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宗谱既是传承敬宗孝祖的美德, 更是弘扬悠久的中华文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大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4/13 16:07:08  文章录入:吴小艾  责任编辑:吴小艾
 

续修宗谱既是传承敬宗孝祖的美德,
更是弘扬悠久的中华文明

/吴大升


前几天,安徽的宗亲给我发来信息:准备续修吴氏大宗谱,续谱前还准备将各支谱的编修人员培训,并嘱我写点文章,重点谈谈如何读谱、寻根、续谱。以作为培训班的教材。我感到十分惶惑。一是我涉猎谱牒时间不长,研究不深;二是获取的谱牒不多,见识也不广。担心谬误流传,影响安徽同志们的续谱工作。

续修宗谱,是个好事。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形成的一个共识,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能延续下来的一个根本。如果是没有“史”、“志”、“谱”,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祝安徽的同志们将续谱工作早日圆满完成。

宗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宗谱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的先躯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由于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庭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敬宗睦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宗谱,也叫家谱,族谱、家乘、祖谱、谱牒。早期的宗谱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尤其是在上古时期,生产力并不发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人们往往聚集在一起,合理分工。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生存标准并不是简单的生存,而是要更好地发展,于是就形成了以血缘亲族为纽带的人群聚落,“宗族”就这样产生了。在周朝时期以“家天下”为目的的宗法制就是家族模式的终极版本。在人口急速膨胀的阶段保证宗族的发展、壮大就成了首要任务。

为了记载和区分家庭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就产生了家谱。刚开始的家谱应该是带有封建宗法意思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民修。所载的内容不断丰富,作用也在不断增加和变化,现在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还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重要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也出现了宗谱。宗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域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毛泽东《1957年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国档7号文件也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及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名的资料,这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同胞,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愈趋强烈,他们也急需家谱,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要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宗谱之所以重要,就是它存储着大量的信息。一部宗谱大致由24个部分构成:谱名、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相赞、姓氏源流、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谱系本记、族产、契约文约、坟茔、名迹录、任宦记、年谱、艺文、字辈谱、领谱字号、续后篇、纂修等等,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变化,族谱的内容又有所增加。如在记载个人时,除了生卒时间、生卒地点、本人学历、学位、职称、任职、配偶繁衍外,还增加了本人图像、政治面貌。过去只记载男性,女性只记姓,不记名,现在社会上的族谱开始记载女子姓名,近期还有同志提出要记载每个人的DMA。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值得推广的意见,便于今后认祖归宗。只要条件允许,可尽早实施之。宗谱存储的信息愈多,内容愈丰富,其价值也愈大。

姓氏源流及世系记载极为重要,是宗族传承的重要依据。古时战乱灾情频发,朝代更迭也较为频繁。极容易发生避灾避难带来的人口迁徙或避讳改姓,皇帝赐姓等情况发生,而姓氏源流则主要记载本姓来源,即便发生更改姓氏也会记载其中。

族规家法则往往是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根据时代的变化也会不断地改变或更新。但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约束和教化本族人丁。比如说劝人向善,叫人勤俭节约、认真读书、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等。如我们所知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

家谱承载的是一个家族的生命线索。吴姓的宗谱应该产生于周朝或者更早,吴姓的宗谱也应该是中国记载最为详尽,最为完整,时间最长,保存最好,流传最广的宗谱之一。因为周王朝是姬姓的天下,也可以说是吴姓的天下,周王朝延续800余年,吴姓的始袓泰伯公三让天下、功不可没。司马迁作《史记》时,天下氏族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亦以吴姓冠首,吴氏所由称第一世家。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赞美了泰伯、周公、尧帝、舜帝、大禹、文王、武王等七位圣贤人物,其在《论语·泰伯篇》中有“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从这里可以看出:吴姓及泰伯公能享有崇高声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应该与周朝的宣传和记载大有关系。

族谱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信息来源

毛主席说: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毛泽东回韶山时的讲话》毛主席教育我们要爱国首先要敬祖。敬祖应是爱国的前提。要敬祖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祖先,寻找自己的根在哪里。胡锦源同志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视察上海国书馆时,对陪同的馆内人员说:“我老家绩溪的胡氏宗祠很大,你们可以去看看”。20055月他会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赠送了一套1914年刻印的《湘潭韶山宋氏石谭房七修族谱》与宋。并说:家谱续写着家族的繁衍史,许多人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20055月胡锦源会见宋楚瑜一行时的讲话》

可见宗谱是我们寻根问祖,敬宗孝祖的重要信息来源。

我于2007年开始接触本族宗谱。2007年以前宗谱是什么样子还不清楚。大约10多岁时,听说本村一个辈份较高的本族老人家里收藏有族谱,至于是怎么保管,怎么查看,我一直都看得很神秘。后来在上世纪90年代,金鸡园续修宗谱,族中热心人东奔西走,按每丁收10元的标准,让我交了几十元钱。族谱怎么在续修,什么人在续修,我也一概不知。大约在2007年白龙老家的族人们说:“这套族谱放在乡下弄不好会丢掉的,放在你这里保管。”我接到宗谱后,感觉身上有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一定要为老家的族人们把这套宗谱保管好。

