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族】吴王夫差家族世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超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3/5 14:55:12  文章录入:吴超群  责任编辑:吴超群
 
编辑:吴超群
【1-01】
泰伯
【1-02】
仲雍:子四:姬昂,姬曼,季简、居简。泰伯弟,泰伯无子,弟继立。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前1191】,卒于殷帝乙二年【前1099】,享年92岁,葬海虞山(今常熟虞山),有二子,长子季简承嗣泰伯,次子居简。
--------------------------------------------------------------------------------------------------
【02-01】
姬昂,仲雍去江南之后,他遗留在岐周的长子姬昂在周文王时受封于雍地(今陕西凤翔),建立了雍国。
【02-02】
姬曼,仲雍次子姬曼为纪念祖父古公亶父,遂以古为姓氏,称古曼,从此衍生了古氏,世代相传至今。【古氏始祖】
【宝鸡】
【02-03】
季简:仲雍长子,太伯嗣子(过继给太伯为子)。生于殷祖甲十五年丁丑,第三位吴国君主,在位十年【前1165-前1099-前1090】,享年76岁,卒葬江苏常熟,娶高辛氏。子二:叔达、叔夏。
【02-04】
居简
------------------------------------------------------------------------------------------------
【三门峡】
【03-01】
叔达:季简长子。生于殷庚丁十三年甲寅,第四位吴国君主,在位十八年,前1125年-前1090-前1072年享年54岁,娶伊氏。子二:周章、虞仲
【03-02】
叔夏:生子:仲奕
-----------------------------------------------------------------------------------------------
【淮北】
【4-01】
周章:第五位吴国君主,在位22年,前1101年-前1072年-前1050年】享年51岁,娶姒氏。 子二:熊遂、赟。
【事迹】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时,周章已继承父位,担任荆蛮句吴的首领,武王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
【平陆】
【4-02】
虞仲:叔达次子。封北虞,传十二世,至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仲为虞氏、樊氏始祖。 【虞君第一代】
【4-03】
仲奕
【资料】阎姓的得姓始祖是仲奕。阎姓出自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阎氏始祖】

-----------------------------------------------------------------------------------------------------
【俎 淮南】
【5-01】
熊遂:周章长子。【前1076-前1050-前1002年】西周吴国国君,,第六位吴国君主,在位48年,享年75岁,娶公冶氏。 子一:柯相。
【资料】 宜侯夨簋铭文计一百二十余字,可读者一百一十八字。铭文的内容为:“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察看武王、成王伐商图,又看了东方地图。康王对宜地进行了占卜之后,面向南,命令虞侯矢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红色弓一张,红色矢一百,黑色弓十张,黑色矢一千。赐给你土地,包括川、田地和宅邑。赐给你人口,包括王人、和庶人。”宜侯夨为感激和纪念周王朝的封赐,特地铸造了这件宝器。
【5-02】
:周章次子,为安阳侯。

=====================================================================
【衢州柯山】
【6-01】
柯相:熊遂之子。前1041-前1002-前973年】第七位吴国君主,在位30年,享年68岁,娶端木氏。 子一:疆鸠夷 
《广韵》记载:姬氏之后传至吴公子柯相,以吴侯,仕周朝为大夫,组织“柯山会盟”。周成王将柯山邑封给柯相。

 ------------------------------------------------------------------------------------------------
 【鸠兹】
【7-01】
疆鸠夷:柯相之子。前990-前972-前921年】第八位吴国君主,在位51年,享年69岁,娶公羊氏。 子二:余桥疑吾,本立 。居鸠兹。
--------------------------------------------------------------------------------------------------

【8-01】
余桥疑吾:又名余高,疆鸠夷长子。【前954年-前921年-前883年】第九位吴国君主,在位38年,享年72岁,娶公孙氏。子二:柏庐、柯庐。居鸠兹。
【8-02】
本立 :疆鸠夷次子。

-------------------------------------------------------------------------------------------------
【越章】
【9-01】
柏庐:让位原因不详。居庐江一带。
【9-02】
柯庐:【前883-前860年在位】子二:周繇、仲。【柯氏始祖】

--------------------------------------------------------------------------------------------------
【10-01】
周繇:周朝时期吴国的第十一任君主,承袭父亲柯卢担任吴国君主。在位32年,(公元前860年―公元前829年在位)周繇死后,儿子屈羽继位。  
【10-02】
仲能:又称柯仲,柯氏先祖。
====================================================================

【11-01】
屈羽:周代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4年,(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95年在位)为吴国第十二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繇担任吴国君主。屈羽死后儿子夷吾继位。
仲山甫:一作仲山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本人却是一介平民。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部有很高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从此以樊为姓,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
---------------------------------------------------------------------------------------------------

【12-1】
夷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3年,(公元前794年―公元前762年在位)为吴国第十三任君主,承袭父亲屈羽担任吴国君主。夷吾死后儿子禽处继位。 
------------------------------------------------------------------------------------------------------

【13-1】
禽处: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9年(公元前761年―公元前723年在位),为吴国第十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夷吾担任吴国君主。禽处死后,儿子转继位。

-------------------------------------------------------------------------------------------------------
【14-1】
柯转:《史记索隐》作柯转,春秋时期吴国第十四任君主,承袭父亲禽处担任吴国君主。转死后,儿子颇高继位子。在位41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682年在位)。

--------------------------------------------------------------------------------------------------------

【15-01】
颇高:又称皮然,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10年(公元前681年―公元前672年在位),为吴国第十六任君主,承袭父亲转担任吴国君主。颇高死后,儿子句卑继位。子二:句卑,者减。居越章。

============================================================

【16-1】
句卑:毕轸。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50年(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1年在位),为吴国第十七任君主,承袭父亲颇高担任吴国君主。当时,晋献公通过假途灭虢之计,灭掉了和吴国同宗的虞国。句卑死后,儿子去齐继位。子一:去齐。居越章。
 【16-2】
者减:皮然之子,居地在江西樟树。 
【者减钟】钟为合瓦形。雨饰叶形纹和卷龙纹,旋饰蝉纹一周,干饰云纹,舞部和篆部皆饰卷龙纹。枚作两层圆台形,鼓部中央是六条龙纹,龙体折曲成矩形,两侧各伸出三个龙首向上翘起。这种龙纹样式十分的少见。江苏邳州九女墩2号春秋墓出土吴国的□巢钟也装饰有这种龙纹。由此可见,这应该是吴国青铜文化极富特点的一种纹饰。
钲及两铣铸铭文四行二十八字:“唯正月初吉丁亥,攻吴王皮□(然)之子者减自【作】X(谣)钟,子子孙孙,永保用之”。其中“作”字漏铸。铭文中的皮然,即吴王毕轸。《史记·吴太伯世家》:“颇高卒,子句毕立。”司马贞《索隐》引谯周《古史考》作“毕轸”。者减钟传1761年江西临江县出土,是现存吴国最早的青铜器。
【同期人物】
虞公:虞国末代君主。
【资料】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请求借路讨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说:“不能借路给他,否则将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国与我是同姓,应该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太伯、虞仲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逃走,因而未能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季历的儿子,当过周文王的卿士,他们的功勋记在王室,藏在保存盟书的府库。晋军将虢国都要灭掉,哪会怜惜虞国?再说虞国与晋国的亲近能胜过晋国与桓叔、庄伯的亲近吗?桓叔、庄伯的家族有什么罪,晋君竟全部诛灭了他们。虞国与虢国,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嘴唇没有了则牙齿就寒冷。”虞公不听劝告,就答应了晋国。宫之奇便领着家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冬天,晋国灭亡虢国,虢公丑逃到洛京。晋军回师时,袭击虞国,俘获了虞君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嫁给秦穆公的陪嫁人,而派人办理虞国的祭祀。荀息牵来以前送给虞君的屈地所产的马呈给晋献公,晋献公笑着说:“马还是我的马,可惜也老了。”成语典故“假道伐虢”、“唇亡齿寒”就出自此。
【同期人物】
樊仲皮,生辰不祥,岁数不祥。但是肯定卒于公元前664年。《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仲皮,是仲山甫的后人。樊仲皮叛王后,当时的周惠王命虢公讨伐樊国,并于10月把樊仲皮抓回京师,(庄公29年,即周惠王12年,即公元前664年)当年,应该是他的忌年。

