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大别山地区始迁祖吴万七支系历代名人简述之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隆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0/2 19:56:15  文章录入:吴德全  责任编辑:吴德全
 

缅怀革命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大别山地区始迁祖吴万七支系历代名人简述之四

----记名垂青史的共和国将领、以及部分红军老干部各自不同年代的光辉战斗历程或闪光的生活片段。

在大别山这块红色的革命热土上,无数中华优秀儿女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也诞生了300多名新中国的将军(其中红安223名,新县42名,大悟37)。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为“将军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前后,据有关资料记载,鄂豫皖边区的红安、大悟、新县、黄陂我始迁祖吴万七公支系的名人就有106人,其中县团级以上99人(含军级23人)。在政界和军队中较闻名的有吴绍镒(化名杨松)、吴焕先、吴光浩、吴先恩、吴世安、吴永光、吴林焕、吴基培、吴华夺、吴大胜将军等。在这个时期,荣二后裔人才出类拔萃,县团级以上达54人,其中军级8人、师级11人、团级35人。

1、黄麻起义副总指挥吴光浩(190619295)湖北黄陂县王家河镇三店村蔡吴家湾人。原名吴光皓,别名白怀,化名陈新。泰伯第109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5世裔孙。早年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连长,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的战斗,后提升为营长。192711月参与领导黄麻起义。是鄂豫边区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湖北省委派吴光浩领导以咸宁、蒲圻为中心的鄂南起义。在强敌面前,吴光浩果敢坚毅,沉着地指挥部队浴血奋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同年10月,省委又派吴光浩等人到黄麻地区组建了鄂东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黄安、麻城两县的武装起义,并任命吴光浩为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11月上旬,根据上级指示,成立了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等人组成的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1113日夜,黄麻起义正式开始。攻城突击队在吴光浩率领下,由西北城墙攀缘而上,打开城门,等候在城门外的大队人马涌进城内。紧接着,吴光浩率突击队又冲进县衙,活捉了国民党反动县长。

黄麻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后由于敌人的疯狂反扑,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壮烈牺牲,吴光浩率领仅存的72名鄂东军战士和党政人员,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于12月底转至黄陂县木兰山一带继续开展游击战争。

    1928年1月,根据中央指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率部艰苦转战,活跃在以木兰山为中心、方圆百余里的广大地区,打击地主豪绅及其反动武装。尔后,吴光浩又将第七军带到鄂豫两省交界的柴山堡地区,开展革命活动。19287月,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此期间,他率部先后在天台山、韩家老屋等地打了不少胜仗,使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1929年2月,国民党第十八军出动两个团,向柴山堡地区进犯,吴光浩带领部队分路突出包围,然后向敌比较空虚的侧后方进击,粉碎了敌人的围攻。继而他又率部深入黄安县城以南,全歼高桥河“清乡团”及附近一些反动武装。三、四月间,蒋桂军阀开战,敌十八军从柴山堡撤去,吴光浩率部乘机向反动地方武装进攻,消灭了黄安、麻城等地反动民团,声威大振。

    5月初,吴光浩带人到商南开展工作,准备参与领导武装起义。同志们担心他的安全,吴光浩告诉大家:“我是主要领导,越是艰苦,越是危险,越应该去。”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的征程。在途经罗田县滕家堡时,遭敌突然袭击,在奋力冲杀中吴光浩不幸身负重弹,壮烈牺牲。消息传来,鄂豫边根据地的军民对失去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而无比悲痛和惋惜。

    吴光浩烈士安葬于湖北省罗田县胜利镇烈士陵园,胜利镇是罗田县革命策源地,罗田县第一个党支部即诞生于此,是鄂豫皖革命根据之一。胜利镇烈士陵园是罗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评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

2、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生于190773l日(农历622日),新县箭河四角曹门(原属黄安县)人。泰伯第108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4世裔孙。吴焕先是鄂豫皖边区早期革命创始人之一,他戎马一生,为党和革命事业浴血奋战,功勋卓著。他幼时天资聪颖,7岁入私塾,1923年考入麻城中等蚕业学校,通过《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救苦救难的远大志向,“为民而学,为时代而战”,次年在读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秋从学校毕业回乡从事革命活动,走进“工人运动研究所”。回乡后他穿草鞋、着长衫,烧契约,走乡串户,号召农民兄弟组织起来,推翻地主、反军阀、求新生。他编写的“国耻歌”、“穷人歌”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1926年春,吴焕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指派,他回到家乡创办农民协会,首先在吴氏祠堂创办了“第一堂红学”,陆续又在郑家边、詹湾分别建立了“第二堂红学”和“第三堂红学”。同时,在四角曹门建立起箭厂河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后来发展到49个,会员3400余人,成立农运武装,开展破礼教和“武装借粮”,攻打“缉私盐卡”的斗争,彻底点燃了鄂豫皖边的革命圣火。1927年底,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配合正在全国开展的大规模农民爆动,吴焕先等革命领导人迅速组织策划,实施了“黄麻起义”,这是鄂豫皖边区农民运动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最早体现。

