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吴氏网 >> 文章资讯 >> 吴氏文史 >> 文史研究 >> 正文
吴成队:弘扬三让至德 传承中华文化
作者:吴成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12         ★★★

弘扬三让至德  传承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所彰显的哲学思想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源远漫长的历史过程。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的至德文化也经历了个从形成到不断丰富发展的历程:至德文化在开启江南文明中的作用,是居功至伟的。

一、三让至德:“泰伯三让”与“季札三让”

吴氏得姓始祖泰伯(公元前1165年一公元前1074年),为周太公古公亶父长子,三让王位,留下美名。泰伯三让,是指一让季历,二让姬昌(周文王),三让姬发(周武王)。泰伯为让王位,与弟仲雍以为父亲采草药的名义脱身远奔,由陕西南迁,避居江南荆蛮,断发纹身,开荒种地,驯养家畜,传播农业文明,创始年两熟种植。后筑“泰伯城”,建勾吴国。《史记》这样记载吴国的起源:“泰伯、仲雍二人因避季历、昌而奔荆蛮,纹身断发自号勾吴,立为吴泰伯。”泰伯至德,诞生了后来的吴国,促生了人杰地灵、文明开化、经济发达的江南吴文化。泰伯是吴氏得姓始祖,仲雍为传代始祖:仲雍与长兄泰伯体察父欲传位于幼子季历后立昌之意,亦避让王位来到江南,裹兄创业,创建勾吴国,同样为世人所景仰。

秦伯三让天下,孔子在《论语》中评价说:“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朱熹评价说:“以泰伯之德,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赞也!”

至德礼仪文化传统,自泰伯,仲雍之后,在吴氏一族中得以不断发扬光大,“季札三让”更使“让国家风”被后世传颂。季礼是吴王寿梦第四子,泰伯第十九世孙。季札自幼重德习礼,才智过人,深受父兄器重,国人爱戴,周边诸侯国敬仰,吴王寿梦因四子中季札最为贤德,便欲传位季札。季札坚决不同意,俱以“礼有旧制,奈何度前之礼,而行父王之私”为由,始终不受,不肯继承王位。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古延陵舜山下吴下里村,后封于延陵。季札三让是指一让吴王诸樊,二让余味之子吴王僚,三让诸樊之子吴王阖阔,由此成为继泰伯三让后的又一经典三让季札效始祖泰伯三让王位,品德高贵,是春秋时“至贤至圣”的楷模;春秋乱世,争杀不断,能行高于世,三逊王位者,唯有季札,所以古人评价说:“春秋争杀,不顾骨肉。孰如季子,始终让国。”季札在当世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其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传颂至今。季札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共十个字:吗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此碑史称“十字碑”。

“泰伯三让”与“季札三让”,为后世树立了道德楷模,其事迹广为传扬。

二、吴文化的核心精神:谦让,开拓,尚德

谦让。《周易》六十四卦,只有谦卦是六爻皆吉;可见做人做事,只要守住一个“谦”字,就无往而不利。“泰伯三让”与“季札三让”,体现了谦让的精神:谦让需要博大的胸怀,需要顾大局的思想。中外历史上,有太多的在王位接续之时,因争斗不息而导致天下大乱、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的史实。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别开天地。泰伯三让、季札三让,需要非凡的胸襟,超脱的思维,这更是一种气魄。看得开,想得开,方能做得开;以社稷为重的人,才能谦让无悔。自私的人是没有谦让美德的,实际上许多争斗的产生,都有或多或少的自私因素存在其中。没有天下为公的思想,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面对王位继承的问题,不可能一让再让,三让王位。所以,我们在研究、探讨吴文化产生,传承、发展的过程时,要更深入理解“泰伯三让”、“季札让”的意义,理解谦让美德在培养高尚情操、建立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作用。中华民族重视文明礼仪,尊崇和谐进步的社会发展观:谦让美德,是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

开拓。“泰伯三让”与“季札三让”,也体现了一种奋争不息的开拓精神。泰伯、仲雍带领族众迁徙繁衍,不畏艰难险阻,奋发有为,传播中原文化,开疆立国,开启江南文明,是了不起的壮举。如果仅有谦让,而无开拓进取,是令人遗憾的。泰伯、仲雍迁入荆蛮蛮之地,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共同居住,共谋发展并模仿当地习俗,断发纹身,易服改容,展示的是其开创基业的坚强意志。泰伯奔吴,当时的江南是一派原始荒古的景象,他知难而进,在梅里地区拓荒开垦,发展农业和水利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开创江南文明。再观季札,三避王位,为了吴国的发展和强大,四处奔走,发挥其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以出色的政治家思维和外交能力,为吴国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季札是德才兼备的外交活动家,他亲自出使鲁、齐、郑、卫、晋等北方诸国,建立睦邻关系,广交当世贤人,一生尤以三事被广为传颂:三让王位,出使列国,挂剑酬心。

谦让之后,无所作为,是平庸的谦让:;谦让之后意志消沉是消极的谦让,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谦让之后,开拓进取,独辟蹊径,创造辉煌,这才是不消极,不甘平庸的谦让。