-----------------------------------------------------------------------------------------------------
【鸠兹】
【17-1】
去齐:皮然长子,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6年(公元前621年―公元前586年在位),为吴国第十八任君主,承袭父亲句卑担任吴国君主。去齐死后,儿子寿梦继位,寿梦开始称王。居鸠兹一带。
------------------------------------------------------------------------------------------------
 【扬州】
【18-1】
寿梦:去齐长子。又名乘,字熟姑,又称攻卢王,生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卒于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庚子九月,在位25年,葬于赢博,奠定了吴国的强盛的基础。娶文氏。子五:诸樊、余祭、余昧、季札、蹶由。
【事迹】吴王寿梦有雄心壮志,即位初,做好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打算。这时,申公巫臣沈到吴国,申公巫臣原为楚国著名贵族将军,因与楚争美貌倾城的夏姬而带夏姬逃出晋国投奔吴国。寿梦得此良臣,开始与中原交流。引进中原文化。经过数十年,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并开始进攻亲楚的小邦巢、徐。
【资料】公元前570年,楚遂伐吴,克鸠兹(今安徽芜湖市东南二十五里)至于衡山(当涂县东北六十里之横山)。这时,楚的力量已经伸展到长江下游,因而引起了华夏诸侯的恐慌。 
【资料】 春秋中晚期,吴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中原北方的晋国与江汉流域强国楚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正展开激烈的较量。为削弱楚国,周简王二年(前584年),晋景公遣逃亡在晋的楚大夫申公巫臣赴吴,游说吴王寿梦联晋抗楚,并传授吴军使用战车及排兵布阵之法。晋之建议与吴王西向夺取楚势力范围的企图不谋而合。此后,吴通过一连串的武力征讨,将原归附于楚的东方蛮夷纳入其控制之下。吴因此国力大增,并开始了与中原各国的密切交往。周灵王二年春,为遏制吴势力西进,楚共王遣令尹子重率精兵东进攻吴,取其西部鸠兹邑,进至衡山。随后,子重命大夫邓廖率精锐车兵300人、步兵3000人向吴纵深挺进。吴军设伏截击,大败邓廖军。邓廖被俘,其属下除车兵80人、步兵300人逃生外,余皆被歼。不久,吴发兵西进攻楚,进行报复,取楚东部重邑驾(今安徽无为境)。
【18-2】 
寿越:去齐次子。吴子使寿越如晋,辞不会于鸡泽之故,且请听诸侯之好。晋人将为之合诸侯,  使鲁、卫先会吴,且告会期。故孟献子、孙文子会吴于善道。  子。
-------------------------------------------------------------------------------------------------
【扬州】
【19-01】
诸樊:子三: 阖闾 夫概 子山。约生于公元前600-590年。
【资料】吴王诸樊(?―前548年),又称吴顺王,《春秋左氏传》附带的《春秋》经文记载其名为遏,《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附带的《春秋》经文作谒[1],为寿梦之子。前561年九月,寿梦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13年(前560年―前548年)。
《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公元前548年,秋,楚国令尹屈建率师讨伐舒鸠,吴国救舒鸠,楚师在会战中大败吴师。并灭亡舒鸠。十二月,吴王诸樊讨伐楚国的附庸国巢国,进攻巢国国都的城门时中箭而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死沙场的王国元首。
按父训,诸樊死后弟余祭即位。诸樊子公子光,即吴王阖闾。
【考古资料】吴太子姑发孚反剑(吴王诸樊做太子时的剑) 在这些吴越王剑中,年代最早的是1959年安徽淮南蔡家岗出土的吴太子姑发孚反剑。 此剑通长36厘米,铭文显示——此剑属于“攻庐大子姑发孚反”,攻庐就是吴国,大子即太子,孚反即吴王诸樊,于公元前560-前548年在位,时当春秋中晚期之交,此剑是他为太子时所铸,应略早于公元前560年。
【19-02】
余祭:子二:阙由,简子。
【资料】余祭(-前544年),姬姓,《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称之为戴吴,寿梦之子,诸樊之弟。前548年十二月,诸樊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4年(前547年─前544年,《史记》作前547年─前531年,此处从《左传》)。
在位期间碰上齐相庆封前来投靠,就给他朱方县当奉邑,且把女儿嫁给他,让他变得比在齐国时更富有。后来楚灵王召集诸侯攻打朱方,吴国反击时占领了棘、栎、麻三城,之后楚国又攻打吴国两次,第一次打到雩娄,第二次在干溪被击败。最后在看船时,被越人俘虏当的守门人干掉。
 【19-03】
余昧 子三:州于 烛庸 掩余
【资料】余眛(?─前527年),《春秋左氏传》附带的《春秋》经文记载其名为夷末,《春秋公羊传》附带的《春秋》经文作夷昧,寿梦之子、余祭之弟。前544年五月,余祭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17年(前543年─前527年,史记作前530年─前527年,此处从《左传》)。
【19-04】
季札:子五:逞之、玄庸、子醮、子玉、木熹。约前576年。
【资料】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病重将卒,因季札贤能,想 传位于他。季札谦让不受,说:“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 而废先王礼制。”于是寿梦遗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他 想这样王位必将传于季札。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接位,服丧期满后让位季札。季札坚辞不受,舍弃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种田(今焦溪舜过山)。诸樊当政13年,卒前遗命传位于弟余祭,并依次传位季札,季札仍不就,最后由余昧的儿子继位,是为吴王僚。
【19-05】
吴党:吴公子。 前560年,吴攻楚,大败,被俘。
【资料】 周灵王十二年秋,楚共王亡逝。吴乘机发兵侵楚。楚司马子庚,大夫养由基率军迎敌。身为先锋将的养由基鉴于吴军轻敌且疏于防备,向子庚提出诱敌深入而后伏击的建议,被子庚采纳。随后,养由基率部分楚军进击已渡过长江的吴军。两军交兵后,楚军诈败后撤。吴军不审虚实,尾随追击至庸浦。子庚指挥埋伏于该地的三处伏兵猛攻吴军。吴军猝遭突袭,溃败而逃。吴公子党被俘。
【同期人物】
樊齐:字顷子,公元前530年左右在世。仲山甫后人。
-------------------------------------------------------------------------------------------------
【姑苏】
【20-01】
阖闾:夷昧子,又名姬光,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约前570-560年,殁于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第二十四位吴国君主,在位19年,葬于江苏苏州西北虎丘山,子八:王子终累、太子波,夫差。相传阖闾至少有八子,其中八王子坟已被世人发现。
【缴墩】坐落在平地 上,外形也完全是一座土墩墓,据说是阖闯第八子的墓葬,缴墩的墓门开在西端,说明墓的方向是东西 向的,这是吴人墓葬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吴人的一个葬俗,不像石室土墩墓是顺着山脊开的,并没有 固定的方向,所以缴墩应该是吴人的墓葬。但是在墩内却砌有墓室,而且其砌法和形制同山脊上的石 室土墩墓一样,就好像是两者的结合。
【事迹】季札逃亡,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引起公子光(阖庐)的忌妒和不满,扬言“我父亲兄弟五人,王位应当传给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长兄之子,应由我接位”,公子光暗结党羽,图他日篡位。后找到专诸刺弑吴王僚,阖庐立为王。他为王后,求才若渴,使吴国声威赫赫,季子言“苟先君祭祀不废,人民主位不空,社稷有供奉,国家能昌盛,就是我的君王,我敢怨恨谁呢?”国力强盛后,阖庐以伍子胥和孙武为军师,亲自统帅大军对楚作战,公元前506年,吴国与唐、蔡两国联军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楚国求兵秦,吴国失利,阖庐之弟公子夫概自立为王,未果后逃楚。公元前496年,阖庐攻姑苏伤脚趾而殁。
【资料】阖[hé]闾[lǘ]又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吴王夷末之子(《左传》、《世本》,《史记》记为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活动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14至公元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同时也是春秋史上武功最强盛的霸主,于前506年率领3万吴军大败60万楚军,攻入楚都。
 【20-02】
夫概:即王子晨,姑发子。
【20-3】
厥由:余祭子。
【20-04】
简子:字大中。子一:畴颖。
【高淳】
【20-4】
州于:吴王僚,春秋时吴国国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曾屡次兴兵伐楚,后被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求助勇士专诸所杀在位十三年。现有史籍记载为余昧之子,从其太子姑发名字来看,可能是诸樊之子。子二:姑发,庆忌。