1928年4月后,历任中共黄安县紫云区委书记、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边区革委会红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委,红四方面军总政部主任等职。193210月,红四方面军西撤后,吴焕先留任游击司令,并主持重建了红25军,先后任军长、政治委员。在内扰外犯,物资极端匮乏之下,他领导了红军进行了2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旗不倒。

1934年11月,根据中央指示,吴焕先毅然决定率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冲破敌人20余万人的围追堵截。长征入陕南,适时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了红军部队,193559日,徐宝珊同志病逝,吴焕先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在得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后,吴焕先率红军猛进甘肃,迎接党中央。1935821日,在泾川县四坡村渡河时,遭敌人突袭,吴焕先亲率阻击,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8岁。

3、杨松(1907.11.141942.11.23  原名吴绍镒,又名吴平,化名吴兆益、华西里,俄文名瓦西里耶夫·尼基福尔·瓦西里耶维奇,大悟县四姑镇大吴家人。曾祖父吴均、曾叔祖父吴堤,祖父吴映文、叔祖父吴映章两代人都是清末秀才,父亲吴德秀兄弟五人排行长兄(父亲与董必武有深交)。吴绍镒系泰伯第104世、少微第44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0世裔孙。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先行者、东北抗日联军的发起人、组织者,共产国际与中共秘密“红色之路”交通线创建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中唯一亲临东北抗日前线的领导同志。

1921年至1926年夏,先后在武汉中学、武昌高师附中和武昌中华大学读书,同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湖北省青年团体联合会和武汉学生联合会主要负责人,是陈潭秋、董必武培养的湖北地区早期革命者,1926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任共青团武昌区委书记,在陈潭秋领导下,策划军阀某部倒戈,组织迎接北伐。

1927年2月,受团中央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兼任政治经济学教员和俄文翻译。1928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1月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1931年至1933年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到苏联远东地区海参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联络处工作,担任太平洋国际职工会秘书处中国部主任,负责编辑《太平洋工人》杂志,兼任“苏兆征中国苏维埃党校”马列主义教学工作,同时担负中共中央与东北党组织的秘密联络任务,协助中共满洲省委开展属地党组织建设和工会工作,指导工人运动。

1934年夏,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代表兼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回到东北,建立中共吉东特委,任特委书记,同年底,将密山游击队与人民革命军合并组成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任命李延禄为军长,杨松兼任政委。随后,又指导改编了东北抗日联合军第五军。

1935年七、八月间,到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其间,向中共代表团汇报党在东北的抗日工作,提出组建统一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建议。此后,杨松留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任中共代表团秘书兼翻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满洲问题委员会委员、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中国问题顾问(1935102日起)、斯大林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八分校(即抗联干部学校)教师。参加研究和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东北抗日联军组织条例》等党的文献。19351011日,受中共代表团的委托,到海参崴主持召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至第七军领导干部会议,研究贯彻《八一宣言》及组建统一的东北抗日联军问题,会议发表了杨松起草的《东北抗日联军向关内军政领袖呼吁一致抗日通电》。为组织和指导东北的抗日斗争、促进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2月从莫斯科中共代表团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主持常常工作)兼秘书长、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抗联代表兼大会主席团秘书、中央华北及华中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执教于中央马列学院和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春兼任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工作),19413月任党中共机关报《解放日报》总编辑等职。

