丰讲论又得其守之坚此尤不易,吾道不幸遽失此人(见不赵复朱门弟子五十三列传)所著有《师诲集》,祀乡贤祠。

     吴必大墓:旧志在宣教里黄林桥,有碑载谢枋得(1226-1289)题。按叠山先生以理宗景定五年甲子(1264)谪居兴国军,朱子卒于甯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下距甲子计六十五年,而伯丰又先朱子卒(1197),则叠山之未亲炙于伯丰可知,又考叠山尽节于元世祖至元廿六年已丑(1289),今碑刊元大德八年(1304)枋得志不知大德乃成宗年号。大德八年甲辰(1304)上距已丑(1289)计十有六年,叠山复起九原而撰此志耶。而州中吴氏谱载之上双迁里人,重立碑识之所,谓以讹传讹也。

  吴彦: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任江宁县尉,武宁县令(见武宁县志)通判荆南府,后知广南韶州州军事兼提点银铜坑。冶州多淫祠妇人丧夫悉送僧寺,彦严禁之,在韶二年廉名特归州,惟戴广藤一条长数十丈。必大其子也。

   宣教里:在蛇岭东北抵河接葱口,西抵韩家铺,界通山县南界双迁。

   上双迁、下双迁:二里在石艮山东北,南尽分水岭,东至宝塘河,界归化,西抵何家坳,界通山县。

元元年甲子(1264)有谢公叠山为郡学教授,奉诏诣(必大)墓致祭遗诗

谢枋得

白额绕松忆昔年,杨林此日酌先贤。

苍苔昼寂迷幽陇,乔木春深锁暮烟。

自昔延陵名季子,至今洙泗哭颜渊。

杏坛千古春风在,安得斯人起九泉。

   

     杨林:《兴国州志》记载吴必大墓在宣教里黄林桥。

     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

     颜渊:一般指颜回,孔子弟子;孔门72贤之首;复圣。

永兴吴氏源流

                        吴子英       江兴望族,惟吴称盛,而吴氏之来盖远且显矣。按史吴本姬姓,时泰伯无嗣,得仲雍之曾孙周章赐子爵封之于吴以嗣泰伯之祀,封周章之弟仲于虞以嗣仲雍之祀,仲传十二世为晋所灭,而吴始大。十九世寿梦始称王,寿梦生子四长诸樊次馀祭次夷昧次季札,诸樊继立而札封延陵,,光传夫差

   夫差至唐开元著作郎公五十有七世,公仕元宗朝,开元九年任国史院著作郎,撰则天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执魏元忠事,及说为相,求改数字公曰:若徇公情则何名实录,卒不许,时称直笔又鉴断曰公仕中宗则有相王之疏,事元宗则有弼谏之疏,有较兽之疏,有风雨灾异之疏,其严气正性盖直臣也,后迁左子,终于议大夫。公生如海、如渊,海生,铭生良材,巳六十五世矣。

    迹其先世都平江迁吴江分华亭继而之汴。自唐太史而下,凡三世而又析居于青州临淄。后避唐末兵燹,复徒居金陵。大顺间,良材公以功授彭泽主簿,擢永兴县令,爱其地僻民淳,后累官至兵部尚书,致仕归卒于永兴而子孙因侨寓焉,此永兴之吴,自良材公始也。材生煜、。煜生,烨生瑗生嘉,见世运迭迁欲隐于山。遇异人曰:逢桥则止,璞遂迁兴国归化里黄沙桥头,迁兴国排市浆坑桥南,瑗迁兴国双千里青阳港西板桥,嘉官江州司马而迁九江,生子虔,定居德安车桥,至此为四族矣。

   璞生延盛、延福。延盛生再翕、再竦、再文、再剩。延福生再想、再收、再评、再议。生延、延寿、延祖、延世、延庆。昭生祁一,寿生茂兴、茂权。祖生茂霸、茂显、茂宗。世生茂。庆生茂简,茂实。瑗生延章、章生茂达、茂、茂范、茂

   简生百俭、百禄。禄生守善,善生调、诚、。谅生逊、。逊生彦良,居朝阳田畔,葬赤溪中腰。居田畔,葬赤溪。生彦忠、彦刚、彦夔、彦直。葬黄州青陂名青冢墩,累赠奉直大夫。

   彦忠,字德夫,军功出身,终于成忠郎淮西宣抚帅。生子四:长尧相,相次子乔年。年生忱,登第授鄂州通城县主簿。次尧献,宋绍兴间,潭州有寇数千人犯兴国城下,白昼杀掠,官兵不能捕。公以进士率乡兵捕灭之。殿中侍御史汪彻言于朝,乃帅臣檄至,以公为迪功郎出身。诰词曰:所贵乎士者,以其能通机务救灾患也。尔以文学发身,能因时制宜,收捕群盗安尔郡邑。朕何惜一官,不以旌赏,尔当思勉励,以报朕恩。三尧佐官至承务郎,汉阳佥判。