【20-5】
烛庸:吴公子。
【20-6】
掩余:吴公子。
【20-07】
苦雂:吴公子。
【20-08】
泄庸:吴公子。
【资料】 吴泄庸如蔡纳聘,而稍纳师。师毕入,众知之。蔡侯告大夫,杀公子驷以说,哭而迁墓。冬,蔡迁于州来。
【20-9】
逞之:季扎长子,子吴濮娈,吴亡后,避入太湖洞庭山,改为濮姓,宋代回归吴氏大家族。即洞庭吴氏。
【资料】吴逞之 随季扎出访齐国时病逝,其名字不见记载。直至近年考古发现其佩剑。《礼记?檀弓上》说季扎长子葬于嬴、博之间(今山东莱芜市西北),至今遗迹尚存。其子吴濮婪,吴国灭国时,为避战祸,携带妻子、老母及何姓人家逃到太湖之中,后来定居在太湖东洞庭武峰山下,他隐吴姓濮,与何姓人家世代通婚,隐居荒山野岭之中。为不忘先祖吴季扎,其后代在濮公山下结一草庐名曰濮公庵,借奉祖先季扎神主,濮氏数代不与外界沟通,直至南宋时才恢复吴姓。
【20-10】
玄庸:季扎次子,生子敬胜。
【20-11】
子醮:季扎三子,又名重道。
【20-12】
子玉:季扎四子,后代演变为丹阳吴氏。
【20-13】
木熹:季扎五子,其后不详。家谱中启番可能为其子。传言化名吴永贵,后裔居湖南。
======================================================
【姑苏】
【21-01】
终累:王子累。
【资料】前504年四月十五己丑日,终累打败楚国的水军,俘获潘子臣、小惟子和大夫七人。楚国非常恐惧,害怕国家灭亡。
【21-02】
波秦:太子波。
【资料】 吴强齐弱,年老的齐景公慑于吴王声威,将女配与吴太子波。太子波早亡,齐女思乡,吴王在齐门上造九层飞阁,让齐女登阁望乡,故又名望齐门。
【21-03】
夫差:太子波亡后,为阖闾太子,后为吴王。根据历史记载:有子五人:太子友,王子姑篾,王子地,王子姑曹,太子鸿,王子徽。女二。
【资料】夫差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夫差励精图治,吴国也迅速增强。夫差二年(前494年),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打败越王勾践。胜利后,勾践向吴国表示臣服,夫差将勾践释回越国。
勾践在越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迅速恢复越国国力,图谋报复。前486年,夫差在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邗沟,连结了长江、淮河,在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齐军。前482年,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争霸获胜。但夫差仅使太子友和老弱守国,勾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太子友。
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都城姑苏(今苏州)被勾践兴兵攻破,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吴国灭亡,而夫差也被勾践流放,最后自杀身亡。约前540年
【21-04】
落苏:阖闾子,
【21-05】
叙巢:又名诸樊,王僚的太子。前519年,楚国太子建的母亲在狊阝,献城投降吴国。十月,太子姑发夺得楚平王夫人与当地宝器回国。楚国司马䓕越没有追上,因为使君夫人被俘虏,在䓕澨自杀。
【资料】 吴太子姑发孚反剑(吴王僚太子用剑) 在这些吴越王剑中,年代最早的是1959年安徽淮南蔡家岗出土的吴太子姑发孚反剑。 此剑通长36厘米,铭文显示——此剑属于“攻庐大子姑发孚反”,攻庐就是吴国,大子即太子,孚反即其名。
【21-06】
庆忌 僚之子。出身将门,自幼习武,力量过人,勇猛无畏,世人都很敬佩他的武功,赞誉他的勇敢。 庆忌为练骑射,经常外出打猎,每次校猎的场面都相当排场:他有着虎奔的坐骑、快速的飞象、铿锵的钟鼓、嘈杂的萧管,伴着千乘华盖、万骑猎弓,蹈越山峦峡谷,穿行瀑布溪流,折熊扼虎,斗豹搏貆。王僚被杀后,逃魏国艾邑,后人分化为艾氏,庆氏,而庆氏后改为贺氏。
【21-07】
濮婪
【21-08】
敬胜:生子华。吴亡后太子友寄寓楚,投靠在其门下。
【21-09】
启番: 
--------------------------------------------------------------------------------------------
【22-01】
吴友:公子友,亡国后,流落楚地。子启。约前520年
【资料】太子友,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夫差的太子。前482年六月十一,越王勾践伐吴。当时,吴王夫差在北方参见黄池之会,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出战,太子友想再作等待,王子地、王孙弥庸不听,出战。六月二十,弥庸俘获畴无余,王子地俘获讴阳。勾践军至,王子地防守。六月廿一,再战,吴国大败。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被俘。
《左传》哀公十三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余、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余,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22-02】
姑蔑:即王子冯,吴国大将军,子弥庸。早年 在吴越之战中被越人俘获。下落不明。子一:弥庸。
【22-03】
吴地:即王子地,亡国后,去向不明。
【22-04】
姑曹:吴国大将军。
 【资料】前487年,吳為邾故,將伐魯,問於叔孫輒,叔孫輒對曰,魯有名而無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禮也,君子違不適讎國,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託也則隱,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惡廢鄉,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不亦難乎,若使子率,子必辭,王將使我子張疾之,王問於子洩,對曰,魯雖無與立,必有與斃,諸侯將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晉與齊楚輔之,是四讎也,夫魯,齊晉之脣,脣亡齒寒,君所知也,不救何為,三月,吳伐我,子洩率,故道險,從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於吳竟田焉,拘鄫人之漚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吳師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嘗為之宰,澹臺子羽之父好焉,國人懼,懿子謂景伯,若之何,對曰,吳師來,斯與之戰,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吳師克東陽而進,舍於五梧,明日,舍於蠶室,公賓庚,公甲叔子,與戰于夷,獲叔子與析朱鉏,獻於王,王曰,此同車,必使能,國未可望也,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屬徒七百人,三踊於幕庭,卒三百人,有若與焉,及稷門之內,或謂季孫曰,不足以害吳,而多殺國士,不如已也,乃止之,吳子聞之,一夕三遷,吳人行成,將盟,景伯曰,楚人圍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猶無城下之盟,我未及虧,而有城下之盟,是棄國也,吳輕而遠,不能久,將歸矣,請少待之,弗從,景伯負載,造於萊門,乃請釋子服何於吳。吳人許之,以王子姑曹當之,而後止,吳人盟而還。
 【22-05】
吴徽:王子徽,亡国后,流落婺源,其后不详。
【资料】古代文献记载,吴国灭亡后,吴国王子徽与后太子鸿在皖南及江西北部避难(请查《中国通史》有载)。在那时候北起安徽休宁祁门南部(至隋文帝后,休宁才另钦定设县)、东起江西婺源,上饶西部、南至波阳湖、西起湖口、都昌东端一线,这一区域在战国时期均属番地。王子徽在皖南占地为州,从历史沿革下来,这一地区称徽州,其省名也叫安徽,就有王子徽安身立命之地的含义在内。五华山是新安江与昌江东流瑶河的发源地,吴氏一脉在这一流域的广大地区相互走往交流,在这纵横交错的山路里,留下了千年文化的古迹。一同逃难的还有吴上柱国吴暨,所以不能排除,最早入江西安徽的有季扎后裔。
【22-06】
吴鸿:后太子鸿,吴国后太子,亡国后,流落婺源,其后不详。
【资料】越灭吴后,将王室成员大批发配到边远偏僻之地。罗泌《路史•后记》记载:越灭吴,勾践流放了夫差仅存的三个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夫差的新太子叫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如今,竟繁衍发展成今日江西吴姓中最古老的一支。秦汉以来的鄱阳吴氏,就是吴鸿的后裔。吴鸿是夫差之子,夫差是诸樊嫡长孙,可见鄱阳吴氏与季札后裔延陵吴氏同宗异支。鄱阳吴氏传到北宋,出了个进士叫吴伸,官至提点刑狱。吴伸后裔传到吴得政时,又迁居执礼桥。元代有裔孙叫吴仲常,中进士。传到明清,人才辈出,明代见于史书记载的有进士吴镛、举人吴霖等24人,清代名见经传的有进士吴焯、举人吴邦宁等14人。吴鸿在江西的后裔,还有(鸟木阝)阳山下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等支。余干吴氏,元代还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大学者吴正道。
【22-7】 
吴华:敬胜子。
【22-8】
吴诩:据说师从于孔子弟子颜高,颇有名于当时。殁葬于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娶田氏为妻、生二子,吴暨,吴售。
-------------------------------------------------------------------------------------------
【23-01】
吴启:居苏州太平里,生子二:巩,景。