杨松工作之余,还致力于写作,著有《论民族》、主编《今日苏联》;与邓力群合编了近百万字的《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该书连续三次再版,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还与吴黎平一起编著了《社会科学概论》作为当时的马列学院教材,解放战争时期又被东北解放区定为初、高中课本;他还在《新华日报》、《中国文化》、《群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等各种党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时论、专论和翻译文章,仅见于《解放》周刊《八路军军政杂志》上的就有25篇,其代表作有:《全国对日总抗战与东北抗日民族革命运动》、《论七年来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列宁论中国》等文章,通过这些文章,论述战争性质,评述国际形势,探讨民族解放运动、总结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同时翻译了多部马列著作。这些都是我党革命理论宝库中的瑰宝,推动了全国抗日斗争的胜利开展。他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创新新闻理论工作,为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杨松积劳成疾,导至在东北患上的肺病复发。尤其是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后,熬更守夜,编辑部最早开灯最晚熄灯的是他办公室。他太累太累了,肺部吐血不止,直到他躺在到医院病床上,仍然修改文章。杨松在住院期间,毛泽东曾两次亲临探望,拿出自已的100元稿费让中央管理局给杨松买营养品,并安排医院想尽办法医治抢救。朱德、贺龙、博古、蔡畅、叶剑英和关向应等中央领导多次分别到医院探视。杨松因废寝忘食地工作,加上医疗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杨松于19421123日在延安中央医院与世长辞,年仅35岁。党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公祭悼念活动。毛泽东主席亲书挽联:“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得他,学习他”。这是对杨松为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高度评价。

4、开国中将吴先恩(19071987.11.1),新县箭河四角曹门村人。泰伯第108世,少微第48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4世裔孙。1926年参加革命,任村农民协会宣传委员,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心工农红军,先后任黄安独立团第一区政治委员、独立团经理处处长、黄安独立师经理处处长、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长征途中,任红四方面军兵给部部长,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寺庙和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工作,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争取少数民族同胞的信任和支持,筹集了大量物资,保证了部队的供给后,调任红九军供给部部长。19373月红四方面军西征失败后,他为了寻找党组织,只身一人历尽艰辛,经过一百多天的化妆潜伏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吴师三八五旅供给处军需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七队队务主任、第二分校供给主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供给处处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湖北军区后勤部长。建国后,任湖北省政府财经委员副主任兼财政厅厅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82年按大军区正职待遇离职休养,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1987111日在解放军北京总医院逝世,终年80岁,骨灰安葬于新县烈士陵园。

5、开国少将吴华夺(1917.81997.5.23),河南新县陈店乡细吴村人。泰伯第110世,少微第50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7世裔孙。其父亲吴文宝曾任光山县红色补充军第二团党代表、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经理处处长,长征途中牺牲。吴华夺12岁跟随父亲当红军,任光山县红色补充军勤务员,红四方面军军部少先队队员,红二十五军军部通讯员、班长、排长,手枪团分队长。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4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128日进入陕西省洛南县之庾家河(今属丹凤县)宿营,吴华夺遂率领手枪团第一分队130多人出色地完成了一次侦察任务,及时报告敌情,使得正在召开会议的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免遭重大损失。

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西进至陕西华阳镇,由于军部某领导执行“左”倾肃反路线,把吴华夺错认为“反革命”欲执行枪决,被徐海东的警卫员发现报告了徐海东才得以幸免。同年8月,任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三营八连连长。9月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编入十五军团,任七十三师二一九团连长、指导员。参加了劳山战役和直罗镇战斗。1936年东渡黄河,参加石楼、孝义、地九圩战斗,所部被十五军团授予模范连。19373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在周恩来、叶剑英、罗炳辉直接领导下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院务部行政管理部部长,队列部副部长、部长,院高级系主任兼函授系主任、速成系主任、参谋系主任,军事学院教育长,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省国防工办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6、开国少将吴林焕(19151979),原名吴基荣,泰伯第105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1世裔孙,湖北省大悟县四姑镇龚家边人。吴林焕的父亲吴绍富以农为生,母亲勤劳善良,闻名乡里。吴林焕弟兄五个,他排行老三。12岁时,其父病逝,吴林焕和两个弟弟只好给人家帮工、放牛。 四姑墩属“黄麻起义”的地区之一,南接木兰山,东北邻柴山堡,是红军活动的区域。受工农武装革命的影响,他大哥吴基祥、二哥吴基凯相继参加了红军,吴林焕也当上儿童团大队长,参加当地打土豪、斗劣绅的革命活动,在革命队伍里茁壮成长。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吴林焕历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副连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第七十四师二二三营营长、手枪团团长、警卫第四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吴林焕历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五大队参谋长,豫鄂挺进纵队团参谋长、独立团团长,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副旅长、旅长,鄂皖兵团副指挥长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旅长,豫鄂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吴林焕历任华中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京汉铁路汉口分局军事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林焕历任二十一兵团五十二军副军长,后兼柳州市警备区司令员,第一战车学校副校长,空五军第一副军长兼党委书记,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吴林焕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44日,病逝于武汉,享年64岁。

