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堂吴氏宗谱中涉及的元代的官僚机构的考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德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6/30 18:24:46  文章录入:吴小艾  责任编辑:吴小艾
 

   在《吴氏庆余堂史志》的历代谱牒序言里,多篇传记、家传中,都述及吴定五世祖吴祖(号汝,字国栋),其生平载《湖北省黄州府志》,根据就是吴定五世侄孙吴良吉(就是在旧街创办问津书院的王阳明的学生之一,见《黄州府志·问津书院志》)所撰《丞相公家传》,写作年代应该是公元1559年,即明嘉靖38年(庚申)首修吴氏庆余堂宗谱之际,后来黄冈县知县戴昌言写的《丞相公家传》,行状叙述较前者有所发挥,也详细,但基本脉络是一致的。以后的各种版本的谱牒里对吴祖都有记述,都没有超然于吴良吉写的那篇家传。    本文所要述说辨析的是,这些文章中都牵涉到吴祖的官衔,有的记为“元授通政大夫中书行省平章左丞相,移守黄州邾城”,有的记为“平章政事左丞”,有个“相”字之差,同样是吴良吉,在《邾城左丞相庙节略》中还记述了“弟宗,元授正奉大夫中书行省右丞相,养子黄荣,妇王氏”。

据元史,中书省并不完全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民间简称“行省”或“省”,中书省,是元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机构。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吐蕃由宣政院管辖。“行中书省”则是在中书省的管辖下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而与具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有权力来源上的不同。

据元朝的定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四级行政机构: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如果没有皇太子,就空缺,从未有汉人当此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又设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应该是第二级;平章政事为第三级,四个官员下级,右、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按蒙古之俗尚右,故以右丞相比左丞相居上。需要指出的是,各级官僚都属于文官系统,武官和司法有对应的另外系统。

吴祖及其弟吴宗的官职,应该都属于文官系统。这里有几个疑问,能肯定是谱牒误记的是:“左丞相(包括右丞相)”与“左丞(包括右丞)”划了等号;把“行省”和“省”划了等号。“左丞相(包括右丞相)”与“左丞(包括右丞)”不是一个级别,是上下级;“右”比“左”大,当然是同级,好比现在的书记和市长。吴祖和其弟吴宗,吴祖为“左丞相”,吴宗为“右丞相”,这不符合封建逻辑,并且兄弟二人包揽了中书令级下的两个职位,这显然不合历史事实。

又查,依官爵名考,谱书载吴祖敕封为“通奉大夫”,吴宗诰封“正奉大夫”。元朝爵号里没有“通奉大夫”,只有“通议大夫(又称承务郎)”,疑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官场不熟悉的讹传,“正奉大夫”(又称儒林郎)倒是准确。通议大夫、正奉大夫都属于六品官员,所以吴祖兄弟的官品都是六品,爵位把官位定死了。“敕封”是皇上对六品(包括六品)以下的官爵用词,“诰封”是对五品(包括五品)以上官员及夫人的用词,所以谱书里有的地方用“敕封”,有的地方用“诰封”,是概念的混淆。    还有一个问题,“丞相”不等于“宰相”,有的朝代二者相通,有的朝代有别,恰恰元代没有“宰相”称呼。

近几年来各族各氏都在修谱,为了彰显祖绩,在昭示自己的祖先的宣传中,应该谨慎从事。由于年代淹远,文化程度的差异,历史知识的缺如,读谱能力的底下,往往不免信口开河,一传十,十传百,三人成虎,造成混乱和误解,是对祖先的不尊,对后人的不诚,对历史的不尊重。我在《吴氏庆余堂史志》的编撰中,曾放了如下的一段话:

宗族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有着不同寻常的不可小觑的文化补充功能和史学价值,而融洽同宗情感、敬祖慈后亦为社会精神发展之需要。但是宗谱毕竟发轫于皇家皇族,即使被民间接纳,原有的浓重的宗族政治观念的烙印并没有消失,惯性未泯。有学者认为,家谱是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忆,具有强烈的宗族意识,甚至隐恶扬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煊赫历史,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方夜谭式地溯“源”系“流”。编修家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将相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朱熹:《朱文瑞公集{卷一}高氏族谱序》)”。这些流弊非一代几代甚至百代都难以消除。

尤其是许多家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肆意编造家族世系,一些开国的君主也概莫能外(如朱元璋蓄意修改他的个人经历及其家族和宗教背景、朱棣篡改其身世,都是典型的案例)。帝王如此,民间效法,都说自己是黄帝子孙,姬姓之后,都说先祖是某朝宰相丞相,将军大臣,达官显贵,一些众口皆碑的历史人物只要是姓相同,就强拉硬扯入我族谱。这样,宗谱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其史料价值荡然无存。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姓》云:“汉时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据。”文天祥就说过,家谱“凿凿精实,百无二三”。甚至有人说,家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由此,修编家谱,第一要旨就是真实,这也是史志必须恪守的宗旨。

     以此作为本文的结语。

---------------------------------------------------参考资料  《元史》、《吴氏庆余堂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