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立业花桥港
有诗曰:
石壁山前多怨嗟,难糊众口丑难遮。
遍寻武邑生无计,问讯花桥地有赊。
烈马东郊邀白虎,强龙西鄙卧青纱。
山形地貌皆呈吉,从此吴家代纪家。
【背景资料】明代晚期,吴希洋从兴国永城里茅岭迁山壁下吴投靠同族叔祖道藩公,不久生下二子 ,文启,文台。随后,文启生子,应波,文台生子三,应先,应光,应凡。至孙辈已达十余人。道藩公后人也比较兴旺。由于地窄人众,家大口阔,生计难谋,文轩公带子远迁江北,文台公长子应先迁武昌金牛花桥港纪家庄,次子应光迁陕西,应凡迁大冶界牌。
【其二】太婆杀贼
有诗曰:
三百年来时不赊,当时故事实堪嗟。
茅房草舍难遮漏,茹苦含辛仅祭牙。
破屋几曾遭贼盗,深谋一计巧擒拿。
太平从此能安享,九级青藤瓞瓞瓜。
【背景资料】 大约在公元1662年夏日某一天,吴应先夫妻,带13岁的大儿子吴锡富三人回石壁山帮助兄弟收庄稼,因为天晚了,路途太远,未能及时回家。家中仅留下近70岁的太婆赵氏和5岁的锡贵。老太太为人刚毅,敢想敢干,他们离开的头一天,太婆已经发现,在自家的厨房背后有盗贼留下的印记,估计今晚会有人光顾。入夜,就把门户紧紧关闭,安排小锡贵入睡。不慌不忙,在家烧了一大锅开水,并灌满一水壶,坐在家里没有入睡。子夜时分,突然有了动静,屋后传来阵阵凿墙壁的声音,她沿着白天已经观测好的位置,提了一壶开水,拿起一只小板凳,放在盗洞的旁边,半小时后,墙壁被凿开,盗贼头一伸进来,就用小板凳压住盗贼的颈子,卡住了贼头。贼子因为身体在墙外,毫无反抗能力,接着,用一壶又一壶的开水反复泡淋,喊叫一阵后,就没有了动静。老太婆再用麻绳捆绑贼子手脚,草席覆盖不提。第二天就公告邻村,并暴尸三日。乡邻无不举手称赞。此后,这五里四乡多年再无贼人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