7、开国少将吴瑞山(1913.5.102012.10.24),原名吴绍奎,始迁祖万七公后裔第二十世,今六安市丁集镇人,19319月参加红军,任红四军指导员,红四军军部参谋。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三、四次反围剿。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

抗日战争时期,随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晋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一师副师长、八纵补充师师长、二十四师副师长、四野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副师长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战役。

1952年冬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54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回国后任23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26月任闽北指挥部司令员,19643月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1968年任陆军第31军军长,1969年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72年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是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因病于20121024日在武汉逝世,享年100岁。

8、开国少将吴世安(1911.11--1984.8.4),泰伯第109世,少微第49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5世裔孙。湖北省黄安县(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箭厂河村人。1927年参加了吴焕先领导的“三堂革命红学"”和著名的“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在鄂豫皖苏区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中,从战士升任连长。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西迁入川陕,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二营营长。在漫川关战斗中,许世友命令二营为作战前卫,与敌四十四师先头部队遭遇,经一场恶战,将敌击溃。19331月,红四方面军抵达川北,开始创建川陕根据地。吴世安在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中战绩突出,升任为团长。1936年在长征途中,历任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红四军十二师代师长、红三十三军九十八师师长等职。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他进延安中央党校高级研究班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任抗大四期一大队一支队副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世安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教育科副科长、特务团团长,八路军苏鲁支队副支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副旅长、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副旅长,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旅长、五师三分区司令员和五分区司令员。

1945年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驻守在湖北天门县吴家新场的日、伪、顽军拒不缴械继续对抗。817日,吴世安率部属化装为农民,到吴家新场附近侦察。经过战前周密准备,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结合政治攻势,毙伤日、伪、顽军700余人,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500余支,小钢炮一门,受到师长李先念、政委郑位三的嘉奖。同年10月,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十三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946年的“中原突围”战役中,吴世安率部与敌浴血奋战,突破敌人重重包围,实现了胜利转移,后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二纵队,任三十四旅旅长、江汉军区独立旅旅长、独立二旅旅长、鄂西北军区一分区司令员、中南湖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吴世安任武汉市委监察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公安总队队长、武汉军区公安军司令员、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武汉卫戍区司令员、湖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参谋长、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84日在武汉病逝,骨灰安葬于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著有《木兰山上的火种》星火燎原全卷11;《罗政委关心我学文化》星火燎原全卷16集。

9、少将吴永光(1919.11.13--1982.1.10),原名吴祖德,曾用名吴世昌,泰伯第106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2世裔孙。大悟县四姑镇横山村左家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独立第1师政治部公务员、第10师司令部公务员、红4军军部公务员、排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二至第四次反“围剿”和长征,转战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19353月,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强渡嘉陵江,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译电员兼党支部书记、机要科副科长,鲁西北先遣纵队机要股股长,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参加了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机要室主任,冀南军区机要室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部军政处副处长,桐柏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副处长,第58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永光任河南省军区陕川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洛阳军分区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干部部部长、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顾问。因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终医治无效,于1982年110日在武汉逝世,享年63岁。

1955年, 吴永光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0、少将吴振挺(19161994.5.2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新建乡李家冲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河口县独立营排长,独立团连长、副营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二二三团连政治指导员,陕南游击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手枪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五次反“围剿”,开创鄂豫陕苏区的历次战役战斗,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吴振挺任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第二团政治教导员,第四团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一总队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振挺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第三大队政治委员,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政治部主任,洛阳工程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部政治委员。