【23-02】
弥庸
:王孙弥庸,子勾余。前482年,弥庸已经可以上战场,应该在15-18岁左右,所以其出生年限,约前500年
【资料】左哀十三「越子伐吳,為二隧……吳大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自泓上觀之」,則王孫彌庸為吳人,彌庸蓋其名。
吳,哀十三,與越爭戰,先勝,後為越獲去。
【23-03】
吴雒:王孙雒
【资料】 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吴王惧,乃合大夫而谋曰:“越为不道,背其齐盟。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王孙雒曰:“夫危事不齿,雒敢先对。二者莫利。无会而归,越闻章矣,民惧而走,远无正就。齐、宋、徐、夷曰:‘吴既败矣!’将夹沟而击我,我无生命矣。会而先晋,晋既执诸侯之柄以临我,将成其志以见天子。吾须之不能,去之不忍。若越闻愈章,吾民恐叛。必会而先之。”王乃步就王孙雒曰:“先之,图之将若何?”王孙雒曰:“王其无疑,吾道路悠远,必无有二命,焉可以济事。”王孙雒进,顾揖诸大夫曰:“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民之恶死而欲贵富以长没也,与我同。虽然,彼近其国,有迁;我绝虑,无迁。彼岂能与我行此危事也哉?事君勇谋,于此用之。今夕必挑战,以广民心。请王励士,以奋其朋势。劝之以高位重畜,备刑戮以辱其不励者,令各轻其死。彼将不战而先我,我既执诸侯之柄,以岁之不获也,无有诛焉,而先罢之,诸侯必说。既而皆入其地,王安挺志,一日惕,一日留,以安步王志。必设以此民也,封于江、淮之间,乃能至于吴。”吴王许诺。
【23-04】
吴茍:王孙茍
【资料】吴王夫差既退于黄池,乃使王孙茍告劳于周,曰:“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乱,是以复归于吴。今齐侯壬不鉴于楚。又不承共王命,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夫差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艾陵。天舍其衷,齐师还。夫差岂敢自多,文、武实舍其衷。归不稔于岁,余沿江泝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以彻于兄弟之国。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茍告于下执事。”周王答曰:“茍,伯父令女来,明绍享余一人,若余嘉之。昔周室逢天之降祸,遭民之不祥,余心岂忘忧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伯父多历年以没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
【23-05】
吴售:娶石作氏,生三子:垆、墉、裔。
【23-06】
吴暨:随族叔太子鸿,王子辉流落安徽江西一带。
【23-07】
寿于姚:应该是寿越的后人 ,被越人俘获。
-----------------------------------------------------------------------------------------
【24-01】
吴巩,启长子,子二:惠、炯
【24-02】
吴景,启次子,子:
【24-03】
句馀约出生于前480年,子一:山.
【24-04】
吴垆
【24-05】 
:因卷入鲁国政争,后失败逃亡到晋国,去世后葬在山西翼城。这样,吴征生后裔的一支又自山东迁到山西。
【24-06】
吴裔: 
======================================================
【25-01】
吴惠,巩长子,子一:淳
吴炯, 巩次子, 子:
吴山约前450年,勾余子,生子一,涉。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子一:期。
------------------------------------------------------------------------------------------
【26-01】
吴淳:惠之子,子二:蓁、案  
吴涉:字道深、之长子楚襄王时同黄歇使秦昭王留为白起实客卒于秦。子一:彰。
吴期
------------------------------------------------------------------------------------------
【27-01】
吴蓁,惠长子。子二:玖、琦
吴案,惠次子,子一:琛、琳
吴彰:子一:穆。
------------------------------------------------------------------------------------------
【28-01】
吴玖,蓁长子,  子:
吴琦,蓁次子,  子:
吴琛,案长子,  子一:起
吴琳,案次子。子:   不祥
吴穆:生子一,平。
-----------------------------------------------------------------------------------------
【29-01】
吴平:生子一,申,楚司马。
-------------------------------------------------------------------------------------------
【30-01】
吴申:字子裕,子二:芮、筵。
 【余干县志】还对吴氏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记录:“战国末,夫差六世孙申,事楚考烈王,因谏封春申君而得罪被谪居余干邓墩之五彩山,是为余干吴氏始迁祖。申生芮,佐汉高祖定天下,有大功,封长沙王,即史称长沙文王。其后裔繁衍,唐宋以降,先后分迁。”
余干《吴氏宗谱》也记载说:吴申与黄歇(春申君)有隙,于楚考烈王五十四年(楚考烈王从公元前262年至前229年在位)即公元前248年申被谪居番阳有齐人劝入齐。不从,遂迁余干西南二十五都龙山南麓之马桥,因生芮时有五彩云翳挡其所居,后龙山上人以为祥瑞,故改龙山为五彩山。
余干研究者吴福春认为,余干地方资料记载的吴氏之由来与《史记》“吴太伯世家”和“春申君列传”中所载基本相符。那么吴申又怎样转迁到余干邓墩之五彩山?吴申因谏封春申君于吴国故都苏州而受贬谪,齐之奸细想把吴申劝说到齐国去,吴申没听从,到番阳不久,以防春申君暗中报复加害,即把家迁到偏僻的山区邓墩之马桥。不然,查阅番阳县志,却不知吴芮究竟居于何乡何村,没有一个具体详细的住址呢?
吴申为公元前248年迁来五彩山,之后生了吴芮。吴芮后来子孙繁衍,遍布华南各郡县,因此华南吴氏皆尊其为始祖,称五彩山为发祥之地。江西之东乡、进贤、南昌、临川、金溪等县志均有同样记述。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即公元1205年1月,赐进士、浙江布政使司陈孟在临川吴氏宗谱中撰写的临川县丞吴带山迁居古源瓦窑序云:“古源村、县丞吴带山为芮公之五十世孙,为古源村始迁之人也。丞之先世由五彩山而迁凤桥(临川),由凤桥而迁花园,由花园而赘居古源。”
-------------------------------------------------------------------------------------------
【31-01】
吴芮
【资料】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南昌城赣江岸边的滕王阁第四楼,有一幅巨大的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壁画。在这些杰出人物中,鄱阳县人吴芮居第一。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子六:臣、郢、浅、汤、元、质,女一:嫁黥布为妻。
赞曰:
五彩峰峦耸碧空,五王七候产其中;
兄弟司徒开晋室,龙驹特出佐边功。
道法仙宗推猛祖,天文星数羡樵翁;
甲第冠裳谤郡邑,忠孝节义动宸聪。
世人漫道山灵秀,自是鄱君德泽隆
【31-02】
吴莚
【传说】徐福祖上曾在吴国任御医,随太子鸿一起南下到瑶里(吴芮家乡),其后人也一直以医传世。徐福到瑶里,吴芮的父亲吴申热情接待了他,而吴芮特别喜欢听这位走南闯北的朋友讲天下见闻。徐福特别看重吴芮兄弟俩,尤其是吴芮的弟弟吴莚,吴莚由于长期采药打猎,练就一身好武艺、好箭法,吴莚也想走出去见识一下世面,于是,吴莚从旧部后代中又挑选十几个能医善猎、有武艺、还会制陶、会种植药园的青年作徐福的弟子和侍卫,离开家乡随徐福而去。这一去,吴莚他们再也没有回来,据说,随徐福走遍名山大岳,四处奔波行医,最后随船三千多人东渡入海到日本了。
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人。
--------------------------------------------------------------------------------------------
【32-01】
吴臣:前201年吴芮死后嗣爵第二代长沙王,在位八年去世,谥号"成王"。
【资料】吴臣(?-前193年),中国西汉长沙国第二代王,春秋时代吴国国王夫差的后裔,吴芮长子。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袭位,在位八年,谥成王。芮长子。高帝四年,承父爵,惠帝元年薨,在位七年。谥曰“成王”,葬谷城。生子四,回、正、平,彰。
【32-02】
吴郢 义陵侯
【资料】初为长沙国柱国,后于高祖九年(前198年)被封为义陵侯,辖区在今湖南省溆浦县,食邑一千五百户,孝惠帝四年(前191)去世,子吴重嗣爵,在位十年,于高后七年(前181)去世,无子绝嗣
【32-03】
吴浅:汉惠帝元年(前194),吴浅因其父吴芮功德被封为便侯(辖区在今湖南永兴县),食邑二千户,在位三十七年后于孝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去世,谥为"顷侯"。其子吴信嗣封为第二代便侯,在位七年后去世,谥为"共侯"。孝景帝六年(前151),吴信子吴广志袭封为第三代便侯。吴广志死后,其子吴千秋承袭第四代便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实行削藩政策,吴千秋以"坐酎金罪失侯国除",迁居蒲坡(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其后裔散居中原各地,到东汉时期涌现出了广平侯吴汉家族。
【32-04】
吴阳:汉高后四年(前184)吴阳被封为沅陵侯(辖区在今湖南省沅陵闲西南)。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77)吴阳死,其子吴福袭封沅陵侯。孝景帝中元五年(前150)吴福死,其子吴周嗣爵,七年后死而无子,国除。
【32-05】
吴元:芮五子。受封列侯,子一:惠朝 (家居临湘)
【32-06】
吴质:芮六子,受封侯,子:不详 (与元同居临湘)
【32-07】
吴汤:芮子,应是吴芮庶出子或吴莚子,不大可能跟吴阳是一个人。 

