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籍士人谱(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德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4/23 20:58:16  文章录入:吴小艾  责任编辑:吴小艾
 

鄂籍士人谱(2) 

4.刘洪波:还是信奉人的自由是最重要的

 

                             

 

 

   

刘洪波19662月生于湖北仙桃西流河区晏台村邓家湾一个农民教师家庭;198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曾为沙市图书馆馆员、兰州大学助教、外资公司业务员,1993年春正式调入《长江日报》评论部,现为《长江日报》评论部主任。1992年夏试写杂文,10年中发表杂文1200余篇,结集成五本杂文集——《文化的见鬼》(1997年青岛出版社),《高雅的落俗》( 1998年中国华侨出版社),《苍蝇的光荣》(1999年黄河出版社),《淳朴的异议》(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读出滑稽》(2001年长春出版社)。主编过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杂文精选》(2002-20065本)、《百年百篇经典杂文(1901-2000)》等书籍。

刘洪波一直不追求轰动效应,不赤膊上阵,不铤而走险,他的策略是“杜绝‘普通话思维’,以幽默的个性化语言提供思路线索,让读者接力自己完成结论”,这就使他既保持对体制的批评,又不激怒体制恼羞成怒,在日趋压抑严酷的舆论环境里面,依然能四处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喜爱激情奔放的读者,他的杂文可能“不够力”,但是,时代如此,国是如此,“滴水穿石”也许聊胜“剑与火”,未必不是一种进步追求。何况刘洪波自有一套修正鲁迅的“理性杂文”的理论。

刘洪波先生曾自评“其人学而无术,其文孤而不愤”。鄢烈山说,刘洪波语言质朴,通俗,又不乏俏皮、幽默、机灵,是性情与天赋使然,以为然。

我最喜欢读的是他的时评,他善于逮住主意识形态新闻报道中极细微的漏洞,一层层剥皮抽丝,最后真相大白,而这些“漏洞”一般走马观花标题式阅读往往不经意或不在乎。他的评论从来都是对某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不哗众取宠,不故作惊人语,不无病呻吟,不做宏大叙事炫耀,然而正是这种手术解剖式的解构,使人一下子豁然开朗,看清了这个畸形社会的大问题、大毛病。

原来在《南方都市报》个论栏常见其身影,长江日报评论栏常客,可惜现在都式微了。刘洪波说,“我还是信奉人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我更接近于自由主义,但是我希望能把自由和平等这两种价值观念综合平衡。我的思想基础肯定跟新左派的基础不一样,但是我还是能够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他的这种 “思维的法则”在他的每一篇评论中都能得到印证。

刘洪波说,“应该说我的杂文语言跟我平常的说话方式区别不大,比较近似”,“我觉得每个地方的土话里面都有那种外地人没有办法达到的境界,比如说江汉平原的那种语言,有些意味普通话翻译不了,我会从中取一些幽默的东西,如果我现在完全用普通话来思维,我可能不能拥有那种生活幽默。”

5.刘醒龙:认准经典文学的价值的大作家

 

 

 

刘醒龙 1956年生,湖北黄冈(现团风县)张家寨村刘下垸人。生于古城黄州。曾客居英山县。1973年毕业于该县红山中学。曾任县水利局施工员、阀门厂工人,县文化馆创作员、县创作室主任,黄冈地区群艺馆文学部主任、黄冈地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赤壁》文学季刊执行副主编。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芳草杂志社总编。长篇小说《圣天门口》获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中篇小说《抵挑担茶叶上北京》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凤凰琴》《白菜萝卜》《分享艰难》获第四、五、六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七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青年文学创作成就奖等。长篇小说《圣天门口》获首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决审团奖。中篇小说《秋风醉了》获台湾地区联合文学奖。中篇小说《凤凰琴》和《秋风醉了》被改编为电影《凤凰琴》和《背靠背脸对脸》,获国内外多种大奖。长篇小说《爱到永远》被改编成大型舞剧《山水谣》获文化部戏曲文华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等文。20118月,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刘醒龙的书我读的不多,这里只能用他自己的话评说他。

他不写官场小说,说那是“官场小说是庸俗政治与商业利益合谋的产物,十分无聊,不值得我费脑筋”。

他把民办教师称为“民族英雄”,这就他的《凤凰琴》和《天行者》原动力。

他把自己定位在“乡土作家”。

他说,最大的压力是一些不懂文学规律的人,凡事大嘴一张,将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外行东西拿来说事。我想再次强调,一本书或者一本杂志,哪怕只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也远比逗得十万人无聊痴笑来得重要。认准经典文学的价值,心无旁骛清苦寂寞地坚持下去,才有可能成就二十一世纪的“高山流水”。

他说,文学就是最大限度的发现和还原生命的真相。“能够将无边无际的大地方,分解成小到手边脚边的小地方,将呼风唤雨的大人物,还原成在洗手间能碰上的和我们一样需要吃喝拉撒的小人物。”

叶文福曾有诗为证:“英雄肝胆作文雄,播雨耕耘羡醒龙。横是大江东去也,竖为南北四时风。”

不以为然的是,官场小说也是小说,并不“十分无聊”,《天行者》可以获奖,《张居正》也获了同牌的奖呀。《人民的名义》由小说改编,正在热播呢。

              6.朱健国:一只早叫的公鸡

 

 

 

   

 