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1、开国大校吴战行(19181983)新县箭厂河乡人。1932年5月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班长、排长、连指导员,红二十八军手枪队队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团政委,苏南军区政治部干部科长,参加过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战役。建国后,任华东警备十旅政治部主任,华东公安十七师政治部主任,江苏省公安总队政委,连云港要塞区政委,守备十八师政委,六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山东建设兵团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山东省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12、开国大校吴大胜(1914.12.--1994.8.),湖北省黄安县天台山村(今河南省新县卡房乡吴油榨)人。泰伯第113世,少微第53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9世裔孙。19292月参加黄安县二区苏维埃政府儿童团,并任儿童大队长,同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军战士、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部警卫员、湖北省黄安县警卫营排长、便衣工作队队员、队长、政治指导员。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396月,他先后任新四军第二师供给部采办组组长、合作总社主任、六旅供给部副部长、淮南行署铜城贸易局主任、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兼四分区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吴大胜历任华东第十纵队供给部部长兼盐阜军区供给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兼苏北军区供给部部长、江淮军区供给部部长、皖北军区供给部部长。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他意志坚强,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经受了艰苦环境的严峻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吴大胜历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油料部部长、兽医处处长、车辆管理部部长。南京军区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军区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江苏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等职。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期间,上海、南京遭受"四人帮"反党集团严重干扰,吴大胜主持江苏省的工作,排除干扰,保持全省的稳定局面。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共党的第九、十届中央委员。1984年离职休养19887月荣获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8月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13、开国上校吴文桥(1919---2002)湖北省黄安(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何岗村人。泰伯第107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3世裔孙。1928年冬参加童子团,并任村儿童团团长,为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站岗、放哨、查路条。193512月参加工农红军,先后在鄂东北便衣工作队、红二十八军学兵连、游击军交通队任战士。坚持了在鄂豫皖苏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交通队班长,直属政治处特务员,警卫通讯连排长、党支部书记、连指导员。194012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学习,担任学习组长、党支部委员。19411月,调到刘少奇同志身边工作,任特务员、党支部委员、党小组长。由于工作出色,曾受到军长陈毅的表扬。19435月,调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任干部队队长、党支部书记。19449月,被评为一等模范工作者,出席了延安联防军英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在他的日记本上题写了“英勇奋斗”,并将绣有“为人民服务”的手帕赠送给他。

1946年1月,吴文桥进入东北,任吉敦军分区总支部书记。19479月,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党支部委员,后任十纵队后勤部政治处副主任、党委常委。后任四十七军一四0师四一八团政治处副主任、党委常委。参加了东北秋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南下作战、湘西剿匪等。

新中国成立后,吴文桥任四十七军后勤部政治处主任、党委常委。后调任军卫生部政委、常务书记。不久,又调任军后勤部副政委。抗美援朝开始后,他随部队入朝参战,代理后勤部党委书记。归国后,于19535月入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班学习,任学习班区队长、支部委员。19553月,调任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监委副书记。19623月,入北京政治学院学习,任党支部副书记。19638月,回南海舰队工作。1955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8111月离休。2002527日在海军421医院逝世。

14、正军职离休干部吴先洪(19161994),泰伯第108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4世裔孙。新县泗店乡人。1930 年2月参加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在红四军十师、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任通讯班长、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一二九师教导团和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营政治教导员,抗大总校一大队区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三纵八旅二十四团团长,皖西军区二分区司令员,六安军分区司令员。建国后,任二十三军六十八师师长,军委炮兵二十一师和十一师师长,军委沈阳炮兵学院副教育长兼院务部部长,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吉林省军区顾问组组长,正军职离休干部。

15、老红军吴生敏(烈士吴先元之子,19221984)始迁祖吴万七第25世裔孙,新县箭厂河乡竹林人。13岁加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药主任,团卫生队队长、政治教导员,四支队团政治处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陕南游击支队政委,新四军第五师团政治处副主任,中原军区政治部教导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原突围和淮海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军政大学高研班二部政委,重庆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大队政委,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副主任,1958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后任昆明军区陆军第十三军三十七师副政委、政委、师党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财贸政治部主任、党组书记,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兼省人防委员会主任,云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16、老红军吴大成(1909.22002.10.8)新县卡房乡吴洼人,始迁祖吴万七第29世裔孙。19273月参加红军,1933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四方面军战士,曾三过雪山草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抗大一分校供给处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解放军老七师十七旅、六纵队十七师、一五六师供给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昌军分供给处长,轻工业部广州玻璃厂党委书记、广东省驻武汉办事处主任等职。19796月离职休养,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2002108日在大悟县病逝,享年93岁。

17、老红军杨志超,(1918.1.22——1995年正月初九)原名吴基骏 (曾用名吴基盛),湖北省黄安县(现大悟县)四姑墩大吴家人,系泰伯第105世、始迁祖吴万七第21世裔孙。1936年7月参加革命,曾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湖北省汉阳地区大队长。1937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38年受中共华北局派遣,任晋绥军十九军团政治部主任,19389月经叔父杨松(吴绍镒)介绍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抗大七大队青年干事。19393月到194312月,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合水县委组织部长、庆阳县委组织部长,陇东地委伪军工作委员会常委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省鲁南行署公安局科长,腾县公安局长兼武工大队队长、中共腾县县长、中共临泉县委工作委员会常委。194610月,在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的自卫战争中坚持敌后斗争,荣立一等功。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河南省委开封一区区委书记,省政府开封实业公司经理、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厂长、河南省委钢铁办副主任兼安阳钢铁公司第一任经理(厂长)、河南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河南省农林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8年下放到信阳地区插队劳动。恢复工作后,197211月起,先后任信阳地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主任等职,19838月离休,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正厅级(行政九级)待遇,住河南省老干部休养所,1995年正月初9因病在家乡去逝,享年77岁。