尚德。“泰伯三让”与“季札三让”,体现了尚德精神。吴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质、理念,就是以尚德作为立身之本,厚德载物。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做人做事丧失了德,就没法树立起社会形象,不能够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最后只好由盛转衰,随着德亡而衰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以德立身,才是长久之道。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诚信、礼让、和谐、容智,这些美德也是现时代的主旋律。“季札挂剑”记述的是季札第一次出使诸侯国的一则故事,表现出他心许不欺的高贵品质为后人树立了诚信典范:季札第一次出使诸侯国,去造访北方徐国的国君。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口季札自然也看得出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不过他还要出使别的诸侯国,所以就没有送给他,但心下已打算把剑送与徐君。当季札完成出使其它诸侯国的任务,再回到徐国时,徐君过世了。季札便来到徐君墓前凭吊徐君,并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季札的随从们说:“徐君已经过世了,你把这宝剑还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啊。我当初心里已经把宝剑送给徐君了,怎么能因为徐君过世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季札挂剑,体现了他做人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品质。赠剑的许诺,虽是心里的许诺,无人知晓的许诺,也一样去遵守,由此可见其做人的风范。关于季札,如泰伯一样,身后留下了许多经典故事,这些经典故事,彰显了他处世做人的美德;“说楚救陈”谓之仁,习“子臧”之节谓之义“闻乐知政”谓之智,“挂剑酬心”谓之信。泰伯、季札德行天下以德立身,身体力行,成为至德表率,在中国历史上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亦是吴氏后裔的骄傲

三、弘扬三让至德,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深研至德文化,搭建各类平台,做好公益慈善事业

三让至德所体现的核心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作为泰伯后人,在传承泰伯精神文化遗产,继往开来,延续文明等方面,理应责无旁贷,以至德精神修身养性,为文明和谐社会做贡献。

深研至德文化。胡锦涛说:“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为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进步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研究弘扬至德文化也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深研至德文化,一是要对至德文化的产生、历史发展过程,做全面的研究通过挖掘史料,考证历史资料,以求对至德文化有更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传承文化基因。二是对体现至德文化的历史文化古迹、文物,要予以保存、保护、修缮,以极其负责的精神保存好历史文化遗产。三是以研讨会、出版宣传资料等形式吸引海内外学者,促进至德文化的研究、宣传工作。

搭建好三个平台。做事需要有平台,平台建设尤为重要,弘扬至德文化,吴氏后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建设好以下三个平台:一是至德文化研究的信息交流平台,目前,吴文化的研究工作,在各宗亲联谊会、吴文化的研究会推动下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还不完备。应该推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刊物、网站,以展示研究成果,促进海内外吴文化研究工作的沟通、交流。此举对传播至德精神,促进中华民族道德建设也具有非凡的意义。二是要建设家谱编修、续修的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要及时发布海内外吴氏宗亲关于编修、续修家谱方面的信息,以利于相互借鉴,并为宗亲溯本寻根提供信息服务。由于历史的原因,宗亲各地之间迁徙变动不断,由此也导致了家谱编修、续修出现信息不足的问题,有了服务平台提供的各类信息,会使家谱编修、续修工作做得更加完备。所以,建议建立寻根网站,介绍各地吴氏宗亲家谱脉络、族群迁徙情况,为各地吴氏宗亲,寻根问祖、续修家谱提供相关支持。三是建设好联谊平台以发扬泰伯精神、弘扬吴文化、团结互助、开拓进取、促进社会和谐、共圆中国梦为要求,坚持宗亲工作中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宗亲团结,有利于至德精神传承发扬,有利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这样,才能开展宗亲联谊活动。开展宗亲联谊活动,要树立大局观念、全局观念,遵循宽容尊重的联谊联络原则,谦让、礼容,建立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联谊平台。

做好公益慈善事业。以惠及宗亲惠及社会为宗旨,开展慈善公益活动,体现汇聚爱心、传播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一是建立至德爱心救助基金,以助学、助困、助残等形式,体现大爱。二是进行就业、创业推荐,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平台。通过与海内外吴氏宗亲联谊会的沟通、联系,搜集创业、就业信息;通过搜集当地、外地的就业、创业信息,筛选推荐就业、创业门路;通过吴氏宗亲的信息提供,推举就业、创业途径。三是支持以至德文化、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及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倡导,鼓励宗亲企业支持至德文化建设,投身公益慈善事业。

以上,作者从三让至德产生的历史渊源、吴文化的核心精神及吴氏宗亲为弘扬三让至德要做好那些有益工作,谈了本人粗浅的看法,想法,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我们能够携起手来,密切信息交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为吴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泰伯至德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更愿努力践行泰伯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繁荣。

                中国长征精神文学研究院 研究员

                泰佰吴氏至德委员会  副秘书长

                山东作家协会 作家

                             吴成队

                         2018年11月9日

文章录入:吴小艾    责任编辑:吴小艾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内容评论标签修改:

    剩余字数:2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宗亲登录 | 宗亲注册 | 邮件投稿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 

     

    湖北吴氏网版权所有©2014-2022   网站顾问:吴志刚  站长:吴荣祥 副站长:吴福军 吴良恕  责任编辑:吴新国 吴小艾 吴铭 吴文华

    湖北吴氏QQ群:湖北吴氏文化研究群:165422137 湖北吴氏联谊群:127166428 湖北吴氏宗谱编委会群:29822624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告知,本站会24小时内删除!

    粤ICP备19139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