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吴氏网 >> 文章资讯 >> 吴氏文史 >> 文史研究 >> 正文
对“至德”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作者:吴国荣 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3/19         ★★★


三千多年前,周文王之伯父——吴氏始祖太伯三让王位,远奔江南,创立勾吴国。其伟大的人格、伟大的创举,为孔子、司马迁等历代先贤所赞誉。

一、太伯铸就的“至德”精神

太伯以其崇高的谦让情怀、孝父友弟的行为,自强不息地开拓进取。他在荆蛮修筑伯渎河,传技于民,授智化蛮;他纹身断发与蛮人打成一片,以诚信感化荆蛮人,以黄河文明教化吴地人,从而实现荆蛮乃至江南的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等历史功绩,为一代又一代的庙堂与江湖所赞颂。

太伯成为江南吴地公认的人文始祖,其“孝友、诚信、谦让、自强”的人生实践,被孔子赞之“至德”,被司马迁赞之“世家第一”。自此,太伯的至德精神被提升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至德精神包含在太伯思想体系之中,其基本内容是:

孝友和爱的道德品格  谦让包容的道德境界

诚挚守信的道德人格  自强不息的道德意志

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  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一心为民的道德追求  融合天下的道德信念  

开放务实的道德观念  兼收并蓄的道德修养

崇文重教的道德意识  创新致远的道德实践


1.至德精神的历史地位

吴太伯,周代诸侯吴国第一代君主。因为他“避位让国”“让三天下”而被誉为“谦让至德”的道德圣人。

周武王封太伯为“吴伯”

东汉桓帝敕赐太伯世系图赞云:贤哉吴太伯,庆泽弥流长!

晋明帝太宁元年封“三让王” 

唐太宗、唐玄宗分别于公元639年、732年赐于田地以资祭奠太伯庙宇。

宋太宗、宋仁宗亦分别赐太伯墓田、赐金帛祝文。

宋哲宗元符三年封“至德侯”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诏追封太伯为“三让王”。

宋徽宗崇宁元年封“進封王”勅封“护国佑民”

元世祖、元成宗、元英宗亦分别赐庙田、赐金帛祝文、派员致祭太伯。

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吴太伯之神”

晋明帝太宁元年封仲雍“恭孝王”敕封“护国佑民”

明太祖洪武二年封仲雍“吴仲雍之神”

清康熙太伯“至德无名”

清乾隆太伯“三让高踪”

这些史实,足以证明太伯的伟大人格及其至德精神的历史地位。

三千年来,文人墨客赞誉太伯的诗歌赋不胜枚举;历代当地官署、社会贤达多有祭祀、修缮太伯庙之史实,更是难于一一。

数千年来,吴文化显示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兼容并包——善于吸收、巧于融合,然后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吴文化的核心就是孔子所言的至德精神,它得以代代相传,就在于开拓创新,不断地转化为新的创造和发展。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伟大成就。吴文化区域——长三角的历史繁荣,充分地证明了吴文化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今天,太伯墓是江南第一古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届中国(无锡)吴文化节于2006410日在无锡举办,至2019年已举办十四届。其宗旨就是:弘扬优秀文化,传承至德精神,并由此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孔子赞太伯“至德”已两千多年了。

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一直在证明:至德精神是实现社会和谐、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思想资源。

历史上多少帝王为太伯的至德精神而感动,多少文人墨客为至德精神而讴歌。世界认可中国清朝最好的时代是“康雍乾盛世”,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多。(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比例最高之时仅为百分之二十二)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发展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这一时代为期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最为崇尚“至德”的时代。康熙皇帝赞颂太伯的“至德无名”,乾隆皇帝赞赏太伯的“三让高踪”,就是对太伯至德精神的充分肯定与推崇。这也是铸就“康雍乾盛世”的重要思想和精神力量。纵观历史:凡是重视与践行至德精神价值的时代,社会就进步;凡是忽视与违背至德精神价值的时代,社会就倒退——这是历史的回音。

本人认为:至德精神,就是开拓进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开放的思想、就是创新致远的动力,历史也一直证明它是优秀文化。贯彻与践行“孝友和爱、诚挚守信、谦让包容、自强不息”的至德精神,这本身就是推动各种事业前进的巨大源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能,行动的效果就是思想的果实。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切实践行“孝友和爱、诚挚守信、谦让包容、自强不息”的至德精神。没有孝友(感恩),家庭失和;没有诚信,社会一片混乱;没有谦让,就会充满着争斗;没有自强,就没有发展;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中国梦能离开至德精神吗?从历史上看,凡是以“至德精神”作为社会道德理想的时代,都是好时代。“康雍乾盛世” 就是很好的历史证明。有多少时代做到了“孝友和爱、诚挚守信、谦让包容、自强不息”?“假、大、空”对我们的危害还少吗?