--------------------------------------------------------------------------------------------
【33-01】
吴回:臣长子,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吴臣去世后继嗣第3代长沙王位,居临湘,在位7年后卒,葬在临湘,谥为“哀王”。吴回生两子:吴右、吴陟
【33-02】
吴正:臣次子,
【33-03】
吴平:臣三子,
【33-04】
吴彰:臣幼子,
【33-05】
吴重:郢 子,第二代义陵侯,无子国除。
【33-06】
吴信;浅子,第二代便侯,在位七年后去世,谥为"共侯"
【33-07】
吴福:阳子,第二代沅陵侯,殁于孝景帝中元五年(前150)

======================================================
【34-01】
吴右:前186年继嗣为第四代长沙王,见《汉书•吴芮传》。但《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若”,为一人。吴若在公元前186年其父吴回死后,继嗣为第4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临湘,谥号“共王”。吴若二子吴著、吴传。
【34-02】
吴陟
【34-03】
广志:孝景帝六年(前151),袭封为第三代便侯。
【34-04】
吴周:沅陵侯,在位7年,无子。

-------------------------------------------------------------------------------------------
【35-01】
吴著:《异姓诸侯王表》写作“吴产”,即同一人。公元前178年,长沙共王吴若去世后,吴差继位为第5代长沙王,居临湘。吴差做长沙王22年后,于汉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去世,葬临湘,谥号为“靖王”。长沙靖王吴差没有儿子,因而长沙国被废除。 
长沙靖王三年(公元前176年)时,当时闻名全国的年轻诗人、政治家贾谊被派到长沙;给靖王当太傅,因被后世称贾太傅。长沙古有贾太傅祠。贾谊当长沙王太傅时,做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朋艮鸟赋》。
【35-02】
吴传
【35-03】
千秋:承袭第四代便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实行削藩政策,吴千秋以"坐酎金罪失侯国除",迁居蒲坡(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生子二:长陵、允陵。

--------------------------------------------------------------------------------------------
【36-01】
长陵:千秋长子,子二:全,介。
【36-02】
允陵:千秋次子,子二:绪,维。
【36-03】
衍陵:著长子,妻刘氏。子孙不详。 衍陵兄弟应为吴著庶出,或吴传子,否则应可继位。
【36-04】
胤陵:著次子,其后不详。

---------------------------------------------------------------------------------------
【37-01】
吴全:子二:隆、盛 。自山西迁毫(今河南商丘西南)
【37-02】
吴介
【37-03】
吴绪
【37-04】
吴维

---------------------------------------------------------------------------------------
【38-01】
吴隆:子二: 复兴、复奇,从山西迁河南商丘。
【38-02】
吴盛:子:复荣。

====================================================
【39-01】
复兴:自毫(今河南商丘西南)迁南阳,葬于宛(今南阳),子三:演,汉,洽。
南阳吴氏的始迁祖,精于占卜,曾预言:“吴氏迁宛,后世必兴”。遂将家由亳(今河南商邱西南)迁居南阳。
【39-02】
复奇:子孙不详。
【39-03】
复荣:子二:清,湘。

----------------------------------------------------------------------------------------
【40-01】
吴演:复兴长子,字子尉,将军。昊尉.也是光武帝刘秀的一员猛将,跟随刘秀打天下时战死,其于吴彤被封为安阳侯(今河南正阳县西南)。
【40-02】
吴汉,复兴次子,字子颜, (前56年—公元44年),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位居第三。任偏将军、大将军,刘秀称帝后,升任大司马,封舞阳侯。殁于公元44年5月,享年88岁,葬于枣阳(今湖北枣阳),谥号“忠侯”。生子二:成,又名威、国,又名武。
【40-03】
吴洽:字子翕,因哥哥的功荫被封为褒亲侯,子吴安国,亦封侯,迁居江东。
【40-04】
【40-05】
吴湘
【40-04】
吴章:平陵人,不可能是吴汉之父,最大可能是复起子,尚书教授,为王莽所害。
--------------------------------------------------------------------------------------------
【41-01】
吴彤:封安阳侯,其后不详 据传子孙发达。子:昕。
【41-02】
吴威:嗣封广平侯。吴成死后其子吴旦为濯阳侯(今河南遂平),以奉吴汉之祀。子二:旦,盱。
【41-03】
吴武:新蔡侯(今河南新蔡)。子一:明察。
【41-04】
安国:洽长子,袭褒亲候,迁江东。子一:时。
【41-05】
安邦:洽次子, 子一:昶。