《竟陵吴氏宗谱》一套共16卷。查看宗谱前,我一直以为我们家是从江西迁到湖北的。因为小时候家里的老人们都是这样告诉我的。2007年,我查阅《竟陵吴氏宗谱》,在《凡例》中明确记载:泰伯为吴氏始封之祖,少微为吴氏始迁之祖,据程子邱氏取义皆可以称始祖,方伯公立竟陵新谱。以忠公为始祖从始迁之说。《竟陵吴氏宗谱》又载:忠、愿二公世代居江南徽州休宁商山。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陷徽州,公避难至湖广沔阳府。庚子复遭陈友谅之变,遂徏居竟陵卫乾河岭耕渔为业。明洪武四年辛亥落藉竟陵西金鸡园。从谱中得知金鸡园一族的始迁祖为忠、愿二公。二公的祖藉地为徽州休宁商山。并且将迁出的时间、原因及先后居住地,最后的落藉地记载的清清楚楚。使我改变了老藉所属地的看法。根据谱上的记载,我于2017年和2018年两次到安徽休宁作寻根之旅。在休宁,受到了休宁县有关领导及商山镇干部群众的热情接待。商山的群众还拿出珍藏的旧版《商山吴氏原籍宗谱》供我观览。我将随身携带的《竟陵吴氏宗谱》与《商山吴氏原籍宗谱》对照,其世系繁衍等记载都准确无误。这也让我真正找到了金鸡园吴氏的根,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源所在。在场的县镇领导都为我找到“根”十分高兴,要我介绍金鸡园吴氏在天门的发展状况,并要我题写了“根深蒂固”四个大字以作纪念。县镇领导还将我带到商山古镇忠愿公所属的九房祠等地参观。

续修宗谱既是敬宗孝祖,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宗谱的文献价值,学界早有肯定。认为具有“补史之缺,证史文讹,详史之略,读史之原”之意义。梁启超先生也认为族谱是“国之取材之资”。他说:“族姓之谱,六朝、唐极盟,宋后浸微,然此实重要史料之一。”还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确实宗谱作为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其史料价值是极其丰富的。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全国各地集中人力、物力续修宗谱,为抢救这一传统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级作用。邓小平同志讲: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分析与鉴别,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宗谱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繁荣学术文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就给我们续修宗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拜读了一些宗谱。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既有100多年前续修的,也有近年续修的,既有本姓的,也有其它姓氏的,应该说大部分宗谱续修的都极为认真,保持了宗谱的应有价值。如《竟陵吴氏宗谱》是1995年开始续修的,在当时修谱的气候和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续谱的同志们不辞辛劳走东家串西家,忍饥挨饿,跑腿受气,将金鸡园支的宗谱付梓发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部宗谱是明朝嘉靖年(1515年)由福建布政史吴文佳公主持首立。由于文佳公学识较高(进士),并在徽州任过职、后又到朝廷任刑、户二部主事、吏、礼、兵、工部给事中,后任福建布政史(相当于省长),如此的阅历,又加之他本人对续修宗谱的重视,所以这部宗谱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为以后的续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500多年里,经过四次续修,在四次续修中,因为交通,通讯不发达,续修宗谱时没有与祖地取得联系,造成该谱与左台谱有少量的出入。如左台谱的48世为嗣英公,而该谱将48世列为司,生子英, 49世为英,将一人变为父子二人。这样也将少微公从61世变为62世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战争等,造成续谱相隔的时间较长。文佳公立谱后,第二次续修在清康熙丁未年(1667年),相聚前次152年。第三次续修在1792年开始,由于修谱人耐馥公过世,由畹亭公、格俺公复续30年后在1822年完成。相距前次155年。第四次续修在1873年完成,相距前次51年。第五次续谱于1995年开始,历时三年,于1998年完成,相距前次125年。这样就造成有些房支漏续。如迁居到武汉吴家山,孝感、襄阳等地的房支至今没有找到。有的已找到,但几次都没续上。另外,还有些人对续修宗谱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何续修宗谱?先人文天祥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实事犹谱以序昭穆。我们现在续修宗谱,就是欧苏谱例,其核心就是客观真实。欧阳修说:“断自可见之世”。当然这里所说的可见,并非一定为亲身经历之世。而是指确凿依据的年世。苏洵的态度是:高祖以上不清楚就不写。这自然也不是说高祖以上就不写,而是说不清楚的就不写。欧苏谱例为中国谱牒史上的主流,其重事实,重依据的实事求是态度是根本的。

在阅览谱牒当中,我也发现有些不尽人意的谱牒。有的谱牒可能本身属于断头谱,修谱人也难以寻根问源,随便找一个宗谱嫁接上去。有的谱凭想像、错误地推测,东拼西凑,这样既不敬宗孝祖,也没有传承好中国悠久的文化,给子孙后代添下许多麻烦。

 

202048

 

 

作者简介:吴大升,男,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多年从事教育、行政等部门领导工作。现为中国老年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创作中心理事,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湖北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武汉市、荆州市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江印社社长,2013年被授予“新中国新时代艺术名家”称号,2014年入选《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家辞典》,原湖北省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