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告诉人们:政治的变异,时代的起伏,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揭橥历史,纵观历史长河,人们都清楚:至德精神曾经不受重视,甚至被抹黑被打翻在地。请问这是什么时代?这就是典型的非正常时代,这就是走入误区的时代,这就是需要拨乱反正的时代。

太伯至德精神一直是风清气正的好时代和谐发展的道德理想,这是文明理性社会之必然。太伯至德精神的光辉始终光耀千秋!

2.“至德四维”政治伦理的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党章规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爱民、亲民、敬民的政治伦理,是我们党获得民众拥戴从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首先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和促进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的最高伦理原则。20151012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强调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紧扣廉洁这一政治伦理主题,重申党的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强调从严治党重在以德治党。倾听民意,化解民怨,关心民瘼,解决民众的实际权益问题,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宗旨。

上述阐明:人民或其代表,是产生政府及其领导人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爱民、亲民、敬民是党和政府的政治伦理。具体地讲:比如一个县,其县政府及其领导人是按全县人民的意志产生的。他们的薪酬以及一切开支都是全县人民提供的,毫无疑问该县人民就是他们衣食父母,其责任就是为衣食父母服务。这与“至德四维”的“孝友(感恩)逻辑”是一致的,一个是家庭伦理原则,一个是社会伦理原则。然而社会就是家庭的组合。人民对官场的寄托与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亦无二致。

近年来有学者言:“人口红利已消失,中国已无法回归家庭养老。”中国没有办法回归家庭养老,不仅是因为家庭养老在世界范围内实际上作用就在下降,而且也是因为中国实行30年的计划生育制度已经摧毁了家庭养老的机制。但是我们必须保护正常的家庭功能,其中包括人口再生产的功能,也包括在伦理方面的功能。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与此前历史上的家庭,其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年农村大量的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已经成为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这也成为政府必须面对和尽力解决的问题。

经济学理论告诉人们:人的解放,是生产力解放的先决条件。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政府也在逐步地创造条件承担传统上由子女承担的孝友(养老敬老)责任,使他们具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事业,不断改变二千多年来“父母在,不远游”的困惑,实现生产力的解放。这也是孝友由家庭伦理在逐步转化为政府伦理的过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走向。政府亦是为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而存在的。

此外,“至德四维”的“诚信、谦让、自强”,也是政界官场必须具备的重要思想品德。诚信地对待自己的衣食父母,不说谎、不逞权威、尽职尽责;在原则之外,谦让百姓;自强不息地引领人民开拓进取,从而使老百姓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断地得到丰富。这些都是为政者的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3. 至德精神的延伸与普及

我们历史上各氏族都非常重视优秀思想的确立,家训族规,成为家族的精神“图腾”,它是先辈对自己后人传承良好家风的愿景,是我们祖祖辈辈重视确立优秀思想的方式。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亦是使国家富强必不可少的道德原则。

自汉朝初期起,家训族规随着时代演变而丰富起来。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族规以资子孙遵行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缘于至德精神的文明价值,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孝友和爱、诚挚守信、谦让包容、自强不息”为内涵的至德精神逐步进入社会各氏族的家训族规,特别是清朝“康雍乾盛世”伊始,由于康乾两帝的推崇,至德精神的价值规范成为了社会各氏族家训族规的普及性内容。这也至德精神的规范得到了庙堂与社会普遍认可的见证。这就是至德精神的强大生命力,这就是文明价值的强大生命力。这就是历史上至德精神在社会层面的延伸与普及的显示。

中国的社会主义有七十年的历史,它的核心价值观是怎么来的?是中华文化孕育出来的,两千多年来的至德精神就是这些价值观的母体,就是这些价值的渊薮。

要有这样的历史认知,才能叫尊重历史。这犹如:我们今天的好家风是先辈们创造的,今天的我们只是在继续传承与弘扬这些好家风而已。要认识源与流的关系,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颠倒就是无视历史,就是狂妄称大。无视历史,终将成为一场笑话。 


二、浮躁的困惑与理性的觉醒


1. 浮躁导致困惑

近年读了不少关于弘扬至德的文章,从中可以感悟到:还有不少的人缺乏历史观,缺乏对至德精神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的真切理解和理性判断。更有甚者竟然认为:今天认定的文明价值是母体,是产生历史文明的依据,要用今天的文明价值去改造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史认可的文明成果——孔子称颂太伯“至德”的规范。