杨志超参加革命近60年,在战争年代,他与夫人王宜民同志一道深入敌后,长期从事抗日救亡和党的地下工作,出生入死,开展武装斗争,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长期担任河南省大型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和省政府计划经济管理重要部门的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杨志超同志一直关心、支持家乡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并为改变家乡面貌倾心竭力。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悟县领导到郑州省政府找他帮忙,因建县大礼堂缺钢材和水泥,杨老很快从河南设法解决。70年代初期,为了帮助改善家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他先后给大悟县争取到五台四十匹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还为家乡安装自来水,援助钢制水管和闸门等所需的设施器材。

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大悟县境内的化肥厂、水泥厂、酒厂、磷肥厂等企业生产用煤紧缺,孝感地区和大悟县领导以及有关部门曾经常到河南向他求援,杨老总是热情接待,尽量帮助解决。还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帮助大悟县政府将河口麻纺厂建成为当时全县乡镇企业中的佼佼者,为家乡的地方经济振兴和发展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他生前对老伴和孩子们讲: “是家乡的山水抚育我长大的,现在老区有困难,给家乡帮忙搞建设是我应尽的责任”。就在他病重弥留之际,还叮嘱妹妹杨基光、堂弟吴基昌,将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20200元全部捐献给大悟县教育基金会,作为奖励基金,用于家乡四姑镇同兴小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表现出一个老党员、红军老干部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无私奉献精神,他的英名和业绩已载入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大悟的人民更不会忘记。

杨老生前曾对我们说: “自古忠孝难两全,我自参加革命那时起,就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为家乡老百姓竭心尽力,奉献了一生,但一直未能在父母生前身边侍奉尽孝是最大的遗憾”。因此,他特留下遗嘱:“我去逝后愿意安葬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长眠在养我、育我的父母、娘(养母)的身边守坟”。他这种为国尽忠、为民尽孝的可贵品质为人们所爱戴,充分体现了杨老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浓浓深情、以及对亲人的眷恋情怀,他永远活在家乡人民心中。

18、红军团长吴茂金(经),始迁祖吴万七第23世裔孙,红安县詹店街人。曾参加黄麻起义,历任红军战士、班、排、连、营长,副团长。据《中原突围》书中记载,他所在的十二纵队十五旅四十三团,在突围中,未过襄河的一千多人在副团长吴茂金率领下,几经转战,大部队被打散,小部份后来与桐柏山游击队会合,后历经周折,与部队和妻子儿女失散后回到家乡。由于父母当时双双重病,在家尽孝。后来部队曾来人联系,他将驳壳枪和公文包如数交给来人,并如实汇报情况,请来人转交组织,表示终身隐藏身份,永不叛党!文化大革命前后,老部队和居住在兰州的家眷来詹店寻找,为避麻烦,坚决不相认。脱队三十多年,隐瞒身份,种田耕地,与兄弟家人相依为命,瞻养双亲,养老送终,抚养六个侄儿侄女,和睦乡亲,直至七十年代初安然去世,在乡亲们眼中是个神奇而又平凡的农民,称之为孝义双全,福荫后人。

19、老红军吴荣庆(1898.3.12001.5.16),始迁祖吴万七第27世裔孙。新县卡房乡吴洼人。19273月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长征三过雪山草地,抗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延安、东北工作,建国后在四川成都地质学院任职。1970年离职回家乡休养(夫人刘明清,1914--1978年,1931年参加工红军,三过雪山草地),享受地专级医疗待遇。吴荣庆2001516日在新县病逝,享年104岁。

20、老红军吴绍奎(1911.-----1973.10.23),始迁祖万七公第二十世裔孙,大悟县四姑镇人,1927年2月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多次光荣负伤。历任红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抗大七分校校长,一二0补充团副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嫩江骑兵团团长、团政治委员、师后勤部政治处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高级审判官等职;

