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吴氏网 >> 文章资讯 >> 吴氏文史 >> 文史研究 >> 正文
吴洪激:至德思想与和谐社会
作者:吴洪激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5/27         ★★★

吴洪激:至德思想与和谐社会
 

 



                                                                          湖北大冶 泰伯纪念馆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和谐的。”孙中山先生也说过:“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些话中的意思,都是强调思想道德的重要。这正是至德思想的两个核心: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

 



       什么是至德思想?至德思想,就是吴泰伯公谦逊礼让的思想、开拓进取的思想。这个思想的提出,缘于至贤先师孔夫子对泰伯公一段精彩的评价:“秦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马。”吴希民博士在他的《至德论》(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对至德思想定义为“谦让开拓”四个字,我认为十分精当。德与得相通。在圣人的眼里,德者,道之见也。君子服人,依靠的是德,欲得天地之心,也要行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是是非评判的尺度。早在西周时期,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便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观念。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信仰,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把德与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有德,就会得到天佑;如果缺德,就会得到天罚。周之所以灭殷,就是因为殷缺德,天命将政权移交到了有德的周人手上。《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也说:“德,国之基也。”

 

                                                                

                                                              

                                                                  湖北新洲 吴氏宗祠


 

       孔子在《论语》中对德的重要性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富贵是人们普遍希望得到的,但必须取之有道,若不以正道取得,这样的富贵是不应当要的。贫贱是人们厌恶的,但如不按正道摆脱贫困,就不能去做。老子在《老子》中也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易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下事物中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水滴石穿的巨大攻坚能力,其他事物均不可与之相比,这是因为水有着不变的毅力。运用柔软的策略可能胜过强硬的方式,天下人无不明白这个道理。至德思想,就是孔子论述中的道,就是老子论述中的水,也就是胡锦涛和孙中山论述中的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理想,古代称之为“志”,是人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想象和追求。信念,则是真理的坚信和价值的认同,坚信未来美好且必定实现。二者相互依存。可以说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著名诗人流沙河也有一段到位的表述:理想信念是石,可以敲出星星之火;是火,可以点燃熄灭的灯;是灯,可以照亮行夜的路;是路,可以引领走向黎明。可见,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泰伯公至德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就是通过谦让开拓,达到以和为贵,达到弃恶扬善,达到财富积累,达到公正平等,最终消除争夺,消除贫困,净化人心,净化社会,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可以说,至德思想是一种进步文化,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维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引导和精神力量。

 

 

湖北红安 陡山吴氏祖祠

 

       什么是和谐社会?至德思想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诚信友爱、安全有序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是以“和谐”作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它追求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与人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物质与精神和谐。这也是至德思想的主要特征与精髓所在。具体来说,和谐社会有五大特色:一是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社会的创造力;四是通过加强民主法制来维护社会稳定;五是通过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发展。

 

       至德思想与和谐社会相适应 至德思想的“谦让”理论,就是“和谐”的根本精神。在“我周公,作用礼”时,就指出了:“让”,即是“和”,“和”即是“谐”。反过来,“谐”即是“和”,“和”即是“让”。引伸一步,则为各种事物要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相互协调。《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正与当今和谐社会设定的公民良好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观念,强化执政党的道德感召力,增强执政的道德合法性,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一致,精神共鸣。

 


 

湖北阳新 万春公园

 

 

      《周礼》中的“以和邦国”,实际就是以德治国;“以谐万民”,实际就是以德化民。长期以来,衡量现代化程度,衡量社会文明标准,都是以物资(即财富)丰裕多寡作为尺度,忽略了人的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诚然,社会和谐,物质是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精神。物质财富对于人的需要来说,永远是不可满足的。但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取之有道。这就是“德”。没有这个“德”,社会就会变得紊乱和无序。比如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等。尤其是一些手中握有一定实权的政府官员,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在对他们监督不力时,就可能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导致社会上不正之风泛起。要关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缺失,确定一个能维持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道德规范。孙中山先生说过:“远观历史,横览九州,人才之盛衰,风俗之淳靡,实关数化,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又说:“教养有道,则天无枉生之才,鼓励有方,则野无郁抑之士,任使得法,则朝无幸进之徒。斯三者不失其序,则人能尽其才矣;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则富强不足谋也。”谦让开拓的至德思想具有这样的教化功能。社会大众如果把至德思想作为规范自己的行为准绳,就能够在自由竞争中做到权利平等,公平交易,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就能克服社会无序的混乱状态,就能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能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反过来,人们在富裕起来以后,就会在道德生活上下功夫。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社会和谐,首先要建立起道德体系,解决好精神支柱问题。

 


湖北红安 滠水吴氏祖祠

 

       回顾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战争和掠夺。西方文化虽然创造了“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实现了所谓的“发达国家”、“现代化”,但他们是偏重于个人,偏重于物质,引导人们过度地对物质追求,对超前消费的追求,超出了生存的需要,既使人的自身异化,又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社会的不可持续,甚至带来灾难。事实证明,物质的满足是人追求幸福的基础,并非幸福的全部。真正幸福应该是享受物质的同时享受精神。总之,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撑,没有一个社会可以不需要道德基础而成其为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如此。至德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华,是一种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应当成为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法则。它完全与和谐社会相适应。

                    (载《世界至德文化研究》杂志,香港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吴洪激,笔名戈矛。湖北黄梅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55年毕业于湖北鄂城师范。曾任黄冈地委党史编研科科长、副县级调研员,湖北作协产业创作委员会执委,台湾汉欣文化事业出版公司驻大陆地区总代理,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名人轶事》、《中国掌故》、《中国戏曲故事》、“精妙实用技巧”丛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及主编。现任东坡赤壁诗社常务副社长,《东坡赤壁诗词》杂志主编及武汉《都市故事》杂志执行主编,副编审。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传奇《大崎烽烟录》、《五祖传灯录》、《中国禅宗佛祖全传》、《菩提达摩传》、《中国宫廷政变》等30余部作品及20余部学术专著,主编“中国名人轶事丛书”100部、“中国掌故丛书”86部、“中国戏曲故事丛书”28部、《精妙实用技巧》38部。剧本《于老四与张二女》(合作)获文化部和湖北省文化厅奖,“中国名人轶事丛书”获全国第六届畅销书奖,列入台湾金石堂畅销书榜。《中华当代吴氏宗贤大典》主编。

文章录入:吴小艾    责任编辑:吴小艾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内容评论标签修改:

    剩余字数:2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宗亲登录 | 宗亲注册 | 邮件投稿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 

     

    湖北吴氏网版权所有©2014-2022   网站顾问:吴志刚  站长:吴荣祥 副站长:吴福军 吴良恕  责任编辑:吴新国 吴小艾 吴铭 吴文华

    湖北吴氏QQ群:湖北吴氏文化研究群:165422137 湖北吴氏联谊群:127166428 湖北吴氏宗谱编委会群:29822624

    声明:湖北吴氏网为公益性民间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及本站所有!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且不得作为商业用途!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告知,本站会24小时内删除!

    粤ICP备19139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