这无疑是一种倒果为因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并非一时的思维之误区,而是不尊重历史使然。这样的思维方式或许源于缺乏对历史的了解,更不能否认存在思想浮躁的原因。致于思想浮躁的原因是什么?思想浮躁的范围有多大?是个别的问题还是普遍性的问题?这是需要大家用理性思维去进一步地探究的问题,更是需要思想理论界去认真总结反思的课题。只有去除浮躁,才能确立理性。反过来讲:只有确立了理性,才能去除浮躁。因为两者是不能共同存在的。

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没有理性就没有实事求是,没有理性也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大家清楚:祖辈身上的基因有与我们相同之处。但是这个“相同”是祖辈遗传给我们的,而决不是相反。世间有互为因果的现象,而决不存在倒果为因的逻辑。我们决不能矮化、更不可自贱至德精神。

本人拙见:如果不站在孔子称颂“太伯至德”的源点上去追寻“至德规范”,势必误入歧途,致使历史与现实脱节乃至分裂。失之历史之厚重者,必然是轻浮的,任何价值都要接受历史的认证与认可。

2. 五四思想启蒙——理性的觉醒

五四运动,对中国是一场思想的启蒙和文明的洗礼,国人从而开始对民主与科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人们对过去的道德规范、价值判断亦进行重新地审视,以适合文明的要求。这是时代之幸,民族之幸。

孝友和爱、诚挚守信、谦让包容、自强不息”的至德四维来看,两千多年来唯有“孝友”的形式五四运动伊始,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现代文明、倡导民主与科学之后,才逐步摈弃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孝友内容与方式。比如:“父为子纲”的腐朽内涵以及传统孝友中的盲目性与唯命是从等落后观念。从而使孝友转向符合“人性、道义、公正、文明、理性、尊严”等现代价值标准,符合现代文明的孝友之道。除此之外,“诚挚守信、谦让包容、自强不息”的价值规范是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

3. 感恩与孝友是同一逻辑

先从孝友讲起。总体而言:孝友的要求是对父母的尊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怀与回报——感恩父母。这是一个人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感恩情怀,也是作为人的首要标志。一个不感怀养育之恩的人,就是猪狗不如者。

但是感恩的首要问题就是孝友,这是毫无疑义的。把至德四维中的“孝友”改为“感恩”(即:感恩、诚信、谦让、自强),其逻辑要求是一样的。然而,感恩情怀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孝友,它还包含着:在自己的人生中,所有给予过自己在物质上的帮助或精神上的支持以及那些对自己表示关切的人——以感恩。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感恩生我养我的那方土地乃至大自然。这样就达到了敬畏天地的崇高思想境界。感恩是良知的表达,亦是一个健全的人所应有的最重要的品性。

三、敬畏历史 敬畏良知

文明的价值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必然薪火传承。太伯的至德风范,成为了中华民族深深的文化印记,成为了炎黄子孙共同的道德信仰,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进程之中,成为华夏各氏族家训族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颂的道德理想和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

我们当下的宗亲组织,是一个松散型社团组织。其功能并不是领导任何一个宗亲组织或者任何个人,其宗旨与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文化行为、用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去影响引导其区域内的所有吴氏不断地增长知识,增长文化,从而提升各自的文明素养。保护宗亲的合法权益,也是各地宗亲组织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这是宗亲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护正义的必要举措。要使大家都来了解至德精神、学习至德精神、弘扬至德精神、践行至德精神,向着至德精神的道德目标前进。站在吴氏文化的视野上,我们就是要在太伯思想文化的旗帜下,坚持至德精神的道德理想,坚持对至德精神内在价值的认同与遵循。

文明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时代的发展,需要优秀文化的启迪,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引。我们坚信:至德精神必将伴随着时代的进程,而继续发挥其构建和谐、繁荣文化、提升文明的作用,成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

我们要敬畏历史,我们要敬畏良知,我们要文明理性。

请记住——我们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我们决不能妄自称大。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敬请诸君雅正。让我们以继承和弘扬至德精神为己任,不断地在实践中加强对至德精神的修养,使之继续发挥其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为列祖列宗的百年期待——民族伟大复兴再作贡献。

20200318发华厦吴氏 炎黄修谱网  吴氏在线 上饶吴氏网

文章录入:吴小艾    责任编辑:吴小艾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内容评论标签修改:

    剩余字数:2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宗亲登录 | 宗亲注册 | 邮件投稿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 

     

    湖北吴氏网版权所有©2014-2022   网站顾问:吴志刚  站长:吴荣祥 副站长:吴福军 吴良恕  责任编辑:吴新国 吴小艾 吴铭 吴文华

    湖北吴氏QQ群:湖北吴氏文化研究群:165422137 湖北吴氏联谊群:127166428 湖北吴氏宗谱编委会群:29822624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告知,本站会24小时内删除!

    粤ICP备19139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