 --------------------------------------------------------------------------------------------
【42-01】
吴旦:袭濯阳侯,娶高密侯邓禹的孙女为妻,至此,南阳吴汉家族一门封侯十余人。《水经·濯水注》写作"吴且",系字形相近至误。建武二十八年广平侯国废除后,改封吴旦为濯阳侯(濯阳在今河南遂平县),以奉吴汉之祀。濯阳侯吴旦去世后,无子,国除。
【42-02】
吴盱:筑阳侯(今湖北谷城)。《水经·沔水注》写作"吴财",与《汉书》异。建成二十八年,吴盱被封为筑阳侯(筑阳在今湖北谷城县)。建初八年(公元 83年),因长兄吴旦死后无子,于是朝廷徙封筑阳侯吴盱为平春侯(平春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以奉吴汉之祀。生子二:吴如胜、吴如晴。
【42-03】
明詧:武之子。袭新蔡侯。子一:谷。
【42-04】
吴时:安国子,子一:如明。
【42-05】
吴昶 :安邦子,子一:如渊。
【42-06】 
吴昕:彤子, 子一:恢。
 --------------------------------------------------------------------------------------------
【43-01】
如胜:盱之子,族谱叫“吴如胜”,为将军,阵亡。第2代平春侯。子二:允佐、允承。
【43-02】
如靖:子二:珪,璋。
【43-03】
如渊: 
【43-04】
如明:子一:羌。
【43-05】
吴谷:子二:域、城
【43-06】
吴恢:【陈留吴氏】南海太守。
--------------------------------------------------------------------------------------------
【44-01】
允佐:子二:尊,告。
【44-02】
允承:子二:偳。
【44-03】
吴珪:子二:文资,文质,
【44-04】
吴璋:子二:文杰,文彬。
吴羌:子一:知一。 
【44-05】
吴城:子二:夙、匡。
【44-06】
吴域:子一:兰。
【44-07】
吴佑: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曰:“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闲,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抚其首曰:“吴氏世不乏季子矣。”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柰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资料】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
【45-01】
吴偳:字文宝。子一:熊庆。
【45-02】
吴辉:字光修,为汉奉车都尉,早卒,葬于姑苏山西北十二里的胥口东岸。子一:景;女二:为孙坚的妻、妾? 吴辉应为吴安国后人。
【编者说明】这里把吴熊庆,吴景分开主要是考虑到,既然吴景出身贫寒,绝非奉祀良侯吴熊庆之亲弟弟,另外历史和家谱一个记载为吴偳,一个记载为吴妁,是一个人的可能性不大,吴妁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个没落富家子弟出身。
知一:子一:感之。
【45-02】
吴尊:子二:弘,郭。
【45-03】
吴告:子一:部。
【45-04】
文资:后裔迁开花垭,吴田吴氏,山阴吴氏,泰州吴氏,文登吴氏均是其后裔。
【45-05】
文质:居直隶天津府属县南皮。又云山东济阴人。现体天津市。子二:纲,回。
【45-06】
文杰
【45-07】
文彬
【45-08】
吴兰:域子。又称吴子兰,(?~200年),后汉的昭信将军。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密谋除掉曹操。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皆被屠灭三族。
 【三国演义】 汉献帝以血书衣带诏赐给董承,董承联络了吴兰、王子服、刘备等,欲杀曹操,但密谋泄露,董承、董贵妃被曹操杀死。
【资料】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217—219年),曹刘爆发汉中之战,下辨之战乃是此役的前哨战。由曹洪以及实习生曹休对阵一路破西川败张郃势头正劲的三国名将张飞。此役曹休识破张飞诡计,速战速决击破吴兰,迫使张飞退军,赢得了汉中之战的开门红。此役彰显出曹休的名将潜质,奠定了曹休未来在曹营当中的地位。
【45-09】
吴夙:城长子,字乾英【陈留吴氏】
【45-10】
吴匡:城幼子,子吴班。
【资料】吴匡,陈留人。何进部将,在何进被宦官杀死后,与曹操、袁绍杀尽宦官之后,因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而与张璋、董旻将其砍为肉酱。还有,他是蜀汉张飞部将,也是后来诸葛亮北伐的大将吴班吴元雄的父亲。
《三国演义》让等既杀何进,袁绍久不见进出,乃于宫门外大叫曰:“请将军上车!”让等将何进首级从墙上掷出,宣谕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余胁从,尽皆赦宥。”袁绍厉声大叫:“阉官谋杀大臣!诛恶党者前来助战!”何进部将吴匡,便于青琐门外放起火来。袁术引兵突入宫庭,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袁绍、曹操斩关入内。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个被赶至翠花楼前,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太后及太子并陈留王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时卢植弃官未去,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
遥见段珪拥逼何后过来,植大呼曰:“段珪逆贼,安敢劫太后!”段珪回身便走。太后从窗中跳出,植急救得免。吴匡杀入内庭,见何苗亦提剑出。匡大呼曰:“何苗同谋害兄,当共杀之!”众人俱曰:“愿斩谋兄之贼!”苗欲走,四面围定。砍为齑粉。绍复令军士分头来杀十常侍家属,不分大小,尽皆诛绝,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曹操一面救灭宫中之火,请何太后权摄大事,遣兵追袭张让等,寻觅少帝。
【45-11】
吴凤: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 
【45-12】
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
【46-01】
熊庆:偳子,官大尉掾,奉祀侯,主持太伯庙祀。子一:康年。
【46-02】
吴景:辉子,带两个妹妹自苏州南下钱塘谋生,官至丹阳太守,封扬武将军,公元203年殁。子二:奋,祺 。
感之:子一:永年。
【46-03】
吴弘:子一 :吴质。
【46-04】
吴郭
【46-05】
吴回:字应之。子:康寿。
【46-06】
吴纲:南蛮校尉。子:康泰。
 《世语》记载: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城立孙坚庙,见芮尸品貌衣物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410短年矣。
【46-07】
吴懿:(?----237年)又写作吴壹,字子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子二:教、彦)女适蜀汉刘备生鲁王永梁王理,后主追封武顺侯,赠太师,葬温江。子二:教、彦。
年少丧父,吴懿因其父.吴夙与刘焉有旧,率领家人与同族的吴班一家移居蜀地,之后效力于其子刘璋麾下,任中郎将。蜀车骑将军、雍州刺史。随刘焉入蜀。刘璋时,为中郎将,将兵拒先主於涪,诣降。先主定益州,以懿为护军讨逆将军,纳懿妹为夫人。章武元年,为关中都督。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十五年卒。
【46-08】
吴班:匡子。(?— 公元239年)字元雄。吴懿族弟,官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伐吴时,同冯习打败吴将李异、刘阿、陆逊,取得初战胜利。后对峙夷陵时,与陈式将水军,分屯与南北两岸。刘备又遣班率领五千人于平地扎营,诱陆逊出战,伏兵八千于谷中,陆逊未中计。诸葛亮四出祁山,在孔明的指挥下和魏延高翔等人大破司马懿。
 【资料】吴班,字元雄,讨伐东吴时任先锋,首次旗开得胜,在夷陵包围了孙桓;随诸葛亮北伐。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吴班于第六次北伐时,被魏将张虎、乐綝所射杀。
    历史:蜀汉车骑将军吴懿的族弟,东汉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子,字元雄。伐吴时,同冯习打败吴将李异、刘阿、陆逊,取得初战胜利。后对峙夷陵时,与陈式将水军,分屯与南北两岸。刘备又遣班率领五千人于平地扎营,诱陆逊出战,伏兵八千于谷中,陆逊未中计。诸葛亮四出祁山,在孔明的指挥下和魏延、高翔等人大破司马懿。后主世,稍迁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吴班虽然是汉故将军吴匡的儿子,算是将门之后,也颇英勇善战;但是,他和冯习、张南、傅彤等主要战将一样均属非一流将领。
    《三国志》记载:“以豪侠称,官位常与壹相亚。先主时,为领军。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刘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先遣吴班将数千人於平地立营,欲以挑战。后主世,稍迁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
    《汉晋春秋》记载:“五月辛巳,(司马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46-09】
吴复:兰子。
【46-10】
吴冯 :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
吴普:三国魏医药学家。名医华佗弟子。广陵(今江都)人。约三世纪中叶在世。他以华佗所创五禽戏进行养生锻炼,因获长寿,"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但主要是在本草学上有一定成就。所撰《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古辑注本之一。流行于世达数百年,后代有不少子书引述其内容,如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代官修《艺文类聚》,《唐书·艺文志》还载有该书六卷书目。宋初所修《太平御览》,仍收载其较多条文。自此该书即散佚不存,清焦循有辑本。据辑佚可知,此书对本草药性的叙述较为详明,书中对某一类药常列述前代诸家关于药性的不同叙述,总汇魏晋以前药性研究之成果,又详载药物产地及其生态环境,略述药物形态及采造时月、加工方法等。但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其"草石不分,虫兽无辨"有所批评。
----------------------------------------------------------------------------------------------------
【47-01】
康年: 受封奉祖侯-英延(受封嗣贤侯)--之则(东吴丞相中书令)--吴式--皋益(东晋昭衍公)--吴佶(娶廋亮之妹为妻、东晋大臣)--始泰--符隽--吴豫(镇北将军、陈亡)--吴戢(刘裕杀晋帝,吴蕺逃往江阳县)--吴荟--吴琨--吴襄--洵文(刘宋朝阳郡守,萧道成灭刘宋,洵文死于乱军中)--吴鬷(从江苏迁往武昌)--吴盾(南梁大司马、侍中)--吴奎--承休--若远(唐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世伟(唐太宗女儿平乐公主驸马)--吴佐--可博(唐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师、上柱国)--舜咨(荫补山阴令)--吴翥(皇帝赐号为“文简”先生)--吴绎(赠左补阙翰林学士)--吴融(官中书舍人,官终翰林学士承旨)
【47-02】
康寿:子一:英。
【47-03】
康泰:子一:求。
永年:生子一:司子。 
【47-04】
:(177—230)字季重,定陶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193年,曹操为发展力量,在鄄城招贤纳士,吴质应召而至。因其才学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成为曹丕的挚友,曹植的文友。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吴质出任朝歌(今河南淇县)长,又迁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令。曹丕为巩固太子地位,常于吴质商量对策。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曹丕、曹植前往送行。曹植出口成章,盛赞曹操之功德,而曹丕则相形见拙,怅然若失。吴质对曹丕耳语说:“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听了吴质的话,哭的非常伤心。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动。于是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如曹丕诚实孝顺。加上曹丕平时善于掩饰自己,言行检点,而曹植则恃才傲物,恃宠娇纵,引起许多人的反感,最终曹操打消了改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
公元220年,曹丕做了皇帝,马上派人把吴质接到洛阳,任命他为中郎将,又封他侯爵,让他持节度幽、并诸州军事。226年文帝崩,明帝曹叡继位。230年,吴质被征调入朝,担任侍中,成为辅弼大臣。他向明帝陈述安危大计,指出:司空大臣陈群乃平庸之辈,非国相之才;称赞骠骑将军司马懿,忠贞机智,是国家栋梁。明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这对曹魏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质一向喜欢结交权贵,从不跟乡里百姓往来,在家乡名声不佳。做官后,又倚仗曹氏父子权势,作威作福,引起人们的反感。公元230年夏,吴质病故,被谥为“丑侯”。吴质的儿子吴应一再上书申辩,为父叫冤,直到吴质死后二十四年才改谥为“威侯”。
吴质同当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诗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文学”的风骨。其存世作品很少,仅有答曹丕书两篇,答曹植书一篇,收录在《昭明文选》里。还有《思慕诗》一首,存《三国志》本传注中。
【47-05】
【47-06】
:字子伟,幼颖异,古今性理天文律山川兵志,靡不通晓,守建平。
【47-07】
:班子。
【47-08】
:子一:安。
【47-09】
:子一:籑。
:(?-226年),字文则,会稽上虞人。三国时东吴官员,擅长术数。与刘惇、赵达、严武、曹不兴、皇象、宋寿和郑妪合称"吴中八绝"。
吴范以推算天象节气和观察气候闻名于郡中。孙权起于东南,他委身事奉,每推算灾祥多应验,遂显名。孙权委以骑都尉,领太史令。初,孙权为将军时,他曾说江南有王气。及孙权立为吴王,论功行封,欲以为都亭侯,但因不愿将其术要诀告知孙权,为权所怨恨,被除名。黄武中,病死。
--------------------------------------------------------------------------------------------------
【48-01】
英延:子二:正己,克己。
【48-02】
:子一:康
【48-03】
:官司子,子二:猛,圻。
【48-04】
 