   彦刚授淮东宣府制。生尧询,荫将仕郎。

   彦夔绍兴戊辰十八年登第,初任建宁府江宁县尉,次任粮科吏升文林郎,知洪州武宁县,事有政声。列台交蔫,遂迁通判荆南府,事同寅协恭一郡。泰和复迁广南韶州军事兼银铜坑冶事。时州多淫祠,妇人丧夫,悉送僧寺,俗以为常,至于诞育而不问,公赴任即邀合州绅耆督责约束,出示严革,不数月而淫风敛迹士女咸知羞恶,而化行俗美,公任韶州三年,捐俸济民,秋毫不取,一时朝贵名贤交极伙,解组荣归日,舟中惟载广藤一条,长数十丈,外无他物。公家素封为富川第一户,税钱该一千三百余串,庄舍九十六所,仓库丰盈,皆累世之积也。公平生好义无私利心,捐凤凰高岸两庄,供赡田畔一族之贫者,无妻为娶,有女为嫁,生育男女,按月供给钱米助养,亲德之。先是公渡江后宰试浔阳、兴国士子不便,公请于朝,用己费出己地,创贡院于郡城之北,士子便之。若论崇儒重道,恤军爱民之心,自古迄今无有出公右者。殁葬于青冢,山奇水秀,偎祖傍宗子孙瓜瓞。公生二子,长必大,蚤岁徙郭冲晦,张南轩(张,吴必大早年老师)、陆象山、吕东莱(吕祖谦,百泉书院“十贤”,吴伯通有文,吴必大早年老师)、刘静庵游后,乃专事朱文公(吴必大晚年老师),先生讲穷性理,持敬之学。论说操守师门,推重筑室读书。号曰存斋,登第筮仕,任饶州司户,迁吉水县丞。以书诋言者,遂以宣义郎致仕,及卒,文公遗友人书云:伯丰明敏果锐,常冀此道,他日有望焉不意讣来,则吾道之衰,乃至如此。

   鸣呼,哀哉!后谥国文忠周公必大,亦以文祭之曰:孝其母而养不终,友于家而爱无穷,学缋衣冠志未充,趋事赴功命弗通,胡然一病殒厥躬天乎,奈何!噫,伯丰(吴必大字)平生大亦可矣。葬于杨林,配享郡学至元元年甲子有谢公叠山为郡学教授,奉诏诣墓致祭遗诗曰:

白额绕松忆昔年,杨林此日酌先贤。

苍苔昼寂迷幽陇,乔木春深锁暮烟。

自昔延陵名季子,至今洙泗哭颜渊。

杏坛千古春风在,安得斯人起九泉。

   生子二,克己登淳佑四年(1244)进士第授迪功郎,蕲春(湖北蕲春)县主簿,辟差柳州洛荣县令,迁从仕郎,次子正己,奉表恩泽,授文林郎,德兴县知县,迁朝奉郎湖北等路转运判。夔公之次子必,娶饶州张丞相女,荫官文林郎,永州司户,终于军务郎,两浙运干。公组东迁,攀辕卧辙者载道。

   茂范生凤、鹗、鹏赠赞善大夫,鹗登雍熙二年梁灏榜进士。初任黄州司理参军部使,郡守长吏列状荐其才,迁通州判官,会河朔民饥转徙失业,承诏拓复民皆安堵,御史中丞吕文仲,课其功最上,言遂迁太理寺丞转运使,张式奏公兼督酒酤。先是酒官不职,公以法治之,既而奸吏,媒孽其私,免官未几,外台交章申辨,乃授光禄寺丞兼屯田员外郎,官至朝散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知杨州军事,卒于家,葬黄土岭。次子休复,官至朝议大夫。鹏长子几复,官至工部尚书奉宣大夫、次嗣复银青光禄大夫。孙好礼朝请大夫、审礼登皇佑进士,正奉大夫、次礼朝议大夫。曾孙择仁光禄大夫,茂生举,登第,官至吏部尚书,子中复官至监察御史,谥荣国公,孙秉礼朝奉大夫,立礼登治平进士,御史大夫,有父风,让礼朝散大夫,曾孙埙奉直大夫,朝请大夫,坦朝请大夫,其余爵秩未暇枚举,只鹗、鹏、举三公五世之内,登仕籍者三十六人,可谓极一时之盛矣。惜其后裔远徙各属,无一留故土者,今宝塘、黄土岭、龙图公碑石犹存,诸先灵邱陇荒没,祭扫无闻大可慨也。

   今自先世历稽之,由周而汉,由汉而唐而宋而明,其间迁徒不一,其处而继世业者,固多其迁,徙于外省亦复不少,兹不及详,俱见各公世系分迁图。以备稽考云。

                           元大德八年1304)甲辰

                                                                          兢公十六世孙号梅轩吴应春字子英谨序

祭吉水吴伯丰县丞文

    惟君孝其母而养不终,友于弟而舍其恭,种学续文志未充,趋事赴功命弗通,胡然一疾陨厥躬,天乎奈何噫伯丰!