21、老红军吴维德(1903.126-----1992.2.20),始迁祖吴万七第23世裔孙。湖北黄安(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人,大革命时期,吴维德兄弟六人中有三人从事革命工作,在兄弟排行中,维德为老五。在吴焕先、吴先筹的影响下,老四吴维保最先加入共产党,并开始以"吴泰昌"铺号传达革命精神,联络会议。1926年春,吴维德加入红枪会后,思想进步,革命热情高,不久,在吴焕先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先后参加了"黄麻起义"和攻打木城寨的战斗,黄麻起义后,吴焕先等上了木兰山,吴维德等特务营在黄冈、黄陂等地从事酬款、酬备粮食和枪支工作,为后期攻打“苏家埠、韩摆渡”战役作准备。并参加了鄂豫皖特委会特务营,在特务营长吴信行牺牲后,他接替营长职务,老区每一场战斗都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在革命的生涯中,吴维德党性坚定,曾因激烈战斗劳累过渡吐血,曾经的双枪将,骑马冲锋,化装深入敌穴刺探情报,九死一生。在革命的征程中,与董必武、徐海东、李先念、徐向前、沈泽民、徐宝珊、刘名榜、吴立准、周业成、陈昌浩吴先恩许继慎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酝酿开始战略转移。在郑位三的安排下,吴维德同志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黄安县紫云区第一乡政府主席。后被国民党抓捕入狱,饱受折磨,后经国民党内我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出狱。解放后,吴维德多次被任命参加新政权建设工作,但他生性耿直,以文化水平低、不堪重任为由,一直未到任就职,以在乡老红军之职留在了农村宣传红军革命传统精神。直至他暮年多次被邀去到北京与董必武、郑位三住所,畅谈难忘的岁月战友之情。老人家的一生极为坎坷不平,但他从未后悔参加革命,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解放后在家乡的默默劳作,都是诲人不倦,从不居功自傲,他的革命意志和家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22、吴集禄(1899----1964),始迁祖吴万七第24世裔孙。河南省新县卡房乡何山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1936年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作战参谋,1937年“七七”事变后,调一二九师敌工部,1948年冀南军区供给部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峰峰矿务局安检所长,四川省煤炭厅供销处长、厅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64年离休。

23、吴荣庆(1900----1970),始迁祖吴万七第28世裔孙。河南省新县卡房乡何山村人。1927年投身革命,1928年参加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供给部干事。1937年随三十军进驻新疆,1940年回延安,历任中央军委后勤部管理员,被服科长。黑龙江省东安中央物资局仓库主任,沈阳国家物资储备局总务主任兼秘书处主任。1956年后任成都地质学院总务处长等职,1970年离休。

24、吴志湘(1908-----1983),原名吴子香,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人。1928年参加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陈毅军长警卫员,新四军第二师四旅排长、连长。浙江省九分区县大队长,九分区特务营长,浙江省农业厅科长、厅长等职,1983年离休。

25、吴立准(1903.2.6-----1970.4.11),始迁祖吴万七第22世裔孙。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人。19271月参加农民武装红枪会,同年参加了黄麻起义,1929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6月起先后等职任鄂豫皖边区特委和鄂豫皖省委会事务科长。1932年,在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以及随省委书记沈泽民三年的游击战争中,先后任黄安三区一乡便衣队队长、黄安县三区区委书记、罗陂孝九路游击师大队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军需股长、留守处处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军需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司令部供给处处长,华东军区直属农场场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生产合作社科长、军区军需部处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70411日在红安县逝世。

吴立准夫人李先英,(1915.2.-----1991.2)1933年5月参加红军,三过雪山草地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2月开始,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曲子县和延安土桥区、蟠龙区妇女部长,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叉涧合作社支书、副主任。投身革命几十年,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历经残战争的磨练,吃尽了千辛万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金陵仓库支部书记、南京军区后勤生产部合作社指导员等职。19605月离职休养,享受正师职待遇。

李先英1955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8月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223日在武汉病世,与丈夫吴立准合葬于红安烈士陵园。

26、吴继春,女(1915-----),新县戴咀乡金河村人。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医务员,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四支队医院司药,二师四旅被服厂党支部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五军供应站股长。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军委通讯工程学院学习,1960年任总参第二招待所副所长,1961年调任西藏军区政治部直属二部干部科长,1965调任福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机关工作科长等职。