【48-05】
【48-06】
 
【48-07】
:奋之子,嗣袭新亭侯,与人谋反,被杀绝。止
【48-08】
:祺之子,娶滕绣的女儿为妻,滕绣谋反,受株连。止
【48-09】
: 教之子,孙盛蜀世谱曰:壹孙乔,没李雄中三十年,不为雄屈也。
--------------------------------------------------------------------------------------------------
【49-1】
:子
【49-2】
,字世云,濮阳人(子二,廉、章)晋代道士。仕吴为西安令。性至孝。四十岁时,得至人丁义神方。继师南海太守鲍靓,复得秘法。吴黄龙(230)中,得白云符,遂以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晋武帝时,以所得秘法尽传许逊。当时流行有许多关于世云的传奇故事。有著作郎宝感其异,作《搜神记》行于世。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解化于宅。宅号“紫云府”。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封为真人。
【49-4】
 
【49-5】
正己:子二:定,宇。
【49-6】
克己:子一:同文。

--------------------------------------------------------------------------------------------
【50-1】
:子:莹。
【50-2】
:子:明。
【50-3】
:子二:之坦,之则。
【50-4】
【50-5】
同文 
--------------------------------------------------------------------------------------------
【51-1】
:子一:季怀。
【51-2】
 :子孙迁云南。
【51-3】
之则:子:式。
【51-4】
之坦
--------------------------------------------------------------------------------------------
【52-1】
季怀:子,绍
【52-2】
式 :子:皋益
======================================================
【53-1】
:生子二:悠、忠 。
皋益:式公之子也,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三二三年),追尊上古圣贤后裔,封为昭衍公,谥号 宣懿,葬吴郡梅里山,生二子:长佶、次儇。

-------------------------------------------------------------------------------------------
【54-1】
:子二:隐之、庆之。
【54-2】
:子一;延之。
-------------------------------------------------------------------------------------------
【55-1】
延之:子,昶。
【55-2】
隐之:悠长子,字处默,晋安帝义熙间,任广州刺史,后陛度支尚书,居官廉洁,治家勤俭,界上有一券名曰贪泉,口占云人言次、此水一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配夫人刘氏。葬枣木山。子:晏。
【55-3】
庆之:子:景。
-------------------------------------------------------------------------------------------
【56-1】
:子二:犹,猛。
【56-2】
【56-3】
:子一:镇卿。
------------------------------------------------------------------------------------------
【57-1】
:生子一:安节。
【57-2】
:南朝 梁散骑常侍。生子二:安诚,立诚。
【57-3】
镇卿
======================================================
【58-1】
安节:车骑将军。生子一:坎。
【58-2】
安诚:字神霄。子一:柳,均,元。
【58-3】
立诚 :字冲玄。子二,平。
【58-4】
:生子一,光烈。 
【58-5】 
安泰:梁乐令,娶著名女诗人王金珠,生子:弟。
《通典》记载:梁有吳安泰,善歌,後為樂令,精解聲律。方改西曲別江南、上雲樂,內人王金珠善歌吳聲西曲,又製江南歌,當時妙絕。令斯宣達選樂府少年好手,進內習學。吳弟,安泰之子,又善歌。次有韓法秀,又能妙歌吳聲讀曲等,古今獨絕。
-------------------------------------------------------------------------------------------
【59-1】
:有善行为世所称。生子:䤦。其后裔形成宁国吴氏
【59-2】
:号宗源先生。生子三:钦、歆、歙。(后裔形成安徽休宁吴氏)
【59-3】
吴均(469~520年),又名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诗文自成一家,长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子二:僧远,僧永。
 【历史资料】《梁书》本传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建安王伟为扬州,引兼记室,掌文翰。王迁江州,补国侍郎,兼府城局。还除奉朝请。先是,均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普通元年,卒,时年五十二。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著《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梁书》卷四十九)

《南史》本传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梁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均尝不得意,赠恽诗而去,久之复来,恽遇之如故,弗之憾也。荐之临川靖惠王,王称之于武帝,即日召入赋诗,悦焉。待诏着作,累迁奉朝请。先是,均将着史以自名,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奏之。书称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已毕,唯列传未就,卒。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着《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南史》卷七十二)
【59-4】

【59-5】
:子二:欢,欣。
【 59-6】
光烈
-------------------------------------------------------------------------------------------
【60-1】
:柳长子,字永敬,博涉经史,官拜长史,曾参与策划讨侯景,事败被杀娶程氏,子二:授、摘。
【60-2】
:柳次子,
【荆州吴氏】
【60-3】
:柳幼子,迁四川,生子一:安。 
【60-4】
【60-5】
【60-6】
兆鸾 :
【长兴吴氏】
【60-7】
僧远:吴均长子,其后不详。
【60-8】
僧永:吴均次子,娶梁武帝女安吉公主,官至驸马都尉,吴僧永晚年迁居弁山,今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弁山龙华禅寺为吴僧永建,初为家庙。 
【资料】 安吉公主,吴僧永的妻子,姓名叫萧玉娡。《南史》说“帝诸女临安、安吉、长城三主并有文才,而安吉最得令称”,说明安吉公主与夫君一样有文学天赋,十分遗憾的是夫妇俩未有传世之作。梁驸马都尉吴僧永,晚年定居吕山之阴,成了长兴石泉村吴氏的始祖。石泉吴氏,明代出过大藏书家吴琉。近年来,在李家巷石泉村,时常发现一些与吴氏有关的古迹,说明吴姓在历史上十分兴旺,颇有吴均遗风。 
----------------------------------------------------------------------------------------
【61-1】
:生于梁元帝承圣元年【543】壬申。子三:文崇、文蔚、文得。
【61-2】
:子三:文富、文贵、文达、文通。
【61-3】
: 
-------------------------------------------------------------------------------------------
【62-1】
文崇:子一:渊。
【62-2】
文蔚:子二:昭,源。
【62-3】
文得:子二:元,良。
【62-4】
文富
【62-5】
文贵
【62-6】
文达
【62-7】
文通: 
======================================================
【63-01】
吴昭 :文崇次子,子一:拉。
【63-02】
吴渊 :子一:国宝
【63-03】
吴源:子三:宗臣、宗昭、宗庆。
【63-04】
吴元:子孙不详。良之族弟,居五彩山。 
【63-05】
吴良:为歙令,因家焉。子二:义永,义方。
--------------------------------------------------------------------------------------------

