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吴氏政公支系简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木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4/17 15:46:3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仙桃吴氏政公支系简介

                                                                                                                                        

吴木林

左台吴氏是指奉唐代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公为始祖的吴氏支派,该支派是吴姓宗族中发展颇为兴盛的一支,枝繁叶茂,后世子孙遍及世界各地。位于江汉平原的仙桃(旧称沔阳)有一支吴姓,就是出自左台吴氏。

据乾隆十四年(1749年)和同治八年(1869年)传至民国七年(1918年)沔阳《吴氏族谱》上记载:高祖吴资洤(又名吴全)是吴少微第24世,元朝未期由文庠生进入江南苏州府吴县任职,后官迁江南江右至河南彰德府,期间生二子吴宥、吴密,长子吴宥后裔不详,次子吴密生一子吴政。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全调迁荆楚沔州府,居家落籍沔阳。吴全的孙子吴政,封诰朝议大夫,配偶翁氏,诰封恭人,居沔阳城正街文明坊,生二子璇、璘。政公长子吴璇,于天顺壬午岁(1462年)科考解元赴河南彰德府任正堂,剌赐朝议大夫;次子吴璘,科考无望,在沔城西北方向西范里獐湖垸(现仙桃市剅河镇吴场村)开垦湖荒,扩展农田,繁衍生息。后裔人丁兴旺,发展成以吴政为始祖的沔阳吴氏。

到了第五世时,政公的玄孙共有38人,大约在公元一五九八年以后,由于后裔人口发展众多,子孙逐渐由吴场向周边高地和外地迁移。至今为止,政公子孙已遍布沔阳各处,以及播迁至外县市。经《政公宗谱》编修筹委会登记,至公元二○一五年十月一日止,本宗传代至二十四世,平均育龄为25.8年/代,可录谱男丁一万余人,其中一至十五世男丁3583人,十六至二十四世男丁6436人。现有家庭人口7403人,其中男丁4216人,女丁519人,配偶2668人。

现有群居村庄点七十五个,主要分布在原沔阳县周边行政村组。其中:

沔东地域6:凉厅、周家榨、陈帮、双龙、明五、彭场;

沔南地域7:中岭、马鞍、八沟、向阳、长丰、沄子、平阳

沔西地域11:从家、碾桥、桥家、东荆、总口、七家湾、横堤、李滩、青苗、紫月、古垸、

沔北地域11:王滩、月堤、王湾、夏市、沟二、苏湾、紫荆、五月谭、南堤、千成垸、丰口头

沔城地域11:三合.古柏门.城郊.联岭、碾盘、黄湾、姚嘴沙硬坝、园艺厂、柳李、要新场

吴场中心24个:蔡河、谢场、中州、中沟、黄州、何台、双桥、坡场、万湾、汪场、谢湾、刘湾、光湾、西岭、卫东、芭芒、吊堤,屯岭、范关、千桥、董庄、梨园、赵西垸、吴场、

外县市有5个:公安县新利村、福利村;崇阳县环城村;宜昌葛洲坝和台湾三重市。

散居在国外和国内大中城市的户数暂没作统计。

政公发祥地吴家场。地理位置在宜黄高速与随岳高速交会以东一公里处,是江汉平原地道的鱼米之乡。解放前,吴家场在洛江河南翻修了吴氏祠堂,树立了始祖吴政、分房祖吴璇、吴璘三块墓碑,供后裔来祭拜。吴氏祠堂早年春节、清明节香火特旺,但在“文革”期间因破“四旧”,被毁灭无存。

    吴家场在清朝时期,曾被设为吴场乡政府驻地,一九五一年沔阳县人民政府将吴场村列为革命老区乡村之一。

吴场或由此迁出四面八方的政公后裔,曾为保家卫国,流血牺牲,勇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吴氏家族的心中,永远记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

以吴本成、吴继炳为代表的20多人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其中有3人牺牲在战场上。吴登洲,仙桃市吴场人,时为孙中山卫队军务人员。为保护辛亥革命指挥部的安全,从南京赶往武汉时,被敌人暗杀在龟山下。

以吴明山、吴庆元为代表的25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地方红色政权组织,因叛徒出卖,“铲共团”围剿等原因,吴声标等10余人被杀害成为烈士。以吴登富、吴登章为代表的10人,坚持“头可断,血可流,共产主义信念不能丢”的革命意志,绕过敌人的重重包围,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然而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征途中,他们又有4人失踪,有5人壮烈牺牲。

吴登润,仙桃市吴场人,14岁那年,他在獐湖垸躲过敌人的追杀,穿过芦苇荡,爬出青纱帐,单衣赤脚步入红军队伍,并与他后来的妻子李秀珍并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次次战斗中,他多处负伤未下火线,直至战斗到解放后离休。