庆元三年(1197)十二月七日

(《周益国文忠公集》《宋集珍本丛刊》所收影印清道光二十八年欧阳本。之《平园续稿》卷三十九载)

答刘季章(十九)

  熹岁前得益公书,报吴伯丰病疮甚危,适得子约书,乃闻其讣,深为伤痛。近年朋友,读书讲学如此君者,绝不易得,此为可惜,不但交游之私情也。闻后事深荷老兄(吉州卢陵刘黼字季章)与无疑(曾三异字无疑)周全之,足见朋友之义。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

存斋铭(吴丞名必大,字伯丰)

  永兴吴君,其丞吉水,名斋房曰:存。谒予铭之,铭曰:天爽天精,孔神孔明。肇域彼中局,宅是环庭。我有神舍,弗于夜。寇入在宇,我出在野。在宇一斯,其从千之。在野怀归,室是远而。时圣有续,予为孟孙之族。导汝归宿,寇则逐逐。匪予汝归,汝弗去兮。匪子汝寇,汝弗居兮。汝空载宁,汝挟载冗。宗庙百官,畴不汝或承。尼曰:尧墙,有觌斯煌,有陟斯昂,则莫我敢当。道腴义梁,诗礼裳。有操无亡,莫知其乡。(《四部丛刊》所收影印《诚斋集》卷九十七。)

答刘季章(十九)

  岁前得益公书,报吴伯丰病疮甚危,适得子约书,乃闻其讣,深为伤痛。近年朋友,读书讲学如此君者,绝不易得,此为可惜,不但交游之私情也。闻后事深荷老兄吉州卢陵刘黼字季章)无疑曾三异字无疑)周全之,足见朋友之义。

庆元四年(1198)初,朱子答刘季章信函中云《四部丛刊》所收影印嘉靖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

寄题吴伯丰同荣堂

宋代 陈文蔚

一气同流举切身,胡然於此限比邻。

直须静处工夫到,便觉闲中意思真。

心远独游千载上,客来共醉一樽醇。

寓形宇内皆生意,何但名园草木春

寄题吴伯丰所居读书阁

 陈文蔚

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

藉此旷地,端坐穷轩羲。

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

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

昔闻堂上声,轮尝笑之。

而子得深省,不觉糟粕遗。

终日几案乐,舍此归其谁。

寄题吴伯丰所居亦爱轩

宋代 陈文蔚

心兮如太虚,何恶亦何爱。

吾庐寄吾兴,妙处端有在。

於中忘岁时,畴觉屡迁代。

但知曲肱眠,居然乐其内。

无事户不出,此意谁能会。

更约素心交,携书静相对。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答吴伯丰》(2569页)

     学问临事不得力,固是静中欠却工夫,然欲舍动求静,又无此理。盖人之身心,动静二字,循环反复,无时不然。但常存此心,勿令忘失,则随动随静,无处不是用力处矣。

反复阅读。要“逐章反复,通看本章血脉。 全篇反复,通看一篇次第。终而复始,莫论遍数。令其通贯浃洽” (注:朱熹:《答吴伯丰》,《文集》卷5)

朱熹在《答吴伯丰》中记其事曰:

    俸禄之余,宦学增胜。沙随诸书及茶已领,便遽,未有物可奉报者也。此间寓居近市,人事应接,倍于山间。今不复成归五夫,见就此谋卜居。已买得人旧屋,明年可移。目今且架一书楼,更旬月可毕工也。其处山水清邃可喜。

 

   仁之於父子也,义之於君臣也,礼之於宾主也,智之於贤者也,圣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句法也很齐整;唯独“圣人之於天道也”一句,与前面四句之“□□(德行)之与□□(人伦)也”格式不类,惹人费解。据说宋人吴必大“尝疑此句比上文义例似於倒置”,猜测此句可能原作“天道之於圣人也”,而请教过朱熹;朱熹予以否定(见《朱子大全答吴伯丰》)。其实朱熹自己私下里也看着这句话别扭,所以才在《四书集注》中注道:“或曰:‘人’衍字。”清人俞樾《群经平议》附和道:“《集注》曰或云人衍字,其说是也。”照此说来,这句话原本应是“圣之於天道也”的了。

             2019年12月13日整理

文章录入:吴小艾    责任编辑:吴小艾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内容评论标签修改:

    剩余字数:2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宗亲登录 | 宗亲注册 | 邮件投稿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 

     

    湖北吴氏网版权所有©2014-2022   网站顾问:吴志刚  站长:吴荣祥 副站长:吴福军 吴良恕  责任编辑:吴新国 吴小艾 吴铭 吴文华

    湖北吴氏QQ群:湖北吴氏文化研究群:165422137 湖北吴氏联谊群:127166428 湖北吴氏宗谱编委会群:29822624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告知,本站会24小时内删除!

    粤ICP备19139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