27、吴大奎 (1917-1982),始迁祖吴万七第29世裔孙。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天台豆腐铺人,中共党员。1928年参加红军,后来跟随徐海东长征到延安,红四方面军主力入川后他先后任第十师、独立师政委,川陕苏维埃政府党组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抗日斗争,作战中头部4次受伤,腿部曾中4弹。19472月被华野3纵授予“三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28、吴林友,(191411----2000212),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乡李家河村人,生于191411月,1929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5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副政治委员。广西公安总队直属大队政治委员、空六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济南空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顾问等。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及百团大战、辽沈、平津战役等。

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7月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212日在济南逝世,享年86岁。

29、吴东山(1914---1971),始迁祖吴万七第21世裔孙。湖北红安县高桥区高仕轩人,1929加入共青团,1936年入党。1927年参加农民赤卫队和“黄麻暴动”。后参加红25军,徐海东率部长征后,留守大别山,其部队改编为红28军。抗日战争时期,部队整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后改编为新四军二师四旅,曾任连长、团供给处主任等职。新中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供给处主任,南京市集合村粮库厂长等职,1971年病故,因战争年代多次负伤,同年追认为烈士,葬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30、吴庆海(19041983),红安县高桥镇吴家嘴村人,1928年参加红军,1935年入党。曾任辽宁省铁岭军分区副政委。

31、吴基荣(19081991),红安县城关郑家岗人,1929年参加革命,次年入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医院院长,县军事部长,志愿军三分部第一副部长兼参谋长,湖南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曾荣获三级八级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32、吴茂福,红安人,早年参加红军,东北解放时,任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412团供给部长。

33、吴昌恒(1914198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镇马家田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东军区惠民军分区政委。1955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881014日逝世,享年75岁。

34、吴恒富(19141946),红安县华家河镇熊河湾人。1927年参加革命,1932年入党。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四大队大队长,东南第三纵队副司令员等职。

35、吴世英(1884---1952),始迁祖吴万七第25世裔孙,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皖北军区供给处处长。

36、吴世芬(1898---1961.8),始迁祖吴万七第25世裔孙,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人。19274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湖北省洪湖县委书记。

37、吴纪先(1898---1962),新县箭厂河乡人。19278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湖北省军区后勤部生产科长。

38、吴先党(1917---1979),始迁祖吴万七第24世裔孙,新县箭厂河乡人。19296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山东省荷泽军分区副司令员。

39、吴维敏(1900---1979),始迁祖吴万七第23世裔孙,新县箭厂河乡人。192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麻城县委书记。

40、吴先宏(1911---1982),始迁祖吴万七第24世裔孙,新县箭厂河乡人。1930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军委总后勤部驻西安办事处主任。

41、吴行梓(1907---1984),新县箭厂河乡人。192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四川省中坝市市长。

42、吴维义(1912---),始迁祖吴万七第23世裔孙,新县箭厂河乡人。1930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上海市虹口区粮食局主任。

43、吴继学(1916---),新县箭厂河乡油榨湾人。1930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南京五一农场场长。

44、吴继先(1912---),新县箭厂河乡人。1930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湖北省洪湖县委科长。

45、吴文殿(1901---1964),新县春山士人。192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北京军区管理局副局长。

46、吴先时,吴万七第23,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新四军、解放军时期连、营、团指挥员等职,离休后住鄂西利川县,享受国家正厅级待遇,1963年病逝;

以上的革命军政将领和部分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他们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作出过巨大贡献,都是本支系吴万七后裔中的楷模和优秀代表,是我吴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

附注:

由于年代久远和社会的变迀,以上吴万七支系历代名人统计情况(简述之一至之五),因缺乏资料搜集的不够完整,主要在以下方面:

(1)、明清时期名人资料主要缺乏红安荣一房、新县荣二房的老族谱,尤其是黄陂荣四房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未续修宗谱,故以上三大房的历代名人资料整理的不够全面。

(2)、共和国将领、部分红军老干部以及革命烈士,统计新县荣二房、荣三房的比较多,但难免有个别地方仍有误错。

因缺乏新县、红安、大悟、黄陂四县()的老县志,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中的将领、红军老干部以及革命烈士统计的只是一部分(缺少参加过抗战的国民革命军将领资料)

(3)、请本支系各房宗贤帮忙借供民国时期老谱和老县志,用后负责归还。或提供本支系名人线索,不胜感激!

(4)、四大房后裔名人个别地名或内容不够准确(统计是根据谱载),若有谬误,请宗亲能理解,并提供予以更改和充实。

编辑过程中,新县荣二支先锋、文涛、春平等家人提供了部分图文资料,特一并致谢!

吴隆繁整理于2018年至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