以吴明德、吴登华为代表的六名热血青年,胸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积极投身新四军行列。在参加李先念五师突围战役中,四人牺牲在他乡山头,吴明德受伤疗养转地方公安部队直至离休,而现龄93岁的吴登华重伤致残,亨受国家优抚补贴,生活在农村。

以吴逎珏、吴声凯为代表的五人参加志愿军,跨过鸭怒江,支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吴逎珏,在一九五二年十月金化东北上甘岭战役中,作战勇敢,火线提干,后团职转业地方。

一九七九年二月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爆发,以吴贤光,吴贤明为代表的政公后裔,不怕牺牲,奋勇参战。吴贤光在越南魁瓦战斗中,为掩护伤员转移负伤,二次荣立三等功,后转业地方任国家公务员。

在国家和平年代时期,政公后裔共有89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复役,其中尉官以上的有8人,校官以上的有15人。

血战沙场逞英豪,挥舞文墨尽风流。政公后裔传承祖德,用知识来服务生活,用知识来谋求自身的发展,他们在与祖国人民共奔小康社会的大家庭里,各尽所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正能量作用。经从现有家庭人口中统计获知,具有高学历文化的637人,其中博士16人、硕士21人、学士289人、大专311人。从事教师职业的有78人,医疗卫生的有25人,企事业单位的有481人,其中行政级别达到处(团)级以上的有约30人。

为了更好地与外界吴氏沟通,以及宣传和推广沔阳吴氏政公支系,笔者从二○一二年秋季起,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亲历其60多个群居点探访;奔走了公安、江陵等七县市,查阅了西湖、竞陵、三圣奄、吴桥、索河等相邻他祖的《宗谱》和政公系九个异字派部落的《族谱》;为了尽量确保信息的完整性,由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出具信函,在仙桃图书馆、档案局、民政局、统计局和市政府县志办等单位,翻阅了古《沔阳州志》、《沔阳县志》、《仙桃年鉴》和《人口普查册》等佐证史料。拟编辑成《吴氏政公宗谱》第一卷《血脉源流》”。

《血脉源流》将以一九一八年沔阳《吴氏族谱》为主干支、结合一九八九年江汉平原八县市“连支合谱”有关信息形成。它上接《中华吴氏大统谱》《湖北吴氏总谱》,下连吴场、沔城、留名口、青苗、古垸等五地《族谱》和七家湾、光湾、百亩湾等三地《家谱》。坚持 “谱书有记载、现实相吻合、不以派字论亲疏,自愿认祖归宗”的原则,并依据《统谱》辈字、《沔谱》祖传辈字和公安户籍名,对录入谱中所有人员的“谱名”和“又名”进行了合理处置与双向登录,充分体现出谱碟文化与现实信息“分统结合”的真实意义。

从《血脉源流》的墨谱中可以看出,政公世系还有部分支流不够畅通,原因表现在:

一、史谱记载有名有址,失联后裔踪影难找。为了寻访失联后裔,《宗谱》筹委会已作多方努力,但因地名多次变改或再次转迁,线索中断。例政公五世有38位传人,到了十二、十三世只有12位还有续代,成片的人无信息失联。特别是北边有房县,襄阳、南樟、郧西、宜城和天门吴孔垸、窖头坝、石潭台等;西边有宜昌、江陵、荆州、监利、潜江等;南边有洪湖的西湖、马口、湖南的永兴县、巴陵县等

二、不明曾祖误入他谱,受封高辈难舍难回。在明未清初时,政公后裔因生活环境所迫,大量外迁谋生,而吴氏他祖后裔也有不少人往沔境内迁。由于政公系六百多年来才有二次不完整的墨谱记载,造成只知“前三后四”的分支很多。现在有的部落联盟自立辈字建“无头谱”,有的借他祖“谱头”断代甩辈创《族谱》,还有的参与拉帮结派、受封高辈,弃祖插谱。

三、原本同宗互不往来,信谣传谣久分难合。经查,吴家场方圆五十公里范围内,还有不少群居吴氏没有登入政公《血脉源流》。追其原由,结论为无头的谣言,一是说前祖兄弟不和结仇,后代永不合谱;二是说先祖为官济民救族,后落难亲房排挤,誓言决断,另起锅灶。三是富者为贵穷者为卑,“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等等,世代相传,恩怨难了。

综上所述,吴家场将继续派专人深入了解,化怨结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寻找失联后裔,广泛开展宗亲联谊活动,增强宗族团结互动功能,让失散的亲人早日归宗回家,让我吴氏文化代代承传!

                   泰伯第106世少微第44世吴政第19世后裔  吴木林

                       (作者系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