【64-02】
吴拉,子一:先。
【饶州吴氏】
【64-03】
宗臣,子一远。 宗臣后世迁河南固始,兢后居湖北阳新,大冶,瑞昌一带。 
【64-04】
宗昭,子一兴。入闽 。
【64-05】
宗庆,迁进贤河塘。子一达
【福建吴氏】 
【64-06】
国宝,子一祯。
【休宁吴氏】
【64-07】
义永:良长子。子:入闽。
【64-08】
义方:良次子,吴义方在唐初,以博学闻名,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朝廷大招天下名儒讲字于新安歙州(今安徽休宁),吴义方也参加了这一盛会,由于喜爱当地的山水之美,遂举家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居于此。至此,祯字宗始祖吴猛的一支后裔由江西豫章迁入新安歙州。吴义方娶程氏,生3子,长子吴太微、次子吴少微、三子吴宝微。 
 《歙县志》载:吴少微之父义方,“唐贞观十四年(640)讲学歙州,贞观二十三年其父良任歙县令,父子爱歙地形胜,遂家问政山。”“其母叶太夫人葬休宁龙源,少微因守墓又自黄墩徙休宁莲塘之东石叶山(亦称石舌山)。
-------------------------------------------------------------------------------------------
【饶州吴氏】 
【65-01】
吴先:拉子,生子,右明。
【65-02】
吴远 :宗臣子,迁演塘近五彩山。子一:庆 (后裔分迁河南固始、赣、湘鄂、皖各省,佰范后裔传吴泥为江西余干始祖)。【饶州吴氏】
【65-03】
吴兴 :宗庆子 吴兴(646-709),字起祖,号长官,其后入闽。 【莆田吴氏】
 【吴兴传略】根据《惠泽长流——莆阳水利功臣谱》和莆田洙水吴氏族谱载:吴兴,先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莆田北洋平原的开拓者;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唐永昌元年(689)随父入闽,后择居莆田华岩山下,即今城郊洋西村。“唐神龙(705—709)间,邑人吴兴在渡塘(又名杜塘,在今西天尾溪白村白杜境)筑堤塍海为田,又在常泰里延寿溪筑堤阻潮,叠石成陂,遏溪流南入沙塘坂,酾为巨沟,因名延寿陂。”(《莆阳水利功臣谱》P39),传说景龙三年(709)吴兴筑陂时,曾与一潜伏在溪潭中的恶蛟搏斗,毅然持刀斩蛟,保住堤防不被冲毁,终因伤重力尽身亡,终年64岁。感其恩德,乡人立祠祀之。宋大观三年赐庙额“孚应”,绍兴十九年封义勇侯,淳佑间加封“普济”。
【吴兴生年考证】吴兴生年与延寿陂建陂年代关系密切,而统览始终却不难发现:靠近事件发生的北宋淳化间郑褒作《吴兴传》、南宋史学家兼诗人刘克庄作《义勇普济吴侯庙记》及《后村大全集》、南宋莆阳人李俊甫作《莆阳比事》、陈谠作《莆阳比事序》均记载建陂于唐神龙中,而明《八闽通志》、《唐书·地理志》、清乾隆《莆田县志》另记载建陂于唐建中时,清道光年间编《福建省志》《兴化府莆田县志》《莆阳水利志》(下称三志)时就面对两个不同版本,三志均确定建陂于唐神龙中。清《福建庙坛志·莆田》载:“吴长官庙在城北五里,祀唐吴兴。唐神龙间,兴捐资筑延寿陂,溉田万余顷。…与蛟惧毙,乡人立祠祀之。”(《莆阳水利功臣谱》P66)。还保留有南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的记述:“作陂在神龙间,非建中;侯实主陂事,非宰邑也” 。今庙存历代庙碑中,也均刻记建陂于唐神龙中之事实。客观地说:入闽创办延寿教馆、船务等聚集财富,才有“捐资”条件----前志有词赞其“捐家资兮千亿,堰溪流兮分陂,变斥卤为膏壤兮,粳稻离离”;而积累个人信誉或信任度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才有“率众”条件----如此,“捐资率众”才有切实的前提。据(《莆阳水利功臣谱》P66):“孚应庙创建于唐开元间,初名吴公祠,奉祀邑贤吴兴”及《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吴凑传》: 吴凑(729-800)濮州濮阳人。贞元[785—805]初,入为太子宾客,出为福州刺史、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奏准乡人改吴兴祠为吴公庙。从常理看,祠改庙还是要信仰积淀和信众积累过程;“神龙说”时段搭接就比较可信,故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应更贴近事实真相!
【65-04】
吴达:宗义 子,其后不详。迁抚州府临川。【临川吴氏】
【莆田吴氏】 
【65-05】
吴祯,子;颂。
【休宁吴氏】
【65-06】
吴太微:义方长子。子:  (后裔分迁浙江杭洲,山东海阳。传67世逸少形成山东海阳著名的兰湖吴氏)·【蓝湖吴氏】
【65-07】
吴少微:次子,字促材,号迁谷,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明皇天宝八年(750年),与夫人朱氏合葬休宁石叶山(后改名凤凰山)。唐长安元年(701年)辛丑进士。累授晋阳尉。史载吴少微以文学见长,与富嘉谟、魏谷倚并称“北京三杰”。当时天下文人撰写文章皆以徐、庾为宗,文风浮俚不竞,唯独吴少微、富嘉谟的文章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文风为之一变,受到当时人的推崇,被称为“吴富体”。吴少微对宗族历史非常关注,曾主持修纂《吴氏正宗谱》。吴少微移居休宁石舌山(今称凤凰山),离年87岁,卒葬新安休宁北郭外老柏墩,后代世居于此,子孙繁衍,形成了左台吴氏。 娶武阳公李大亮之女,生3子,长子吴隆术、次子吴巩、三子吴堪。【左台吴氏】
七律 吴少微
 千年往事已沧桑,故纸难寻抱恨长。
网络宗亲于大别,钩沉历史在蛮荒。
重明昭穆情难怯,再叙伦常笑满堂。
歌赋不能吴富体,却将祖德载荆乡。
【65-08】
吴宝微:安徽休宁吴氏,(贵溪张)义方三子。子:【休宁吴氏】
-------------------------------------------------------------------------------------------------------------- 
【饶州吴氏】 
【66-01】
吴庆:生子一:果。
【66-02】
吴右明:先子,生子,韶。

【莆田吴氏】 
【66-03】
吴颂,生子一:琳。 
【66-04】
吴隆术:少微长子。子孙不详。
【66-05】
吴巩:少微次子,字定国,唐朝开元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学著名,曾将故乡吴里改为凤湖街,石舌山为凤凰山,莲池为凤凰池,子孙贤能,寿八十七岁,妻王氏。子三:宥、密、泉(后裔11代孙吴景安中元和三年进士仕至光禄大夫、14代孙吴用清宋仁宗时儒士、八十五代孙永胜、永捷后裔行成鲁西南吴氏)。
【66-06】
吴堪:少微三子,字文彬,曾任河东节度使,子一:福。
--------------------------------------------------------------------------------------------------
【宗臣系】 
【67-01】
吴果:妣赵氏 生三子, 瑀,伟 ,皋 。
【休宁吴氏】
【67-02】
吴宥
【67-03】
吴密
【67-04】
吴泉
【67-05】
吴福:生子,党。
【福建莆田】
【67-06】
吴琳
【67-07】
吴韶:生子,乔。
---------------------------------------------------------------------------------------------------------------------------------------
【宗臣系】
【68-01】
吴瑀:行一,生子一:克
【68-02】
吴皋:行三,子孙迁安徽属府太平池州伟之弟(今池州市)。生子一:竞。
【68-03】
吴伟:行二,
【68-04】
:生子,义。
 【福建莆田】
【68-05】
吴绳祖-
【68-06】 
吴乔:娶颜氏,生子章。
---------------------------------------------------------------------------------------------------------------------------------------
【宗臣系】
【69-01】
吴克
【宗臣与竞】在四百年之前,固始吴氏与永兴吴氏合谱,因为吴竞和吴宗臣代次出现了矛盾,永兴吴氏坚持吴竞与宗臣处于同一代次,而固始方认为,吴竞是吴宗臣后五代吴克的兄弟,最总不欢而散,莫衷一是。从各地吴氏宗谱资料集中看来,吴宗臣三兄弟,名字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吴竞名字,比较而言甚为特别,而比较此世系的前后几代人情况看,吴竞家族宗谱明显有脱漏,笔者虽为吴竞后人,站在公正而科学的立场看来,比较赞同固始的观点,吴竞很有可能是吴宗臣四世孙皋之子。
【69-02】
吴兢:子二:如海、如渊。【永兴吴氏】
【69-03】
:生子三:敏、政、孜 (后裔分迁居四川、浙江安吉县吴昌硕传谱)。
 【福建莆田】
【69-04】
吴萝献:生子,慧达。
【69-05】
吴章:娶何氏,生子祭,迁福建。

--------------------------------------------------------------------------------------------------------------------------------------------
【70】
吴祭
(718-802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22岁中举,25岁授浙江主薄,37岁任工部屯田员外郎,51岁起官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至衰。在此局势下年过六旬的吴祭,为避战乱,携家眷30余人与王审知入闽,后审知据闽,吴祭不相从,才迁居莆田北隅灵岩山,再徙居黄石之沈浦。吴祭为最早入闽,开发福建的先贤之一。定居莆阳后,率民开垦莆田的南洋和北洋万余顷。开沟挖渠,建海堤,围滩涂,兴修水利,抚民安民。吴祭出生中原望族,居莆阳后潜心办学,广设书院,教化乡民。宋左丞相陈俊卿赞吴祭为:“大哉儒宗,百世仰止,粤从中州,居莆水南,五侯似绩,国堞永纪,袍笏俨然,尊共瞻盯……”。生子二:侃,攒。 【莆阳吴氏】
惠达:讳铎,任建安刺史。

如海兢长子。生子三,熔、铭、铸。

如渊:兢幼子,失嗣。
----------------------------------------------------------------------------------------------------

【71】
吴熔:如海长子。生子一,良栋。
吴铭: 如海次子。生子二,良材、良玉。
吴铸:如海幼子。生子一,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