    朱健国,本名朱建国,杂文家。1952年出生,户口所在地深圳;1970年参加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自动脱党;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95年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副高(“主任记者”);1988年起,先后任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评论科长、“广播漫谈”主编、《南方人才市场报》副总编,《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深圳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大公报、大周刊》主笔兼新闻部主任、《中国市场》(新华社香港分社)专刊部主任,先后在《南方周末》、《新经济》、《文学自由谈》等几十家报刊开专栏, 1998年开始专写杂文、人物特写、报告文学、学术专著。

    已出版著作有《不与水合作》(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月版,30万字),中国民营经济研究的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健民潮》,杂文集《早叫的公鸡》(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7月版)《钢铁是怎样没炼成的》、《谁逼官贪》。学术传记《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传(与鄢烈山合著)》。

据悉,他将出版一部“口述历史”的人性灵魂访谈录《伪现代化调查》丛书(300万字),将当面采访或电话访谈的录音进行原汁原味的整理,拒绝迎合或吹捧被访者,拒绝粉饰现实,竭力真实地展示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改革者的心灵与人性、善良与丑陋,为历史留下一点民间思想史料真相;该访谈记录了80余人在1992年至2003年期间的200多次访谈,其中有任仲夷、袁庚、雷宇、黎子流、罗征启、李金玉、施蛰存、蔡尚思、王元化、严秀、牧惠、章明、钱理群、袁伟时、蓝英年、何清涟、温元凯、张永枚、魏明伦、余杰、笑蜀、焦国标、刘洪波、萧夏林、曾真(张志新丈夫)、张志勤(张志新妹妹)、余光中、顾彬、方方、池莉、刘晓庆、左方、陈徒手、红孩儿、曾宪东、杨剑昌、牟其中、谢圣明等,分为《调查朋友》、《调查改革者》、《调查老板》、《调查牢中大款》、《调查南方周末》、《调查地富子弟》、《调查村支部书记子弟》、《调查教师子弟》、《调查张志新亲人》《调查孤独者》、《调查边缘人》、《调查策划人》等专集,这将是具有轰动效应的文化大事件,我们急切地关注着它的到来。

朱健国是一个新概念的创新者。他的新概念一个接一个,让人应接不暇。文章信息量特大,考据详实,特别是那些“宫帏事秘”的访谈资料。其立意总是横空出世,标新立异,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势。文章所涉内容皆敏感话题,文风泼洒无遮掩,语言犀利如钢刀。每篇文章后都留有电话:0755-27746908 13902918149; 电子信箱:zaojl@163.net住址:深圳龙华人民北路3085#玉华花园玉永阁306#  邮编:518109

朱健国的新概念如数家珍,著名的有“伪现代化”、“伪现代化研究”、“初级自由主义者” 、“主义外思维”、 “体制外作家和体制内作家”、“体制外思维和体制内思维”、“第六站杂文家”、“內邓外毛”、“思想环保”等。

尤其是几个新新概念更是标新立异,独尽风骚:

“共生主义”:自由主义会与合作主义相结合的一种新思维,倡导“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像大自然一样任凭万物共生共长。 “共生主义”集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精华,弃集权主义与自由主义之糟粕,高唱“自由、合作、共生”。

“新道教”:当代“新道教”的基本宗旨是“三回归”,即“回归自然”、“回归共生”和“回归和谐”,归根结蒂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自身整体的精神和谐。为一贯道翻案、正名。

“六大宗教”: 马列、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

7.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

 

                                      

 

   

池莉 湖北仙桃人, 1957出生, 1974年高中毕业,1976 年就读于冶金医学院,1979年在武钢职业卫生防预站工作三年,担任流行病医生。1983 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人班,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1987 年毕业,任武汉市文联《芳草》编辑部文学编辑。1990 年调入武汉文学院,为专业作家。1995 年,任该文学院院长。 2000 年,任武汉市文联主席。 2007年当选省文联副主席。

    池莉是个多产的作家,1979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光获奖的名称就有一箩筐,什么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以及《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小说月报》、《上海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等50 余项。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有各种文字译本。

    其代表作《来来往往》、《口红》、《小姐你早》等作品一经搬上荧屏就成为观众热烈追捧的收视热点,均取得了艺术和市场的巨大成功。大约其作品关注市井生活,文字能够与读者坦诚相见。遗憾的是我一本也没有卒读,以为还不如舍点时间读琼瑶。对于池莉本想置喙,无意中翻得张远山先生一大段评说,虽有些偏颇,却中肯,崔浩题诗,李白都却步,何况我这等肤浅之徒,不如全录,夫复何言:

    

“从导致她声名鹊起的那些作品来看,我真是奇怪如此婆婆妈妈、琐琐碎碎的作品居然有大量的读者。这固然说明我们的读者(尤其是小说读者)素质不高,但“吃什么像什么”,如果中国小说家总是喂读者这种劣质代用品,那么读者的素质是永远不会提高的——除非他们不读中国小说而专读外国名著的译作。池莉是乏味的故事家,而并非有趣的小说家,小说在她那里完全成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实录,这大概就是靠吹捧吃饭的职业评论家没什么可吹,只好为她以及与之类似的一大群作家冠以“新写实”的缘故吧。评论家把“原汁原味”当作莫大的褒语,然而这却是对艺术与生活之不同的抹煞。如果社会生活像粪便一样臭不可闻,难道也该原汁原味地端上来让读者全盘接受?如果非要与粪便打交道不可,那么作家的工作性质显然不同于“原汁原味”地搬运粪便的环卫工人,而应该类似于化验师。”